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医疗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1-04-04陈俊沈少林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物资

陈俊,沈少林

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江苏盐城 224100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不断面临着各类危害健康因素的挑战。中毒事件、化学性污染、自然灾害和恐怖事件屡屡发生,同时,一些灭绝的传染病再度出现,新的传染病又时有发生,严重地危害着人类健康,并给社会带来灾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革发展,我国卫生医疗体制不断改进,县级疾病控制及卫生应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相关体制与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县级地区医疗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工作还存在进展缓慢、实际处理能力薄弱等问题,导致其公共卫生职能发挥不佳,难以及时应对卫生突发事件,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为此,从系统建设目标入手,探讨了区域级卫生应急工作的业务流程、详细步骤、服务对象与涉及的信息资源,重点对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平台的业务模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最后对平台系统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因此,各医疗机构应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以及预警机制,加强应急人才及设备建设,提高自身应急建设能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1 县级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机构设置不够规范

很多县级地区至今依旧存在卫生应急机构设置不够规范的问题,其中很多疾控机构挂靠于防疫科或疾病传染病防治科,并未成立专门的卫生应急控制部门,这样就会分散部门职能,影响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其中很多县乡医疗机构卫生应急职能人员人数较少,专业能力不足,有的甚至只是其他科室的兼职人员。再加上政府投入的限制,县级医疗机构卫生应急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资源,比如人员、技术、设备等基础性支撑,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这样“不规范”“不统一”的县乡级医疗卫生应急职能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极大的弊端,制约其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难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1.2 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在我国公共卫生政策调整与支持下,国家逐渐重视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增加了部分资金支持,各省市加强了突发公共卫生实践应急机制的建设[1]。然而以上的大多数支持政策与资金都主要落在了省市级疾控机构整体建设中,对于县级疾病机构的设备更新、人才吸引却帮助不大,导致县级医疗机构仍旧存在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政策倾斜与关注,无法落实应急管理建设工作。

1.3 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

要想提高医疗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就必须重视预前管理,构建完善的预案体系,能够消除各种疾病风险,提高整体应急管理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急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其应急管理流程缺乏可操作性,且乡镇之间的预案体系并未实现较好的衔接,难以落实全方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其中部分乡镇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甚至才起步,缺乏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其预案演练也缺乏统一性的指导与评估,无法完善应急预案内容。

1.4 应急培训演练质量不高

近年来,基层应急培训和演练机构数量在不断提升,但对培训的效果没有具体的评价和要求,演练的形式也相对单一,导致应急培训和演练的整体质量不高。

1.5 应急检测手段滞后

县区级疾控实验室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能力普遍不足。检测方法和手段较落后,且检测仪器设备比较陈旧,缺乏现场快速检测仪器的设备和仪器,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无法保证为公共卫生现场作出快速反应,因此,容易导致处置工作的被动和延迟。

1.6 应急物资储备难以把握

在应急物资储备中涉及现场处理及终末消毒的装备和药品,以及相关人员的配备和防护。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很难对应急物资进行全面储备。并且数量不好掌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和物品过期闲置和过期现象的矛盾。

2 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专业人才不足

尽管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的公共卫生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需求。经过对某县级疾病机构人员配置的调查可知,在岗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0.8%,本科生占比31.0%,大专生占比40.0%,整体呈现出专业能力受限,高水平人才不足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县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学历结构较低,在人员专业及数量配置方面并不能够满足当前疾控管理工作的需求,这也是制约我国应急管理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

2.2 应急装备不足

县级医疗机构卫生应急队伍在应急工作过程中需处理多种事件,比如医疗救援、传染病、放射事故等,对于专业设施设备的要求较高,只有良好的应急装备才能够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这个方面来看,应急技术及应急设备都是保障应急工作的重要因素,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各种医疗防护工具,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应急检测设备[3]。然而当前县级医疗机构往往只有简单的防护用品,没有快速检测的相关设备与试剂,难以实现应急检测,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灾害,导致应急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减弱,无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展[4]。

3 县级医疗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策略

3.1 健全应急组织体系

为了提高自身的卫生应急能力,各县级医疗机构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应急卫生组织体系,按照统一的规定设置单独的编制,构建标准化卫生应急部门,分清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在加强各部门沟通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乡镇级医疗机构则至少应该设立专门的卫生应急领导机制,每个村都能够有卫生应急工作的负责人。此外,县级医疗机构、应急指挥中心还应该加强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地方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互通,构建应急管理指挥部门,共同应对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以上机构应当共同完善应急决策机制,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5]。

3.2 加强预警体系建设

预前管理是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因此县级医疗机构还应该加强预警体系建设,能够主动收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隐患信息,并完成有关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的相关调查,利用调查数据构建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数据库[6]。其次,县级医疗机构还应联合上级卫生技术部门整合现有疾病监测信息,不断拓展网络直报系统功能,能够分享有关异常病例的基本情况,同时分析其风险性,提早进行评估分析,及时做出预防措施[7-8]。乡镇卫生院则应当建立发热、呼吸道、肠道疾病门诊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卫生事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9-11]。

3.3 完善物资调用体系

应急管理设备与物资都是支持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县级医疗机构应当落实卫生应急物资准备制度以及物资调用制度,完善各级应急物资储备[12-14]。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分级存储、统一调度的基本管理原则存储和管理各类应急物资,同时根据应急预警分析结果增加有关重大传染病、抗洪救灾、群体性伤亡事故相关的药品与医疗设备,提高自身应急管理能力[15-17]。另外,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增强部门间的协作能力,提高应急物资储备、调用、配送工作的效率,实现动态资源管理与资源共享,合理协调各地区的物资使用情况,提升整体应急能力[18-19]。

3.4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首先,县级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应急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应急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应急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提高应急队伍工作能力[20-24]。其次,医疗机构还应该根据应急管理工作不同需求对当前的应急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比如专业技术人员、基础保障人员、应急管理人员等,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应急人员的工作能力,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22-25]。此外,医疗机构还应该完善应急装备配置,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完善防护装备与应急设备。

4 结论

综上所述,县级医疗机构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不充足、体系管理不完善等弊端,为了提高整体卫生应急处理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县级医疗机构应当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物资调用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提高应急管理协调与统筹能力,改善县级医疗机构应急能力建设现状。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物资
被偷的救援物资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救援物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