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民族村落旅游新模式研究
2021-11-22杨奥
杨 奥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150080)
一、东北地区民族村落的价值特色
(一)特色
自古以来,东北民族的文化体系框架向来都是开放的,东北地区同其他地区的交流不是单一的,而是双向的。东北各少数民族把外界代表新生事物的文化内容吸收到自己的本体中,使村落文化新质因素缓慢增长,体现出村落文化与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状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与精华的同时,也对各民族文化创造方面产生了影响。
东北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众多民族差异性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生物资源的多样化,捕鱼、狩猎、农耕和游牧等多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和生产方式共同发展,相互依存,已成为东北地区经济特色之一。以渔猎文化为主,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并存的东北文化,体现了历史上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和交融,多元共生、文化融合。
(二)价值评价
1.美学价值。旅游者既可以欣赏东北地区民族村落的山水良田等自然景观、村落风光,又可以走近民族村落的建筑、饮食、艺术文化,达到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的目的。民族村落体现着当地的文化、建筑艺术和村落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具有美学价值。东北地区民族村落在选址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山水融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展现自然的原生态美景。特有的慢节奏生活和遵循内心的生活态度,也使人真正的放松休闲。东北地区民族村落的浓厚生活气息,都生动再现了民族村落现代的生活场景,构成了真正有内涵的民俗画。
2.经济价值。东北地区民族村落以规整的村落空间形态、丰富的民族历史遗存、独特的旅游景观、生产生活方式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作为自身的资源属性,在一定的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下产生经济意义,从而赋予其经济价值。通过开发可以更好的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失传,使其活态传承,融入市场。民族村落作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旅游景观项目、节庆活动、传统习俗获得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可以依托东北地区的民族村落,实施旅游脱贫攻坚和旅游富民工程,利用民族村落的经济价值创造收益,促进村落可持续发展。
3.社会价值。蕴含传统文化的东北地区民族村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其集体记忆承载着民族村落的空间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饱含着人们对民族村落的认同感、归属感、乡愁以及特有的人文精神。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区民族村落文化在兴衰变迁中内化形成了地方性认同,加深了民族村落的内聚,热情质朴、果敢刚劲,村民之间和睦友爱,这些都存在于民族村落巨大的关系网中。通过民族村落旅游新模式开发,唤起乡情,吸引更多外出的人才返乡,增强民族村落的生机与活力,在旅游开发中发扬村落的乡土人文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自觉、文化归属感,从而推动东北地区民族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
4.科学文化价值。东北地区民族村落是其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形见证。村落的历史遗存、文化习俗、建筑艺术、生产生活方式等物质和精神文化,是特定时期人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反映,体现了民族村落文化的多样性,赋予了村落发展演变中独特的文化价值。作为文化功能得以延续发展的民族村落是珍贵的活化石,民族节日、建筑景观、非遗技艺等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营造理论,呈现出村落文化的变迁以及依托生存发展需要获得的经验,可以为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建筑学、美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提供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体现了较高的科学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开发形式单一
东北地区民族村落旅游开发同质性严重,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开展的旅游项目大多是农家乐、水果采摘、遗址观赏,特色不突出,造成审美疲劳,村民参与度低,缺少依托民族村落价值的民俗旅游品牌。单调的休闲观光等旅游活动缺乏吸引力,在民族村落的景区内停留时间短,游客又以周边城市村镇的居民为主,重游率低、衍生消费少,难以扩大旅游辐射圈形成旅游经济效应,不利于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挖掘的深度不够,能感受到的民族风情风俗有限。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旅游商品同质化极其严重,质量低劣,难以彰显民族特色。
(二)保护力度弱
东北地区民族村落在经济效益驱动下进行开发,旅游开发打破了封闭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受到冲击和削弱。在开发过程中,很多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景观和建筑不可避免的被拆毁,破坏了原有建筑风格,与民族村落活化传承和动态保护背道而驰。带来的冲击表现为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模仿吸收外来文化,村落人才外流,为提高生活质量将传统建筑改造重建等。民族村落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文化遗产面临结构性衰退,发展压力激增。由于资金有限,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只能起到指导监督作用。同时,旅游开发者关注市场与经济效益,会将村民迁出村落,破坏了民族村落的传承条件,投入大量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民族村落文化保护工作被忽视。旅游开发中薄弱的保护力度,破坏了东北地区村落民族文化的原真性,陷入乡土性淡化的局面。
(三)过度商业化问题凸显
东北地区民族村落为迎合商业需求和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开发过度商业化,反噬民族传统文化。面向旅游者的商铺增加,与居民相关的商铺减少,在商业空间扩展下其他功能空间缩小或消失,管理者优先占据有利空间,造成业态结构不合理。过度商业化带来更多的营销活动场所,推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将村落的民俗、文化遗产当作卖点,制造噱头,私自搭建景区,扩大版图。村落周边大量的客栈、商铺背离了村落活化发展的核心,既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也降低了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过度开发也会使民族村落生态失衡,缺乏内涵,没有民族文化的加持,无法走的长远,其真实性及附带的文化内涵也会遭到质疑。
三、东北地区民族村落旅游新模式
(一)依托美学价值的度假旅游模式
东北地区民族村落目前大部分以观光旅游模式为主,但会经历从观光旅游为主向度假旅游为主转变。度假旅游在观光游览与旅游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满足游客文化体验、社交、认同归属等精神需求,引入住宿、餐饮、娱乐等业态,配套多功能服务,满足游客多方面消费需求。一方面展现民族村落原生态景观,营造浓郁的乡土意境。另一方面,将民族村落村民的生产生活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最大限度的保留村落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气息。度假产品是基础的层次和载体,度假旅游模式更加强调丰富的休闲生活和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对目的地的指向明确集中,停留时间长,消费能力高,注重修身养性,有较高的文化需求。因此,需要深入挖掘东北地区民族村落的美学价值,将民族村落特色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提升整体的发展价值,突出民族价值特色。在追求乡土质朴的同时,兼顾度假的品质与舒适,通过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反差组合,营造独特的度假体验。提高村落的通达性,完善基础设施,满足度假功能,实现东北地区民族村落的转型升级。
(二)依托社会价值的体验旅游模式
东北地区民族村落的社会价值最简明的提炼是乡土人文精神。通过开发社会价值,整合传统村落、主题庄园、城市近郊休闲等产品类型,使民族村落原真的乡情和文化记忆与游客产生共鸣。在旅游体验模式的开发中,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村落中的农田果园、村落特产等乡土资源,以及生产生活工具、民俗场景等配套休闲体验理念,形成极具乡土民族性的体验产品。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乡土风情,注重传承和延续村落格局、景观、乡土建筑、文物等,在民族村落活化传承中与旅游开发互动。旅游体验是东北地区民族村落旅游的软性资源,却涉及深入内心的情感反馈。体验旅游不止停留在对乡村景观的欣赏,更加注重旅游者主动参与。在这种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可以在村落景观中获得审美愉悦,可以在与村民交往中产生共情,在体验旅游中发现自我,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享受世俗之乐。体验旅游模式契合追求文化和休闲消费的特点,通过旅游观赏、娱乐体验等方式,欣赏东北地区民族村落文化所蕴涵的价值和人文精神。
(三)依托科学文化价值的研学旅游模式
东北地区民族村落的科学文化价值是激发村落活力的重要部分,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为研学旅游提供财富。在开发过程中村落应完善研学旅游的设施,突出文化内涵和专业性,为调研考察提供丰富的素材。注重研学旅游实践教育基地的开发,开拓研学旅游市场。研学基地将通过乡村体验、户外休闲、亲子教育、文化娱乐等体验式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使游客在亲近自然、陶冶情操中增进感情,感受文化魅力,进一步丰富民族村落旅游业态。依托民族村落文化打造旅游产品,加强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实物与场所的保护,如生产用具、手工艺品、服饰乐器等。开发民族村落博物馆、展览馆等项目,举办民族村落特色民俗与民间节日等节庆活动,再现村落朴素、原真的生活气息。同时,将研学与民宿结合,为民族村落内提供稳固的客流量,打破淡季旅游无客流的魔咒。推动村落游览和研学旅游模式共同开展,充分挖掘村落原生态游览资源,促进民族村落开展创新,实现研学旅游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东北地区民族村落在旅游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注重保护村落的原生性,让村落价值焕发新的生机,做到静态保护和活化传承相结合。依托旅游新模式,延续民族村落内在传统,推动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民族村落新生命力,形成持续发展能力和机制。通过挖掘和整合村落旅游资源,重塑东北地区民族村落旅游价值,以村落民族文化为根基进行旅游开发,保护民族村落景观,传承村落民族文化,留住村落的内在文化,增加村民就业机会,拓宽村民增收途径,促进东北地区民族村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