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设备维修管理的主要方法探讨

2021-04-04顾阳戴姗姗张紫阳张雷廷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设备管理

顾阳,戴姗姗,张紫阳,张雷廷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工程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CT诊断具有扫描效率高、图像清晰、灵敏度佳等优势,主要利用精准的超声波技术及γ射线、X射线原理,探查及扫描人体中的特殊区域,继而鉴定及评估患者内部生理与病理状态,有助于增强医疗领域的检测效率[1]。CT设备作为临床常用的精细大型医疗设备,随着医疗条件不断优化,临床中所应用的CT设备已从最初的螺旋CT进展为多排螺旋CT等,充分推动医院临床诊断水平增强,其广泛应用对改善X线检查的分辨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近年来,医疗机构使用设备拥有量增加,所面临的维修管理难题日渐突出,加重了CT设备管理压力。为了保障CT设备安全、精准运行,提高使用期限,减少故障发生风险,持续化改善CT机维修管理方法起着重要作用,遵循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及事后总结的原则,根据CT设备实际运行状况,定期有序开展运维工作,通过预防性的维修管理路径充分发挥CT设备维修管理的优势[3]。现探讨CT设备维修管理的主要方法,旨在为提高医院设备维修管理质效提供参考依据。

1 CT设备的成像过程

CT设备主要通过X射线束对检测者某部位层面予以扫描,由探测器对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进行接收,转变成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导入至计算机分析。该技术的成像原理基于物理学理论,从物体对X线的吸收程度入手,以进一步完成CT扫描[4]。

CT成像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涉及数据采集、图像重建、集中处理、显示及打印等流程。基于探测器接收数据,并通过转换器核算处理,运算过程需应用大量精密仪器的数学计算,故此必须确保精密仪器时刻保持正常状态。将一系列数据以图像形式进行显示,进行图像重建,最终利用显示器或是打印机等设备对CT图像予以可视化输出。在总体成像过程中,应保障CT设备每个部件紧密作用及联系。

2 CT设备的常见故障

2.1 使用期间突发停机现象

在使用CT设备时,患者在上下床过程中可能会压迫床体保护边盖,从而引发磨损及部分变形,促使床体插座和边盖难以有效配合,导致扫描时出现电流中断,突发停机状况[5]。对于这类情况需注意矫正变形床体及床边保护盖,并可借助镊子等对插座与插针进行修整,同时利用专业固定胶带、扎带等固定工具予以稳固,并且及时做好相关测试工作,保障床体再次受力,且不会干扰插头及插座。

2.2 CT设备产生异响

若机械产生异常声响,则可能与机械异常磨损相关,有研究报道在检测时发现,机械入床是CT设备异常声响的集中发生阶段,应用润滑油可减缓异常声响,但未能显著改善入床速度,在检查外部机械润滑的基础下,可探测设备的内部驱动系统,若发现存在内部齿轮磨损等情况,可予以人工矫正后,安装及固定齿轮,同时再次添入润滑油润滑,促进齿轮正常运行,恢复入床速度。

2.3 CT设备异常曝光

在使用CT设备时会出现曝光时间较长,但可正常扫描的现象,且启动按钮30 s以上时曝光灯会亮。这可能是CT设备的使用频率过高,或是部分操作人员过度按压按钮,促使部分按钮反应超时,按钮下端弹簧系统发生磨损以致延时弹回[6]。故此可拆除机架控制按钮板检查,观察按钮下是否有较多灰尘,需及时祛除杂质。

3 CT设备管理的主要问题

3.1 质量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部分医院管理人员缺乏对大型影像设备质量管控的意识,未能有效规范预防性维护体系。CT设备技术革新迭代迅速,维修管理人员的能力及水平难以适配CT技术的发展要求。一般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特别是高档进口设备维修日渐呈现模块化、集成化趋势发展,且技术常被厂家所垄断,故此医院设备科在维修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方面缺乏良好技术,因而有必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优化维修管理方案,通过有效预防能够极大地降低设备故障率。

3.2 环境把控不严格

CT设备是一种精细的仪器,其对室内条件有着较高要求,需保持设备清洁,做好机器防尘工作。若CT设备的扫描装置及操作室产生较多灰尘,静电将引起元器件接触失灵,灰尘吸附于元器件表面中,不利于CT设备运行散热,并会对元器件的绝缘性造成影响,加快机器老化[7];若未能有效清理探测器凹槽内的灰尘,将会干扰CT设备运行时扫描图像的质量,产生图像伪影,其原因在于使用CT设备时,探测器扫描在处理X线过程中,可校正细小误差。但若出现灰尘,则对X线予以处理分析时则较易引起误差,继而导致CT扫描结果产生差异。与此同时,应预防辐射对CT设备造成干扰,由于CT设备在执行指令传输以及数据扫描时,所采取的均为高频信号。因此若周边场地中产生该辐射干扰时,会引起指令传输的错误信号,甚至会干扰系统正常运行。

3.3 未有效把控使用场所

CT设备使用对场地选择上也有一定要求,其常体现于机房管理及温度控制方面。由于CT设备的X线管、DAS及机架等部位会发热,且散热方式是利用与周边环境交换所实现,若室内温度偏高,则无法充分进行CT设备散热,从而促使温度增加[8];此外,X线管在发射X线过程中可带来大量热量,进一步影响了DAS部分电路线板元件正常功能,易出现错误信号,继而对CT设备的有效使用造成影响,以致CT设备在运行时无法完成正常扫描。

3.4 缺乏全生命周期设备管控

医疗机构的CT设备使用数目、分布、维修进度、最新状态等难以一目了然,无法及时掌握,且大多数设备较难做到有效维修及预警,未能制定全面保养与维护的制度和方案,同时维修保养记录未实现数字化管理,以保障有案可查,从而降低了设备运行效率,加大运行风险,且维修管理等工作难以追溯调查。

4 CT设备维修管理的改善策略

4.1 合理调控运行环境

在CT设备持续高强度运行时,需保障CT设备保持良好的散热能力,预防球管过热或提前报废等情况发生。在CT设备日常应用中,可严格调节运行环境温度,在22~25℃为宜,有条件下可同时启动两台空调进行温度控制。其次,湿度也是影响CT设备使用的重要因素,可将湿度范围适宜调节至40%~70%,若CT设备间湿度较高,则可通过抽湿机将湿度控制于50%~60%,避免空气水分渗透至CT设备各器件中,预防零件腐蚀老化[9]。另一方面,设立设备使用登记本,详细记录CT设备机房每日温湿度状态、机器运行情况等,确保问题早发现、早优化。

4.2 完善CT设备测试环节

在检修过程中,维修人员需全方位检测CT设备各部位,探查其螺丝、电路板有无松动迹象,检查插件、电缆等有无散落,若发现隐患问题,则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有效提高CT设备使用期限。此外,维修人员可通过万用表等多样化的专业测试设备和仪器客观评估CT设备性能,或是利用电路图等测试信号电位、输出直流电压、初级电压等电压情况,严格检查半导体元件、保险丝、电缆线等是否故障[10]。同时,维修人员还应注重检测CT设备开关电源,合理控制设备电流电压的使用范围,查看其元器件是否出现击穿等情况,对CT设备异常进行精准定位,在针对性解决的基础上,保障CT设备电源电压处于正常状态。

4.3 注重日常养护工作

日常养护是CT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重视整体养护管理,同时需定期检测及保养各类元件。由于CT设备涉及多种电路元件,为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可针对性调试限位开关;其次,在维修管理CT设备内部结构时,对于日常磨损严重区域,应做好各元件清理及固定工作,及时为各轴承添加润滑油。另外,若医院人流量较大且CT设备使用频次较高,必须注重定期对CT设备进行全方位检查,第一时间制订解决办法[11]。

4.4 优化清洁与消毒工作

为确保CT设备正常运行,应积极改善消毒及清洁工作,营造良好使用环境。在使用CT设备后需对床垫予以消毒,为了保障擦洗质量,可考虑选取浓度90%以上乙醇进行擦拭,至少擦拭3次,并严禁乙醇渗入CT设备内;此外不可使用强酸、强碱溶液进行外罩清洁,可采用CT设备专门擦拭溶液(中性),并注意擦拭干净表面水渍,提高外罩清洁度[12]。同时可通过真空吸尘器清扫地面,预防粉尘等影响到CT设备内部,注意避免扬尘;在维护操作台时,若发现操作界面存在水渍或浮尘等情况,不可随意使用湿纸巾擦拭,可通过洁净软布擦拭,另外采用无公害玻璃清洁液擦拭清洁显示器,避免选择带有静电的溶液擦拭,其将加剧屏幕表面疏油层损坏风险。

4.5 针对性应用维修方法

①观察法。观察法是维修CT设备最为基本的方式之一,需检查电路板、电源及控制板等CT设备相关部件,并仔细探听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声音,尤其是轴承及风扇等处,通过探听声音有助于基本判断故障部位[13]。

②模拟维修法。模拟维修法在CT设备的维修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文献报道表示,CT设备运行存在固定规律,且该规律具有可模拟性,为此在实际CT设备维修工作中,无需拆装设备,仅需通过模拟构建其运行系统,观察系统运行便能够分析其具体故障,在明确故障后再实施设备维修操作,也可实现维修管理的目标。从实践研究中来看,模拟维修法在时间消耗的问题较为显著,此类手段有助于避免大面积零部件拆装,其他维修方式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坏设备零部件,故此应用模拟维修法可有效控制维修成本。

③信息参考法。信息参考法作为CT设备维修的重要手段,主要依据具体参数对CT设备进行调节与维护。每台CT设备在出厂时均会附带其基础运行参数,确保CT设备运行与有关参数相匹配,有利于保障设备稳定管理[14]。因此,在维修CT设备时,可将出厂所标明的参数作为信息参考,与CT设备运行过程中不同参数比对,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且维修的针对性较为理想,但这类方式需比对的参数值较多,为此将拉长维修周期。

④实践利用法。实践利用法在CT设备维修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与参数对照相比,具有更为良好的时效性,但准确性方面却低于信息参考法[15]。由于CT设备在临床中的利用率较高,医护人员对其应用特征及规律均有着清晰把握,为此在具体运行时结合实际状态可评估其故障点,体现了基于实践经验的分析及判断,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意义。但是该方法依赖于经验判断,因此对于缺乏丰富经验人员而言,此方法利用效果将受到明显削弱[16]。

4.6 构建针对性的CT设备管理制度

全面整理及分析医院CT设备的相关信息,结合医院质量管控目标确立巡检及预防性维修规则,并在信息化系统中导入CT设备针对性保养计划,同时根据计划的规范性与可执行性,与医院设备管理科室和临床使用科室进行有效对接及沟通,明确年度工作计划[17-18];工作人员根据计划提前告知服务科室下一阶段的跟进内容,依据时间表安排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巡检及维修保养工作,及时记录相关的记录单;每月、每季度定期回顾计划执行状况,不断更新与调整工作状态;在监督追踪时,还应形成标准化工作表单,由相关管理人员对工作内容与质量予以确认,明确职能分工,保障监督工作实时可控,维修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要求执行团队根据季度对工作内容进行报告与汇总,持续性改善项目,在管理人员的严格监督下不断进行完善与优化,形成信息采集-工作安排-任务落实-结果反思-改进措施的闭环管理模式[19-20]。

5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充分保证CT设备安全高效运行,医疗机构必须正确认识CT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将其置于关键性位置,充分将CT设备维修管理模式落到实处。在目前CT设备管理现状中存在质量控制意识薄弱、环境把控不严格、缺乏全生命周期设备管控、未有效把控使用场所等问题,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分析CT设备的异常影响因素,细致排查潜在安全隐患,做好测试及清洁工作,优化及更新CT设备管理制度、针对性应用维修方法等,有助于提高CT设备的利用率,加强CT设备维修管理质量与效率,在减少及控制CT设备运营成本的前提下,促使医疗机构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走上可持续性稳定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设备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基于VB6.0+Access2010开发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500kV输变电设备运行维护探讨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如何在设备采购中节省成本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