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表征理论视角下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语篇分析∗

2021-04-06陈茜芸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义学单句代词

张 弛 王 玮 陈茜芸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市 100070

1 引言

语言是在一定语境和情景下使用的,离不开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更离不开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的共识和应当遵循的规则[1]。语篇连贯性(discourse coherence)是语篇研究的核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语篇的处理难度。 一般来说,语篇前后连贯,则可接受度较高。 本文突破单句的界限,在话语表征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以下简称DRT)的框架下,对英语句子中的处所倒装结构(Locative Inversion Construction)进行语篇回指分析。

处所倒装结构表示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是一种表示“存在”的特殊句式,通常指例(1)-(3)这样的句子。

(1)Over her shoulder appeared the head of Jenny’s mother.

(2)In the corner sat a lovely girl.

(3)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stands a tower.

以上句子的结构均为LP(处所短语)+ V(谓语)+ NP(名词短语),即以一个表示方向(directional) 或处所位置(locational) 的短语(phrase)开头,主要动词(main verb)充当句子谓语,居于动词后面句末位置上的是谓语动词的直接论元名词(noun)短语[2]。 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的LP 多包含有定名词短语、代词或物主代词,而动词后NP 则多为无定名词短语或专有名词。

语篇回指表示回指语(anaphora)与先行词(antecedent)之间的一种关系,其中先行词是对在句中初次出现的概念实体的表述,而回指语是对句中重复提到先行词所用的概念实体的表述。一般地,我们通过常识和推理来理解简略的回指语所指向的先行词,就不可避免地会经常遇到回指语在语义上的衰减现象[3]。

本文通过分析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LP 与NP 的信息地位(information status)和语篇回指现象,探究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在语篇中逐渐增加的过程,论证了语篇中选用特殊的倒装结构而非正常语序的句子,更多地是为了保持语篇连贯性。

2 传统逻辑语义学的局限性

以蒙太格语法(Montague Grammar)为代表的传统逻辑语义学是建立在组合性原则(Compositionality Principle)基础上的一种静态语义学,它的研究对象多为单句,运用逻辑表达式形式化地描写自然语言的意义,是处理和理解自然语言的重要理论[4]。 然而,传统逻辑语义学以静态方式计算句子的真值条件,独立于语境,忽略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以及语篇对句子理解的影响,对语篇中的照应、回指等现象缺乏解释力。 文卫平、方立[5]指出传统逻辑语义学存在两大局限性,一是对不定名词的处理没有一致的标准,二是对跨句代词的指称问题以及对照应关系的处理力不从心。 张韧弦[6]也指出,语句的意义是动态的,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经典逻辑的做法显然不符合语义学理论的研究宗旨,理论最终服务的对象是语境中有生命的语言现实,而不是冷冰冰的符号或生硬的人工句子。 由此可见,传统逻辑语义学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其对语义的描写是静态的、封闭的以及停留在单句层面的,而语义解释具有开放性特征,是动态的、递增的、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3 话语表征理论(DRT)的构成与特点

DRT 是由Hans Kamp 于1981 年创立的动态语义学(Dynamic Semantics)理论,其初衷是针对传统逻辑语义学无法解决的跨句回指问题,以动态渐进的方法刻画自然语言意义,并解释语篇语义的相互依赖性[7]。

DRT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构建相应的语义表达,二是在模型中准确解释其语义表达。 前者一般称作话语表征结构(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以下简称DRS),是存在于模型论与自然语言之间的语义表征层,其建构过程是动态渐进、随上下文的改变而改变的,体现出了语言信息的递增性(incremental),即后续句子的处理依赖于已处理过的上文,而后续句子新增添的信息内容又成为理解下文的依据。 DRS 一般包含论域(universe)和条件(condition)两个部分。 论域是话语所指对象的集合,由无定名词短语和有定名词短语构成,而DRS 中列出的条件则一般用来判断句子的真值情况。

对于单句而言,语境是所有可能世界的集合,而对于有上下文语境的句子,要首先在语境中确定最大取值范围,然后再回归到逻辑式进行处理。 句(1)是由两个单句组成,分别由DRS(2)a 和DRS(2)b 来表达。 (2)a 中,首先引入变量x 和变量y,并为其赋值x=Mary,y=a donkey,其中第一个单句引入的条件包括Mary (x),a donkey (y),x owns y。 接下来处理第二个单句,仍是先引入变量v 和w,分别作为代词she 和it 的指称对象,同时引入条件v=?,w=?,v likes w,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准确找出代词的回指。 代词又是如何在DRS 中准确找到其先行词呢? 潘海华[8]指出,“所有的专有名词(proper noun)短语都可以作为代词的先行语,但并不是所有的无定名词短语(indefinite noun phrase)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作为代词的先行语。 一个无定名词短语能不能作为某个特定代词的先行语,不仅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取决于所牵涉到的量词以及算子。 一个无定名词短语可以作为代词的先行语的条件就是:该无定名词短语和代词之间不能有一个非存在量词阻隔,也就是说两者必须受同一个量词的约束,或者都受某一个存在量词的约束。”同时,根据它们的语法属性,在本句中代词she 回指到第一个句子中的专有名词Mary,代词it 回指到第一个句子中的无定名词短语a donkey,即v=x,w=y,从而验证了人们的语感。

(1) Mary owns a donkey. She likes it.

DRT 相较于传统逻辑语义学具有以下两点优势:

第一点,DRT 把语篇的意义认作潜在的信息流变化,它对自然语言的语义解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渐进式地处理每一个句子,因而能更好地贴近自然语言结构进行分析,不仅分析句子自身的句法结构,还分析其上下文,每一个新句子的处理都基于上文,同时新句子又更新了已有信息,成为处理和理解下文的基础。 DRT 对回指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能更好地处理处所倒装结构中有定名词短语或代词与其先行词之间的回指关系,有利于把握各成分的信息地位。

第二点,DRT 对自然语言语义的研究不仅考虑到句子的真值条件,还针对具体的语境,通过建构DRS 来展示人们使用语言、理解语言的心理表征过程。 人们总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处理语篇中的每一个句子。 除了第一句之外,后面的每一个句子中的意义要素都要在先前的句子中有所照应,语篇的接受者才能正确地理解语篇的意义。 DRS 的建构会考虑到上文中的句子,将单句的理解和语境处理整合在同一个框架之中,恰好体现了语篇信息连贯性的特点,从而符合人们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更接近于人们对自然语言理解的实际情况,解决了传统逻辑语义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DRT 既延续了传统逻辑语义学对命题真值的研究,又注重于考查语篇的接收者理解句子的过程,而这对于处所倒装句中方位词的回指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上两点阐述,本文选用DRT 来研究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的语篇回指情况及各成分的信息地位。

4 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语篇分析

虽然处所倒装结构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但是过去的研究多从单句的角度进行分析,忽略了语篇所起到的重要限制作用。 处所倒装结构具有与上文保持衔接和为下文引入新实体的语篇功能,其中动词后的NP 是句子的呈现焦点(presentational focus)[9]。 例(4a)和(4b)分别是同一命题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前者为正常语序,意在强调the Vice President 所在的位置是behind Donald Trump,后者为倒装语序,描述的重点是处于behind Donald Trump 背景之下的the Vice President。 显然,(4a)更适合作为例(3)的回应,因为the Vice President 在上文中已经出现过,其再次出现时属于旧信息,不能作为句子的呈现焦点,因此(4a)不能采用倒装结构。

(3)I was looking for the Vice President.

(4) a. The Vice President stood behind Donald Trump.

b. ? Behind Donald Trump stood the Vice President.

语篇回指表示回指语与先行词之间的一种关系。 在语篇中,可能会存在不止一个人或物,而回指语常常具有模糊性的语义特征,因此其所指的对象的确定必须参照先行词,即回指语与先行词应该属于同指(co-reference)关系[10]。 例(5)中的she 和the girl 语义特征相同,指的都是具体的同一个人,属于同指关系。 单独存在时意义不确定的代词she 指向the girl 所指向的对象,这就是典型的回指。

(5)The girlientered the classroom and sheisat down.

Prince[11]从接收者和语篇两个视角,将信息地位分为新信息、旧信息和可推测型信息。 新信息是指首次出现在语篇中的信息,包括全新型新信息(brand-new)和未出现型新信息(unused),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接收者在语篇中创造一个新实体。 例(7)中的a bus 是全新型新信息,需要接收者创造一个新实体,而例(6)中的Noam Chomsky 在接收者的大脑模型中已经存在,无需再创造这一实体,因而属于未出现型新信息。 旧信息是指在语篇中已经出现过的信息。例(8)中的代词he 因与上文中的a guy I work with 同指,属于旧信息。 可推测型信息是指在上文中没有明确出现过的,但是可以根据触发语(trigger)推测或推断得知的信息。 例(7)中的the driver 虽在语篇中第一次出现,但是可从上文中的a bus 推测得出,因此既不属于旧信息,也不属于新信息,而是属于可推测型信息。 例(9)中的one 和these eggs 因为是个体与集合的关系,也属于可推测型信息。

(6)Noam Chomsky went to Penn. (未出现型新信息)

(7)I got on a bus yesterday and the driver was drunk.(全新型新信息& 可推测型信息)

(8)A guy I work with says he knows your sister.(旧信息)

(9)Hey, one of these eggs is broken! (可推测型信息)

通过语料的搜集与整理,本文将所有可能逻辑的排列组合情况都考虑在内,对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LP 和NP 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LP位置多由熟悉度较显著的已知信息占据,可在上文中找到其先行词,是语篇旧信息(discourseold)[12]。 同时,熟悉度相对较低的语篇新信息(discourse-new)则更倾向于出现在动词后面的NP 位置(见表1)。 由此可见,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信息地位基本遵循Prince 提出的“熟悉阶度”(familiarity scale)。

表1 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信息地位组合情况

本文选取若干句子,运用DRT 进行解析,不仅可以展示各成分的信息地位,也可以使得回指语LP 与其先行词之间的关系在语篇中得以清晰体现,用DRS 验证凭借语感得到的结果,直观反映语篇的前后衔接关系。

(10)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little house. In the house lived a couple and a dog.

无定名词短语的建构规则如下:首先在DRS 的最上层引入新的变量,该变量就是此DRS 的论域,除论域外的其他内容都为DRS 的条件,然后根据该无定名词短语的内容和句子的其他成分为新引入的变量赋值。 在DRS 中,单个句子本身并没有真值,只有整个语篇才有真值。 据 此, 得 到 相 应 的 DRS ( 11 ):

在DRT 中,回指分析是通过对语篇所指间等同关系的确认实现的。 DRT 中规定,有定名词短语(definite noun phrase)不引入新的指称对象,在找到熟悉条件后仅用来更新当前DRS 中涉及某些原有话语所指的条件,因而英语的定冠词在语篇中都是回指的[13],所以例(10)处所倒装结构LP 中的有定名词短语the house 预设存在某个house, 回指上句中的“a little house”,即y=x,因而the house 属于旧信息。 而无定名词短语和专有名词一样,不具有量化特征,只是向语篇中引入了一个新的指称对象,所以说动词后的无定名词短语a couple and a dog 属于全新型信息,是句子新引入的对象。

(12)Mr. Darcy was the proudest, most disagreeable man in the world, and everybody hoped that he would never come there again. Beside him stood Mrs. Bennet, whose dislike of his general behavior was sharpened into particular resentment by his having slighted one of her daughters.

(Jane Austin, Pride and Prejudice)

语篇(12)选自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作者用处所倒装结构Beside him stood Mrs. Bennet 引出句子的呈现焦点Mrs. Bennet,新引入的人物继而成为下文描写的话题,LP中的代词him 首先向语篇引入一个新的话语所指u,然后在已经建立的语境中,根据其语法属性得到一个新的条件,即u=x,回指上文的Mr.Darcy,所以him 属于旧信息,与上文形成紧密的衔接关系。 从DRS(13)看出Mrs. Bennet 属于未出现型信息,与全新型信息一样,向语篇中引入一个新变量即v。

(14) There was a side road flanking this hedge. One gate opened on to the side road, and there was another gate fronting the main highway.The latter was open, and as he approached it, a car backed out. From the car alighted the man who had been pointed out to him on the bus as Clarence B. bagshott.

(15)Michael puts loose papers like class outlines in the large file-size pocket. He keeps his checkbook handy in one of the three compact pockets. The six pen and pencil pockets are always full.And in the pocket go his schedule books.

例(14)和例(15)中的LP 仍是旧信息,可在上文中找到指称对象,动词后NP 则比较特殊,the man 和his schedule books 在形式上是有定的,看似属于已知信息,实际上属于可推测信息,仍然具有新信息的特征。 以(15)为例,从DRS(16)中可看出,his schedule books 可以从上文中的Michael 中推测得出一部分信息,但仍然带有一定新信息,因而仍然属于语篇新信息。 DRS(16)表明,正是NP 具备语篇新信息这一特征,才保证了语篇的可接受性和语篇信息流的畅通。

在真值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但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不是在各种表达式中随意选择,而是根据其语用目的来进行选择[14]。 交流的本质是说话者向听话者传递信息,其中听话者能否精准解读话语内容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处所倒装结构之所以选用特殊的倒装句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语用因素的制约。 具体来说,一是为了保持语篇连贯性,而回指是实现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手段。 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LP 中多包含有定名词短语、代词或物主代词,而这些词类属于回指语,与上文中的先行词共指,其作用是增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而NP 多由无定名词短语或专有名词构成,其作用是向语篇引入新的实体,该实体既是本句的呈现焦点,同时又成为下文开启的话题。 二是保证信息地位遵循“熟悉阶度”,一般情况下,谈话双方总是先谈到已知信息,然后再引入新信息。 在处所倒装结构中,动词后的NP 作为句子的呈现焦点,信息地位显著性(saliency)应明显低于动词前的LP,即LP 作为已知信息,在上文中能够找到回指,NP 作为呈现焦点应该是未知信息,是语篇中新引入的成分。

5 结语

本文运用DRT 初步探索了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的语篇回指现象,将功能分析与形式化表达相结合,研究对象由单句扩展到语篇,弥补了传统逻辑语义学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处所倒装结构中的LP 所传递的语篇旧信息往往可在上文中找到回指对象,使其与上文紧密衔接,增强了语篇连贯性,而动词后面的NP作为句子的呈现焦点,既是语篇引入的新信息,同时也是下文得以展开的场景,起到了引出下文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一分布状况也表明英语处所倒装结构基本遵循Prince 提出的“熟悉阶度”。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已有研究集中于英语语料,缺少汉英对比;二是英语处所倒装结构在语篇的连贯性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对其与上文回指关系的研究,而忽略了处所句与后续话题的相关性以及在语篇中的启后功能,有待日后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语义学单句代词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代词(一)
代词(二)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哈特的语义学
参考答案
2015年《时代英语》高二第1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五期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