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安全
2021-04-04河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
河南省水利厅 水土保持处
(河南 郑州 450003)
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国土面积约7 815 km2,涉及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邓州市、栾川县和卢氏县等6个县(市),人口约1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8万人。区域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秦岭东段余脉,属北亚热带北部边缘,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热资源、水资源丰富,适宜南北植物生长,种类繁多。区域内人均耕地较少,坡耕地面积大,部分地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风化强烈,原有水土流失面积4 143 km2,水源涵养功能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对水库库容及水质构成威胁。丹江口水源区的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以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苦干实干的作风,努力治理水土流失,保障了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
1 坚持统筹治理,防治成效显著
近年来,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积极探索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新措施,水源区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1.1 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丹治”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实施了三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防治水土流失面积3 300多 km2,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改坡耕地为梯田、建设小型水保工程,土壤侵蚀明显减轻、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高,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根据2020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区域水土流失面积从4 143 km2减少到1 648 km2,减幅达60%。
1.2 水质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为保障水质安全,河南省把水源区的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地守护一库碧水。通过荒山造林治理石漠化和开展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通水近7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标,优于Ⅱ类标准。
“十三五”期间,淅川县实施荒山造林修复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2 km2;西峡县从减少化肥使用、畜禽养殖厂拆除、农业废弃物利用、生活垃圾集中清运等方面加强水质保障,全县化肥施用量从60 t/hm2减少到13 t/hm2,拆除水源涵养区全部养殖场180余座,县域内实施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集中清运,大部分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运送至垃圾处理厂或火力发电厂处理。
1.3 绿色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河南省始终坚持水源区水质保护、防治水土流失与发展绿色经济结合起来,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培育了西峡猕猴桃、淅川软籽石榴等知名品牌,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区域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群众收入中来自水保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淅川县以软籽石榴、杏李、核桃等为主的林果产业面积达到15 000多hm2,以金银花、丹参、迷迭香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面积达到6 700多hm2,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水保生态产业的比重达到65%以上。
1.4 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有力推进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以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为引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途径,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载体,不断推进区域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成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有效载体和窗口,有力推进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内西峡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栾川县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
2 采取得力措施,保障治理成效
为保障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河南省采取得力措施,坚持统筹治理、系统治理,保障水源区水质安全。
2.1 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整合各方力量,各部门充分发挥项目优势,强化部门协作,紧紧围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突出水源保护的目标取向,始终坚持“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入清水中”的理念,严格落实责任制,做到治一方水土,建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确保水源区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得到实惠,经济得到发展。
2.2 注重前期工作,开展系统治理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合理配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通过整治小流域内的溪沟,加固河堤,保护河边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和治理成果,有效提高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通过配套建设排灌沟渠、蓄水池等坡面水系工程,完善田间道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通过生物护埂,在地埂、田坎大量栽植黄花菜和花椒等经济作物,既能保水保土,又能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2.3 坚持多元融资,凝聚投资合力
按照“水保搭台,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多方投资”的模式,整合使用国土绿化、矿山修复、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严格执行国家对生态建设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信贷支持,落实生态建设信贷扶持政策,加大贴息扶持力度,有力保障了库区水土流失防治的资金投入。优化引资环境,多方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2.4 注重服务民生,助力乡村振兴
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当作服务群众的桥梁,当作群众增收脱贫、乡村振兴的途径。与乡村振兴建设相结合,把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农村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改善等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与群众迫切需求相结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安排受群众欢迎的措施,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推广种植保水固土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植物措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与尊重群众意愿相结合,扩大工程建设透明度,让群众从前期规划到建设管护全程参与,让群众了解工程、支持工程建设,并从中受益。
2.5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营造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保障水源区水质安全的社会氛围。利用各种媒介传播资源,发挥各种文化平台优势,特别是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对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加以宣传,提升传播的速度、效率和影响力。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角度出发,千方百计让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营造良好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3 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护好一泓清水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既是“大水缸”,又是“水龙头”,做好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是河南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发展阶段,河南省广大干部群众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治理水源区水土流失,守护好一泓清水。
3.1 提高政治站位,压实目标责任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发展思路,系统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不断压实各级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加快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水土流失防治体制机制,增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和干渠沿线水土保持能力。
3.2 科学编制规划,坚持系统治理
以提高水土保持率为目标,以小流域划分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为基础,按照预防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沟坡兼治,系统治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发展特色经济林果,注重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维护库区生态安全。
3.3 加强社会监管,严控人为水土流失
以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措施为重点,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以水土保持遥感监管为抓手,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以查处人为水土流失违法行为和责任追究为抓手,强化信用惩戒、行政处罚,严控人为水土流失。
3.4 创新投资方式,争取多元投入
在积极争取国家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的同时,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方式,积极用好政策性贷款和地方专项债,注重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撬动社会资本,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单位及个人参与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坚持绿色发展,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合力,加快水源区生态治理保护。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心怀“国之大者”,加强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深化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实干实绩实效筑牢水源区水质安全屏障,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