整体联系 全球视野 现实关怀
——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关注点
2021-04-06郑婷婷
□郑婷婷
(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桐乡 314500)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5。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最高层级,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旨归,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2]。相对于其他四个核心素养而言,家国情怀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体悟,在课堂中落地又成为一个教学难点。本文聚焦这个难点,结合笔者近期执教的几个统编教材的实践案例,阐释家国情怀素养落地应当关注的三个点,以求教于方家。
一、把握整体联系,让家国情怀水到渠成
(一)学科素养的整体联系
在历史教学中,会有教师产生困惑:家国情怀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体悟,相对于其他素养而言,似乎在课堂中更难落实。其实,这样的困惑还是源于对五大学科素养之间的联系没有理解到位。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3]。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4]9。据此,可以理解家国情怀为输出端,是通过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也就是中学历史思维能力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的必备品格。也就是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思想方法,家国情怀则指向以上史学思想方法践行后的效果[5]。五大核心素养的关系如图1所示。因此要让家国情怀在课堂中真正落地,就必须关注根基,即在课堂中充分涵养其他素养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水到渠成。否则,家国情怀就会因生硬的拔高而显得虚无缥缈了。
图1
(二)家国情怀的水到渠成
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本节课聚焦培养的素养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20 世纪初民族危亡背景下优秀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创建“初心”。以上目标的达成建立在其他素养的综合涵养中:引导学生回到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了解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才能理解萌生于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怀。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呈现了一张1917—1919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时空环境。在该课结尾处,再次呈现这张示意图,并配以总结:20世纪初,中国内有军阀割据混战,外有列强争夺侵略。在这样的时空舞台上,发生了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此,示意图的反复应用意在涵养学生的时空素养;此外,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笔者选取了《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的基本情况》《陈望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者、坚守者和实践者》等史料,引导学生在研读史料中捕捉历史人物的细节,这又是史料实证素养的涵养。最后是总结叙述:这群年轻知识分子的建党大业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他们曾经的探索与奋斗,他们所取得过的辉煌,或是所遭受到的挫败,他们个人选择所内蕴的历史必然性,不管人们是否自觉地铭记,也不论人们怎样评说,他们的生命及其精神,已永远地闪烁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灿烂星空中。回望先人,今天的我们身处时代巨变的潮流之中,又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呢?这样的结语蕴含着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解释:人既是历史的产物,更是历史的创造者,爱国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真实而又自然。总之,家国情怀不是孤立的涵养,生硬的拔高,而是在诸素养涵养中的水到渠成。
二、树立全球视野,让家国情怀丰满立体
(一)家国情怀中的全球视野
家国情怀素养要在历史教学中真正落地,前提是对这一素养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理解。当下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对家国情怀认识窄化的倾向,认为家国情怀仅仅是对家国的情感和对国家、民族、文化和道路的认同。其实,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家国情怀包括上述内容,但又绝不局限于此。在课程标准不同章节都有如下表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家国情怀还包括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水平1、水平2),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水平3、水平4);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等[1]71-72。家国情怀还包括对整个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4]8。总之,家国情怀素养除了对家国的情感和对国家、民族、文化和道路的认同之外,还应立足全球视野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治理的关注。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努力引导学生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5。
(二)家国情怀的丰满立体
基于上述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除了引导学生感受到对家国的热爱、认同和使命感之外,也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从而让家国情怀更加丰满立体。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全民族浴血奋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许多教师在执教本课时都会聚焦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事实上,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全民族团结御侮的重大史事,确实是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涵养点。本课还专门设置了“东方主战场”一目,不仅叙述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而且用较大笔墨叙述了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关联性:呈现了《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图片,历史纵横栏目介绍了中国远征军著名将领戴安澜的事迹,史料阅读栏目援引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对中国抗日战场的评价等。基于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充分挖掘教材史料的理念,笔者认为这一课的素养目标,不仅要涵养民族危机时中国人保卫家国的爱国情怀,也要凸显全人类命运遭受法西斯主义挑战时中国抗战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国人民的历史担当。为达成上述目标,在执教该课时笔者设计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教材编者用哪些材料支撑了这一观点?这样的设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诸多材料的解读,能够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理解全人类命运的休戚相关。通过课堂的充分探究和讨论,学生形成如下共识:飞虎队的图片,佐证美国在抗战时期对中国的援助;罗斯福总统的讲话,说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地位;戴安澜将军的事迹,则是以典型案例的方式再次证明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巨大贡献。在这样的探究与讨论中,学生的视野逐渐打开,意识到家、国和世界的关系,心中的那份家国情怀也就日渐丰满和立体。
三、注重现实关怀,让家国情怀内化于心
(一)基于历史的现实关怀
历史课程应当紧密联系现实,这是中外历史学者早已取得的共识。蒋梦麟认为:历史是以往事的教训,来解释当前的问题[6]。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认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直面他们即将在其中生活的世界[7]。因此历史是理解现实的一把钥匙,历史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是如何影响着现在,理解他们生存于现代社会的个体身份和社会角色。至于家国情怀素养的涵养,更加是要注重现实关怀,从历史的叙事与解释中牵引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理解,让学生体会家国情怀的价值,生发家国情怀的追求。从古至今,虽然家国情怀一直存在,但学生不可能经历历史,只能身处现实中的家国,而人的情感恰恰必须经过亲自的经历和体验才能产生。反之,如果家国情怀与现实割裂,就只能使得它停留在教材中和考试中,无法烛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在现实中更好地前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现实,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这是家国情怀能否在课堂中真正落地的又一个关注点。
(二)家国情怀的内化于心
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一课为例,教材在“人类面临的问题”一目中这样叙述: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一目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笔者发现,如果单纯地罗列教材所叙述的这些人类面临的挑战的话,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也就无法引起情感共鸣,即无法真正内化于心。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我国政府基于当今现实问题提出的重要命题。因此,在该课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在对现实的关注中达成家国情怀的涵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笔者联系了学生经历的2020 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从国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视角联系历史与现实:首先呈现国内抗疫人物的事迹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举国上下团结抗疫的格局,他们中有钟南山、李兰娟这样的民族脊梁,有逆行的天使——医护人员,更有无数极为平凡的普通人。在这场重大挑战面前,每个中国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结起来,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命运的紧密关联,笔者又呈现了各国对中国的物资援助和中国大量援助各国物资的图片和数据,以及如下一段材料:
在多数情况下,文明社会所特有的传染病原本都由动物传给人类……人类常见的很多传染病与家畜(禽)的传染病存在着明显的关联……除了源自家畜或与家畜(禽)共有的疾病以外,人类也可能因卷入野生动物内部的疾病循环圈而得病。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在此基础上设问: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应当如何抗击疫情?学生亲历其间的见闻让他们能够认识到抗击疫情需要全球合作;同时,从根本防治上,人类应当对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这样的教学处理也让教科书的理性叙述变得生动形象,对人类命运和全球治理的关注也不再是空洞口号,家国情怀自然而然地内化于心。
总之,笔者的教学实践已经表明,家国情怀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体悟,只要切实关注以上三个方面,是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落实的。当然,对于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关注与探讨,希冀有更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能积极展开讨论与实践,以将这个话题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