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培养与大农村教育体系构建
2021-04-05肖正德
肖正德
(杭州师范大学 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重大决策。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要将人力资本开发置于首要的位置。那么,乡村振兴需要何种规格的人才?乡村振兴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基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农村教育体系如何构建?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研究与探索。
一、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
每个时代、每个组织对所需人才都有特定的规格要求。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批承担国家使命、拥有乡土情怀、活化本土知识、掌握现代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乡村建设与管理人才。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承担国家使命
乡村兴则国家兴,只有农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改善了,乡村真正发展起来了,我国的总体发展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真正得到解决。这就迫切需要广大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弘扬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承担强国之责,面对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踏上新的时代征程,履行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激发忠贞报国的民族情怀,热情服务于乡村振兴,增强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爱国奉献真正成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争做乡村振兴的奋斗者、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拥有乡土情怀
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根植于炽热的乡土情怀。由乡土而国家,由爱乡而爱国,铸就浓厚的家国情怀。有识之士早在百年之前便疾呼“爱乡心者,爱国心之母也”。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期待中国教育能够培养大批“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以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的高度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乡村振兴诉求乡村人才将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高度统一起来,将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根植于厚重的乡土之中,对农业怀有真挚之爱,对农村怀有眷恋之情,对农民怀有赤子之心,将自身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置于乡土情怀滋润之下。乡土情怀是乡村人才扎根乡村的精神支柱,乡村振兴战略诉求乡村人才记住乡愁,深植乡土,加深对乡村风土人情的了解,加强与乡民的互动与交流,从中获得自己的感知和体验,借此来培植自己的乡土情怀。
(三)活化本土知识
要振兴乡村,就需开发本土人才这一丰富资源,着力挖掘与培养本土人才的优势。要让本土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就需活化本土知识。乡村振兴战略中,诉求乡村人才热爱本土、理解本土,提升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诉求乡村人才在先辈们所生产的本土知识基础上进行当代活化,有效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资源(自然禀赋、社会文化、人力资源等),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内生的根本动力;诉求乡村人才注重对本土知识的传递、掌握与批判,加强与本土社会的历史和传统进行沟通与对话,敢于面对本土社会的现实状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增强从事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勇气,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掌握现代技术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而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随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农业产业面临着改造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这也必将催生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必将涌现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观光旅游、康养休闲、文化体验、“互联网+”等更多的新业态。新科技革命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搭建了良好平台,为人力资本回流提供了有力“磁场”。[1]这就诉求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运用现代技术武装自己,实现人的认识、观念、技能、素质协同全面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和引领性作用,为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扎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现代技术保障。
(五)具备创新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诉求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以创新驱动乡村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极大地提升了乡村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创新突破,打通了农村“孤岛”融入现代经济的通道,让偏远乡村同外部世界实现了历史性的互联互通。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技术手段,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新一代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为乡村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2]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乡村人才是实现乡村科技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雁,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据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确立乡村人才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3]从而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图1 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规格结构
二、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基本类型
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诸多方面,每一个方面均需要人才的重要支撑作用。为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需要多个方面、多种类型的农村建设与管理人才。
(一)产业兴旺方面所需人才
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首要任务,产业兴旺与乡村人才振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产业兴,人才必兴。乡村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聚人气引人才。[1]另一方面,人才兴,产业必兴。在产业兴旺方面,最需要如下四类重要人才:1.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是现代农业的生产者主体,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标杆。2.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是通过一系列的农业知识考试取得资格认证的一批人,他们系统掌握了农业种养植技术、规模化生产及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的技能。他们在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己收益增长的同时,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富裕之路,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领军人才。3.农业科技人才。他们包括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和提供科技支撑的科研人员。从大田种植业,到园艺业,到畜产养殖业,到各种特殊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业,都离不开科技的作用。农业科技人才不断研发、引进与提供新的技术,为一线的农业技术应用人才提供源头性的新技术支撑。4.农村电商人才。农村电商,既是一种新业态,也是整个农村产业兴旺的新的支撑力量。农村电商人才是产业兴旺亟需的特殊人才,他们既要懂电商,更要懂农业和农产品,懂得农产品市场经营。[4]通过农村电商人才,打造基于数字经济的农业运营新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农村与升级农村业态,助力实施乡村振兴。
(二)生态宜居方面所需人才
绿色是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底色,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直接目标。在生态宜居方面,最需要如下四类重要人才:1.乡村环境治理人才。让乡村环境更干净,让乡村更美丽,就需要处理治理好粪污、污水和垃圾,切实改进农村生态保护,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相应地,乡村环境治理人才必不可少。2.乡村景观设计人才。让乡村环境更美丽,需要在生态景观、建筑景观、人文景观方面,有更好的设计与建设。相应地,乡村景观设计人才备受青睐。[4]3.生态农业带头人才。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推广先进、绿色农业科技,推广绿色环保有机农作物种植。尤其是当前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食品愈发青睐,发展生态农业符合市场的需求,这对于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是一条双赢的道路。[5]因此,这就需要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能、善于经营绿色农业产业链的生态农业带头人。4.生态旅游开发人才。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体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旅游需求,无论是对乡村传统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还是对乡村文化的重构,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由此,这就需要一批具有顽强开拓精神、专注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人才。
(三)乡风文明方面所需人才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6]要通过乡村振兴实现乡风文明,就必须传承乡村文化中自然、淳朴、静谧的文化品格,发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子。[7]实现这样的任务,得需要下列两类人才承担:1.先进文化传播人才。实现乡风文明的关键,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深入人心,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这需要用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进行熏陶培养。[7]必须坚持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标杆”,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中的引领作用;必须从身边群众选典型,依靠群众推典型,挖掘凡人善举,培养德能兼备人才,树立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道德楷模和平民英雄,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先进文化引领作用。[7]2.乡村文化传承人才。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聚焦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培养大批乡村工匠、非遗文化传承人、乡村文艺带头人和民间艺术家,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
(四)治理有效方面所需人才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8]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发挥如下两类人才的作用:1.乡村社会治理人才。实现乡村有效治理,需要一支政治立场坚定、道德水平高、法治意识强,同时具有一定的威望、敢担当且真心为群众的乡村社会治理人才。2.新乡贤。新乡贤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资材、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9]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乡贤扮演着“桥梁”“智库”“楷模”等角色,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视野相对于普通村民更加开阔,在为乡村治理出谋划策中能够体现农民利益和农民意愿,可以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中发挥一定的正向效应。[10]故此,要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协助作用,让他们乐于“载誉还乡”,把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威望转到服务于乡村社会的“治理有效”上来。
(五)生活富裕方面所需人才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农民的生活富裕上。生活幸福方面,最重要的是如下三类人才:1.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钟情于农业发展、掌握经营管理、具备科技文化素质的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他们具有开拓精神且懂经营,懂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组织与经营方式、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预测与决策、现代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成果核算与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等。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带头创业创新,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领跑者、农民幸福生活的引路者和农民现代生活的改造者。2.返乡下乡创业人才。经过外面洗练的返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经济基础,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回到家乡,会利用已有的熟人网络,带动家乡的亲戚、朋友一起创业,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助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3.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人不仅力求“活着”,而且力求“活得更好”,力求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使农民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就要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乡村基础教育人才和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和医疗服务方面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对农村教师和农村医生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4]故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大力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图2 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基本类型
三、基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培养的大农村教育体系
乡村振兴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所需人才层次类型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需要我们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既要建立承担不同规格、多种类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又要构建相互联系的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大农村教育体系。
(一)基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为农”和“离农”两种价值取向的悖论。这两种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是建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农村”与“城市”、“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互不兼容。因此,从制度上安排两种不同的标准、质量和功能的教育,农村教育面向农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城市教育面向城市、服务城市。实际上,这种教育上的“双轨制”是一种不公正的制度安排,加剧了城乡的对立,不利于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不利于乡村的全面振兴。运用系统论观点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城乡教育应是一体化发展,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现代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城市理应反哺农村,优先支持农村教育发展,而不应将其抛弃在现代化进程之外。另一方面,城乡教育融为一体,并不意味着城乡教育均质化,它们之间应有所不同,地方性知识和乡土文化将有序地渗入农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开发中去,加强农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联系与沟通。缘此,基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农村教育发展,我们应该要走一条人文重建的道路,即重新激活乡村的本土文化,与当下的城市文明有机融合,以培养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各类乡村建设与管理人才。
(二)基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多类型农村教育体系
用系统论思维方式来审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体系,就是要明晰与把握农村教育系统层面、多维视角和相关因素的整体关系,构建多类型的农村教育体系。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去除单一化的倾向,走向多元、多样,因为单一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己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多元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乡村振兴人才的多类型的需求。[11]缘此,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就要构建一个既担承不同规格人才培养又相互联系的多样性的教育体系。亦即,构建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12]
第一,农村基础教育应是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为当地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础性、综合型的教育;是以学术性学力养成为主、职业性资格准备为辅的基础性、综合型的教育。它的价值取向是既要将农家子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型人才,又要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的职业资格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乡村振兴诉求农村职业教育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原来主要培养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传统农民”转换到兼顾培养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创业者”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领军人才上来。[13]第三,农村成人教育应是直接服务于农村工作者的实际需要的继续性、回归性的教育,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岗位适应、致富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用性教育,也是促进其自我完善与以生活幸福为目的的终身教育。它的价值取向是把广大的农村工作者培养成能致富、会生活、善适应的发展型人才。[14]它聚焦产业需求,实施产业人才培育计划;聚焦乡村生态文明,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聚焦乡村社会治理,倡导文明健康的乡风民俗;聚焦文化振兴,延续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工艺、地方民俗,培养农村优秀文化传承人、乡村文艺带头人和民间艺术家。[15]
(三)基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农村教育体系
用系统论思维方式来观照,农村教育是一种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多层次大教育体系。它不仅十分强调发挥基础教育的服务功能,而且也要求拓展与增强高等教育为农村发展的服务功能。一方面,做好基础教育的奠基工作。即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农村人口中实施基础教育,努力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状况,并不断将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做好高等教育的“高移”工作。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运用,乡村振兴越来越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诉求农村教育层次“高移”化,要在农村人口中努力推进高等教育,逐步缩小农村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差距,深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此,要结合新时代要求,创新高等教育服务“三农”的路径,强化涉农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扶贫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投身现代种业、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村电商、乡村社会治理、乡村公共服务等事业。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将专业教育与创客教育相融合,以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智慧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的人才需求,为实现乡村振兴储备人力资本,为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图3 基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培养的大农村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