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现实境遇及当代价值

2021-04-05钟岩李波

广西农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嬗变当代价值

钟岩 李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华夏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与农业相关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总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乡村社会的整体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举步维艰,而这迫切要求我们回归本真,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智慧,挖掘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使其在新时代散发光芒。

关键词:农耕文化;嬗变;生存境遇;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21)06-0084-05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Zhong Yan, Li Bo*

( College of Marxism ,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Tai'an , Shandong 271018 , China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the sum of agricultural-related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creat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more thanfive thousand yea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under the promoting of modernization.the overall features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the survival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becoming difficult,but it is urgent for us to retum to true.extract essence f'rom the Chinese excellent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leam wisdom . excavate the values of' the times,make its light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f'arming culture , transmutation . survival situation. contemporary value

中国作为世界三大农业起源地区之一,几千年来耕耘畜养,孕育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活动中创造和传承的优秀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源远流长的优秀农耕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史上熠熠生辉,而且迄今依旧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代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时过境迁:传统农耕文化生存基础的嬗变

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立足于数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滋养于传统农耕社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乡村空间由传统逐渐走向现代,乡村社会的整体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1 乡村社会由闭塞走向开放

“白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1]我国传统农耕社会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地缘为形式。其中血缘是最稳定的力量,人们大多聚族而居,乡村社会的居民本能的生活在自己的圈子中,进而切断了人们与外界的交流,消息閉塞,观念保守。白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就明确的把“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推动下,加速乡村社会从封闭落后走向全面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伴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富余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人城市。人口快速流动和资源的分配重组敲开了乡村的大门,乡村逐渐走向全面开放。同时,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尤其是2004年,中央提出“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以来,大量行政村的合并统一管理大大削减了我国的村落数量,使得农耕文化的生存空间得到压缩。此外,农业农村现代化意味着农村信息化要同城市接轨,这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信息化的催动下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视野愈加开阔,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便捷化的沟通方式打开了村民的新世界。例如手机使用的普及使村民在家中隔着手机屏幕就可以领略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来展示白己的乡村生活,传播当地特色的乡风民俗,进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的火花,在虚拟世界里构建农耕文化联想共同体。

1.2 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以解决温饱,产量最大化为生产目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改革,我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在农业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农业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我国农业生产也从初期的解决温饱,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逐渐演变成追求农业经营的利润最大化,因此,为了满足现代农业的高效益、高产出、高商品率,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逐渐摒弃过往碎片化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将现代科技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常态。无疑,现代农业是高收入、高商品率、高技术的“三高”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粮食的增收,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而且也拓宽了农民增收的途径,塞满了人们的“钱袋子”,使人们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盲目追求农业的高效益、高产出、低投入却对环境和土地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种损害虽然不是不可逆的,但是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恢复。

1.3 乡村秩序从稳定走向失序

我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在地缘和血缘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在乡村生活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待人接物、律己敬人。传统乡村治理依托于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宗教习俗进行自觉约束。但是城镇化造成乡村人才大幅度流失,新生代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也日益淡薄,并且逐渐遗弃传统的农耕方式采用更加现代化的耕作模式,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环境被抽离,对传统农耕伦理的遵守不再是人们在生产中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使得传统乡村治理秩序由稳定开始走向失序。同时,合村并组使得行政村的范围扩大,村落与家族、家庭之间的社会关联度降低,传统的熟人社会开始向半熟人社会过渡,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再能够支撑和维持这种复杂社会的伦理秩序。且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普遍流人,给予了乡村社会巨大的文化冲击,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也在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渲染下,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 问题凸显:当前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境遇

乡村社会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它在推动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冲刷着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下,传承发生断裂,道德逐渐失序,生存逐渐举步维艰。

2.1 文化传承断裂

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将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发生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新旧文化之间衔接的不当,会造成文化的断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利益的驱动几乎淹没一切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价值,对金钱的追求成为乡村社会的最高主宰”。[2]利益的驱使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作为农耕文化传承“活体”的农民,他们大规模的“离土”、“离乡”,使得他们逐渐疏离农业生产,也渐渐淡忘滋养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耕文化,加之老一辈人的离去,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日渐衰微。失去了农民的乡村,丧失了原有的活力和元气,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机。

乡村是传承农耕文化的载体。“我国的很多传统村落,就像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3]而乡村的不断衰落,使得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机,并且直接危及传统文化的根基。传统村落每年都在大规模的消失,据一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村落数量减少了近92万个,且每一天都有1.6个传统村落消失。此外,在城乡不断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乡村教育受城市教育观念影响较深,逐渐把城市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范本。例如,部分乡村地区的学校大肆进行“去农化”教育,不断向学生灌输城市生活就是最好的,乡村生活就是最鄙夷的错误观念,进而加深人们对大城市的向往程度,导致不少年轻人搬离乡村,定居城市,剥离乡村生活,疏于农业生产和农耕文化的传承。缺乏传承意识向导也是加速农耕文化断代的一味加速剂。失去传承意识的农民很有可能实现由农耕文化的守护者到破坏者的身份转换,加快了农耕文化的失传速度。

2.2 乡村道德失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但是经济的加速发展在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大多数人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们建立关系时考虑的主要是有实利可图,所以亲属和非亲属都可以被纳入格局之中;从格局的中心向外,格局中成员的工具性价值逐级递减;关系越紧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4],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开始在人们脑海中扎根。在以往的乡村生活中,所谓“好乡邻胜过亲”,邻里之间互相帮扶,共同守卫他们的家园。而现在随着人们更加的以自我为中心,即个体化,这种变化意味着“阶级、社会地位、性别角色、家庭、邻里等范畴的日趋弱化”[5]。邻里关系渐渐疏远,人情淡薄,经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大动干戈。我国优秀家风在部分农村地区宣传和落实力度有待提升,有些村民赡养意识薄弱,老无所依、幼无所养的现象时有发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优良美德被破坏。

农村人口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浪潮下频繁流动,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作为乡村中坚力量的青壮年大规模流入城市,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生活与工作空间的变化之中开始完成个人再次社会化的过程,从而不由自主地选择偏向城市的社會文化”[6]。由于城市文化和农耕文化生长的土壤和受众人群不同,城市文化中先进且积极的文化形式难以在乡村环境中生存。相反,城市文化中浅薄、低俗的文化因子却由于部分农民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抵御能力不强在乡村大肆盛行。同时市场的趋利性和强烈竞争意识使得乡村笼罩着一抹“尔诈我虞”的色彩,我国传统农耕社会所滋养的质朴的乡村道德标准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替代,并逐渐吞噬着乡村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乡村道德逐渐由稳定走向一种无序的状态。

2.3 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化,不被重视,地位日益衰落。长期以来,从学者到国家官员,大多都对现代化存在误区,认为现代化“是以国家的意志以及社会精英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乡村社会,以彻底地抛弃既有的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根本目标的文化现代化”[7]。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8]但是从当前乡村建设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破坏严重,岌岌可危,许多优秀农耕文化遗迹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目光所及皆是对城市文化的简单复刻,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理念在与工业文明观念的冲突之中陷入尴尬境地,逐渐被工业文明理念所替代。虽然乡村风貌在城市文化的洗礼下焕然一新,但是过往历史岁月和每一代人赋予乡村特有的印记和文明,是多少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所替代不了的。同时,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活力。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文化形式丰富方面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推进效果却不太乐观。究其根由,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文化建设难度大,且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部分基层政府的领导干部却在工作政绩考核的压力下,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工作的高效率,往往运用行政手段推动文化下乡,未能引导农民丰富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同时,还缺乏与农民群众的交流、沟通,农民群众内心真正的需求难以满足,无法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心中的文化热情。总之,农耕文化是农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漠视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理念,忽视农耕文化资源的开发,实属难以契合农民内心真实的文化需要。

3 回归本真: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数千年来我们先人劳动智慧的结晶。现代化建设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乡村建设方面,更所谓“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现代化浪潮裹挟下所带来的乡村建设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回归本真,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萃取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所以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使其不被时代所抛弃,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推动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3.1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为乡村道德建设提供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9]部分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农民自身的局限性,道德退化,不良风气盛行,社会治安状况不尽如人意。同时,乡镇重组、城乡融合发展也使乡村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是构建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我国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文化品格和优良风气。首先是父慈子孝、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在传统农耕社会受制于耕作工具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低,产量低,劳作强度大,家里的长辈就主动承担起了耕种土地、抚养儿女的责任,并且這种责任承担和家庭角色划分,长养了传统农耕社会“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勤俭持家”的道德风尚,如《诫子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都是著名的家训,用于教导白己的子女通情达理,申明通义。其次是友好互往、守望相助的淳朴乡风。由于农业极具脆弱性,靠天吃饭,一场天灾、一场战乱都可以让人们一年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因此,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人们就渐渐地把友好互往、守望相助当成一种社会共识,邻里之间“隔竹每呼皆得应,二心亲熟更如何”,彼此之间形成如滕尼斯意义上的温馨和睦共同体。最后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骨。马克思认为,虽然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摆脱不了对自然的依赖,但是自然界作为“直接存在的状态”很难主动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需要人们对自然进行不断的探索.正是这种探索精神,使中华民族形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品格,并且深深嵌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格、优良风气对目前我国乡村道德建设问题的解决,乡风、民风的建设具有极大的当代价值。我们要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加强乡村道德建设,不断健全“三治合一”乡村治理新体系,构建和谐农村,以文化振兴作为切入点助推乡村振兴。

3.2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绿色思想,为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借鉴。首先是“应时取宜守则”的白然观。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熟谙三才之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且在耕作过程中概括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农业认知体系。应时,是适应时间的意思,是针对“天”而言,即天时。因为农业生产活动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特点,它是以物候、天气、节气为依据的劳作活动,具有非常强的时间观念,只有不违农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生态和谐和物质生产的共赢。取宜,强调的是因时、因物、因地制宜,这是一切农业生产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所必须遵守的准则。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悉“取宜”的重要性,如宋代范成大在《骖鸾录》中对梯田的记载,以及《晏子使楚》中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描述,都彰显了我们的祖先对“取宜”重要性的认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守则,是遵守规则的意思,它是基于人与自然长期互动的基础而形成的实践原则。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对这些规则进行遵守,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比如谚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就是对“守则”最生动的体现。其次是“天人和谐”的生态和谐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天人和谐”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谐共生,更加强调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最后是绿色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观。中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我们的先民在农耕生产实践活动中,更加注重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对物质的循环使用。

现如今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且为了追求农业的高产、效率,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而这也造成了忽视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大肆盛行,造成生态严重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0]这时,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为我们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剂良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与我国所倡导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高度契合,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3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资源

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需要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多种形式的乡土艺术。我国的乡土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距今几千年,是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的,长期在乡村居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农村社会主要的文化形态和精神资源。在构建和谐农村,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今天,将优秀的传统乡土艺术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优秀乡村文化,对丰富人们的生活,提升农村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物质生活的满足。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物。承传数千年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带给我们优秀传统、民俗风俗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可以切身感受到的文化印记,这些文化印记对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文化产业,带动乡村经济,非常具有现代价值。

开发农耕遗址,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就犹如一幅历史长卷,记录了我们同胞在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田园风貌。农耕遗迹就像历史的车轮留下的印记,虽然已经远去,却依旧值得我们回味。开发农耕遗址,不仅会推进农耕文明的传承,而且还会向我们传递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景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如距今已经有650多年历史的广西龙脊梯田,享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是壮族、瑶族两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今伴随着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龙脊梯田特色农耕文化旅游,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文化资源,发展休闲经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迎面袭来,大城市的人们渴望回归到自然中去,此时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气息就成了最好的去处,而这也推动了各地农村不断整合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有农家乐、生态采摘园、民俗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200亿元,带动了1500万农民收益。发挥各地农耕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经济。我国土地广袤,自然条件复杂,不同的地方因为地形、气侯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特有的风情民俗、农耕传统。所以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优势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农耕文化資源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如甘肃省庆阳市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悠久的农耕历史孕育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了提高当地的区域竞争力,近年来,庆阳市通过举办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传承民间工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我国农耕历史悠久,拥有着五彩斑斓的民间工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农村特有的民间工艺开始成为当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有优势,各地农村通过对传统工艺文化经济价值和内涵的挖掘,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工艺产业,大大延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推动农民增收,成为农民的一条致富途径。如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杨家埠因为其悠久的风筝制造历史被称为“中国风筝第一村”。当前杨家埠的风筝早已声名远扬,畅销海外。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史的历史文化缩影,是数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的智慧结晶,直至今日,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制度、思想、方式依然经久不衰,它所具有的当代价值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落实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去弘扬、去继承。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经典珍藏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6.

[2]康来云.中国农民价值观变迁[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204.

[3]冯骥才.我守望着乡村,我不是一个人守望乡村[EB/OL].( 2020 -03 -07)[ 2021-10 -06].http://www.wtoutiao.com/p/19f8vgk.html.

[4]李沛良.论中国式社会学研究的关联概念与命题[M]//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1.

[5]乌尔里希·贝克,伊利莎白·贝克一格恩斯海姆.个体化[M].李荣山,范缳,张惠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

[6]郑欣,赵呈晨.乡愁的守望:新生代农民工集体记忆与城市适应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5,23(9):12-19.

[7]黄永林.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代与传统[J].民俗研究,2008(4):14-23.

[8]新华网.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1)

[9]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5.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收稿日期:2021-10-10 修回日期:2021-10-20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研究”(项目编号:l9CZDJ02);山东农业大学教改重点项目“优秀农耕文化融人农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2202016)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钟岩,女,1997年生,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通讯作者:李波,男,1978年生,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嬗变当代价值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