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
——后疫情时代智慧化服务模式构建

2021-04-06徐佳旭

北方经贸 2021年3期
关键词:供应链农产品融资

徐佳旭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一、背景与意义

2017 年10 月18 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步走”目标任务,即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而2020 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一个关键性节点,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要牢牢把握这一关键性节点,乡村产业振兴是发展的核心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总要求的起点,最终的落脚点在于生活富裕,可见产业发展对于建立乡村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而乡村主要产业定位还在于农业,故发展农业产业链,提高金融业对农业产业供应链发展的资金支持作用,对于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要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的支持作用,离不开商业银行对自身业务的转型。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市场价值取向的推动下、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导向下,客观上导致金融资源向城市集聚而冷落“三农”的现象。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商业银行为发挥其支农支小的普惠作用,主动转型业务模式,下沉服务重心,从服务网点下沉、普惠金融业务下沉、传统信贷业务下沉等角度提供便民的金融服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18 年底,全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6.3%,全国70%的省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此外,大部分县域支行级银行机构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从组织架构、资源配置方面对三农金融给予政策支持。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商业银行主动开辟农村金融市场,不仅是对新时代服务国家建设使命担当的肩负,更是对实现自身业务发展重大机遇的把握。

然而,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由于涉农信贷具有风险高、金额小、周期性强等特点,使得商业银行在风险水平、盈利能力与惠民宗旨之间难以实现平衡。尤其是在全球性新冠疫情这种突发性危机面前,在人员与货物跨地区流动受限的疫情防范机制下,产业供应链断裂、供需不平衡、农产品价格体系波动等问题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其问题根源还在于农业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详细分析传统农业经济模式问题与不足,探寻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新时代三农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与技术优势,对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迈向发展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与不足

2020 年初,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于我国农业经济而言,农产品市场所受的冲击及价格体系的波动,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与短板。传统发展模式在疫情面前更加难以满足包括农户、消费者、企业、银行等在内各参与主体的需求。从参与主体角度来讲,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供需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农产品生产市场上,由于中国长久以来的小农经济存在地块分割现象,且农民自身信息共享意识薄弱,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仍不健全,存在农业相关信息分散、集中度低的现象。农户难以获得充足的市场供需信息,也就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生产调整,导致跟风种植情况的普遍发生。使得农产品市场上部分农产品供给过剩而滞销,而一些市场真正需求的产品又存在供给不足,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此外,由于农产品具有质量的隐匿性、效用的滞后性等特点,使得农产品消费市场也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会使优质农产品被淘汰,市场机制失灵,这在提高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使得农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新冠疫情发生以后,线下的沟通方式由于疫情防控而受到阻隔,信息沟通渠道进一步缩小,这更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性,资源配置效率也进一步恶化。

二是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竞争机制的真正参与者和体现者,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也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财源。然而,由于农业中小企业通常具有规模小、经营风险大等特点,使得其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凸显。这类企业通常抵押贷款能力不足,可供抵押的资产较少,且其贷款呈现“金额小、次数多、时间快”的特点,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的劣势明显。此外,经营规模小使其亦难以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融资。长期以来,融资难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新冠疫情发生之后,资金链的断裂使得大量农业中小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三是农商银行支农性不足、涉农信贷不够。农商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服务县域经济重要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然而,由于涉农贷款业务边际成本高、潜在风险大,商业化后的农商行必然会抑制涉农贷款规模,发生目标偏移,支农性不足,使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基层金融的需要。有调查显示,创业农户在寻求外部资金支持时,非正规融资是其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而农村正规金融存在严重缺失。由此可见,农商银行没能充分把握农村地区的长尾客户,涉农信贷业务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疫情发生之后,涉农企业风险加大,农商银行“趋利避害”,更是难以在疫情发生后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恢复及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作用。

三、解决对策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模式

农业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将农业供应链管理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相关金融服务要依托整个农业供应链实现。在农业供应链上,农产品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经历了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生产、加工、分销、零售等诸多环节。交易发生后,物流和供给信息流从供给端流向需求端,在货物交易完成后,消费者支付货款,资金流和需求信息流由需求端得以向供给端回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实现闭合的资金运作与操作流程。供应链参与主体以农户和中小企业为主,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高门槛、重抵押的传统融资渠道难以实现融资。随着农业发展中专业化分工的深化,行业竞争已经不再是分散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使得农业供应链中的“短板效应”尤为明显,供应链中稳定性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于是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农业供应链金融则转变传统融资方式,选择将农业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作为核心企业(通常为大型加工商或分销商),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进行综合管理,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单个企业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整体可控风险,从而降低农业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其融资渠道,进而实现整个农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图1 互联网+农业供应链结构示意图

供应链金融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由起初的“以点带链”的供应链金融1.0,到“从链到网”的供应链金融2.0、“依网扩圈”的供应链金融3.0,再到“万物互联”的供应链金融4.0 四大发展阶段。其中,由于农产品电商规模小、农业供应链管理不健全、农村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等原因,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得相对较慢。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指的就是农业供应链金融进入“万物互联”的智慧供应链金融4.0 阶段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完成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包括供需信息平台化、销售方式电商化、支付方式线上化、物流监管实时化、信用评级大数据化等在内的智慧化转型,通过保理融资、订单融资、仓单融资、票据融资等线上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实现农业产业供应链的组织网络、价值网络、物流网络、资金网络的有机整合,打破原有壁垒,做到“万物互联互通”,实现协调发展与利益共赢。

供需信息平台化,要求依托互联网,构建类似三农信息平台、农产品B2B 供求信息发布平台等相关平台网站,搭建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云平台,实现跨地域、跨企业的信息共享,从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缓解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信息基础;销售方式电商化,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打造知名农产品电商品牌,通过线上化的方式实现无障碍跨地域商业流通,进而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跨地域实现,助力我国的“北粮南运”,解决部分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支付方式线上化,是指要发展数字化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离不开便捷的支付方式,推进农商银行、电商与第三方支付方的合作,有助于满足各方需求,实现整个农业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物流监管实时化,要求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万物互联互通”,做到对农产品物流的实时监管和冷链物流的合理使用,降低因农产品保质期短、易腐烂等特点带来的风险;信用评级大数据化,要求在农业产业领域发展依托于大数据的信用评级,降低信评门槛,综合考量企业的互联网信贷数据以及贸易往来数据,立体构建中小企业信用画像,通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每一次企业信贷的特定化授信,从而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实现。

(二)为传统融资模式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相较于传统融资模式,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模式实现了商业流通方式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企业授信方式从单一企业授信到供应链立体授信的转变以及涉农信贷业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等。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模式是对传统融资模式的优化,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为解决传统融资模式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相较于城市,农村的互联网使用效率相对较低,大多农户及中小企业的产品交易均以线下为主,这就使得当地区间的人员流动受限的时候,也就影响了地区间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模式推动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线上流通,打破了原有因时空阻隔带来的贸易壁垒,降低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实现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区粮食短缺,而其他地区农产品滞销的情况。

二是缓解农户及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模式侧重对融资企业资产规模以及由此评估的企业还款能力的把控,风险控制重心在前端,融资门槛高,农户及农业中小企业通常可抵押资产匮乏且信用评级难,从而难以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来源。农业供应链金融则转变了传统的业务模式,以农业供应链中的真实贸易为前提,注重农业供应链主体之间的紧密依存,以还款来源自偿性、操作流程封闭性评估作为准入控制,且通过将供应链主体进行信用捆绑实现核心企业向农户及农业中小企业的信用转移,从而提高其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在风险管理方面,供应链金融模式风险控制重心后移,借助专业化平台实施贷后全流程控制,并利用订单农业、存货质押以及连带担保等方式大幅降低农户及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资金挪用风险和客户违约风险,由此扭转了农村金融机构“惜贷”“慎贷”的局面,对缓解农户及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提高农商银行支农性,丰富涉农信贷业务。从需求端角度看,涉农信贷具有个性化、金额小、风险高等特点,这对农商银行而言,难以满足其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要求,也就使其缺乏支农支小的动力。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模式通过对农业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严格把控,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一方面能够对每一笔信贷资金的主体进行基于特定贸易背景、具有特定化用途的授信,另一方面得以加强对供应链上的资金与操作的封闭性管理。同时,通过动产质押、保兑仓、保理、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特色供应链金融产品丰富了农商银行的涉农信贷业务,既满足了客户对涉农信贷个性化的需求,又实现了农商银行信用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从而既保证了农商银行的支农性,又为商业银行自身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四、发展趋势与建议

(一)把握政策导向以发挥政策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同时要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逐步让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以满足乡村振兴对金融的需求。而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业务模式,不仅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导向,同时也是促进农村三大产业有效融合的资金链桥梁,满足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内在需求,更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有效举措。

为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近年来相关支持政策也陆续出台。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速农村金融创新一系列措施中,提到了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等相关措施。2018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提到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需要涉农平台响应国家三农政策,发展三农供应链金融。此外,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模式中,农产品电商不断发展,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凸显。2020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将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可见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智慧化转型符合政策导向,且相关支持政策为其提供了发展优势与土壤。

(二)满足服务需求以抓住发展机遇

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金融科技的发展,农业产业也逐渐呈现出智慧化转型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疫情过后,倒逼诸多农业经营主体意识到单一线下经营方式的弊端,从而对电商平台、互联网融资平台、金融科技等智慧化服务方式产生了新需求,新需求为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模式带来新机遇。

一是对农产品电商平台的需求。为防止新冠病毒交叉感染,疫情期间的农产品新零售触动了很多原本没有线上买菜意识但有线上买菜实力的人,从而各地推出的农产品电商经营创新模式得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有效需求。目前,中国农村网民数还在继续上涨,2020 年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比2019 年缩小5.9 个百分点。同时,2020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强移动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疫情后不断挖掘出的对农产品电商的有效需求,为构建完整的数字化农业产业供应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是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需求。疫情期间线下信息交流渠道受阻,使得企企间、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而疫情冲击的压力下,企业信贷需求更加明显。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优势作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作为供应链中的平台提供商,促进了采购订单、票据、应付等文件在供应链买卖双方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换与信息整合,一方面实现了票据的呈现和信息的汇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交易双方完成操作的过程,并可以将呈现和操作结合,设计出成本最低、风险最小,促进多方共赢的最优的方案。疫情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产生了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需求,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

三是对金融科技的需求。疫情期间,供应链运营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依靠互联网。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力量可以帮助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无接触”运营,提高了产业供应链应对新冠疫情这种突发性危机的能力。同时,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帮助实现对涉农信贷的个性化服务,降低了农户以及农业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为农村金融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金融科技将金融与科技相结合,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支持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

总的来看,疫情后的新需求为农产品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以及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进而也为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模式奠定了产业基础、技术基础与制度基础。后疫情时代,如何迎合新需求,把握新机遇,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智慧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的重点。

(三)立足惠民宗旨以解决三农问题

2020 年5 月22 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较2019 年的要求提高了十个百分点。有学者认为,这一目标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疫情之后,两会再提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要求,要求其在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中发挥头雁作用,可见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惠农惠民宗旨在其发展中的重要定位与导向作用。为帮助商业银行在风险水平、盈利能力与惠民宗旨之间实现平衡,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模式成为商业银行可行且必要的发展趋势。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关键之年,而越是重要的节点、艰难的环境,越是对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突发性疫情给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我们已无法避免,但疫情后农业产业以及农村金融发展所暴露的问题带给我们启示更加重要。抓住疫情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机遇,推进农业产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坚持农村金融惠农惠民宗旨不动摇,完善农村供应链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化农业产业和数字乡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供应链农产品融资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