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稻侧深施肥试验总结

2021-04-04樊继刚马岚苏昭柏宋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穗肥赣榆连云港市

樊继刚马 岚苏昭柏宋 丽

(1.连云港市赣榆区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 江苏连云港222100;2.连云港市赣榆区植保植检站 江苏连云港222100;3.连云港市赣榆区农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江苏连云港222100;4.连云港市赣榆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江苏连云港222100)

为全面推进“江苏省千村万户百企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切实转变传统施肥方式,推进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按照江苏省耕环站《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推广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赣榆区土肥站在赣榆区海头镇大兴庄村开展了水稻侧深施肥试验。

近年来,侧深施肥在赣榆区水稻生产中的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减少肥料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人工和机械作业费,节约成本;调整水稻生产中肥料施用结构,逐步减少化学肥料施用比例,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满足水稻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需求,大力推广缓释肥等高效新型肥料,赣榆区土肥站在海头镇大兴庄村安排了水稻侧深施肥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

试验时间为2020年6~11月。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为赣榆区海头镇大兴庄村江苏(赣榆)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地点交通方便,管理水平较好。除小区各处理施肥水平不同外,其他耕作、管理措施完全一致。试验田面积1 000 m2,形状为长方形,田面平整,排灌条件好。

1.3 供试土壤

土壤为黑土,质地为轻黏土,pH 6.9,有机质含量2.46%、全氮0.195 6%、有效磷36.8 mg/kg、速效钾149.5 mg/kg,前茬作物为小麦,产量6 900 kg/hm2。

1.4 供试作物及品种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南粳5718。

1.5 供试肥料

缓释肥N+P2O5+K2O≥45%(NPK比例为20∶10∶15);有机无机复混肥N+P2O5+K2O≥28%(NPK比例为20∶0∶8);高浓度复合肥N+P2O5+K2O≥45%(NPK比例为15∶15∶15)。

1.6 供试机械

供试机械为洋马高速乘坐式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插秧机型号YR60DZF,侧深施肥装置型号2FC-6)[1]。

1.7 试验处理

试验设3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试验面积43.2 m2(4.5 m×9.6 m),小区间设保护行,用塑料薄膜包埂隔离,以防肥水串灌。

侧深施肥(一基一追)。5月25日落谷,6月18日整地,6月21日施肥插秧,行穴距30 cm×12 cm,亩栽基本苗1.8万穴左右,每穴的成活苗数3~4苗。基肥:6月21日亩施缓释肥50 kg;8月10日亩施穗肥有机无机复混肥25 kg。每亩施总氮(N)15.0 kg、磷(P2O5)5.0 kg、钾(K2O)9.5,比例为1∶0.33∶0.63。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为2∶1。不施用其他肥料[2]。

侧深施肥(一基两追)。基肥:6月21日亩施缓释肥40 kg;7月15日亩施分蘖肥尿素4.45 kg;8月10日亩施穗肥有机无机复混肥25 kg。每亩施总氮(N)15.0 kg、磷(P2O5)4.0 kg、钾(K2O)8.0,比 例 为1∶0.27∶0.53。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为2∶1。其他措施同处理1。

常规对照(CK)。基肥:6月21日,亩施高浓度复合肥50 kg,机插秧;6月28日亩施返青肥尿素10 kg;7月15日亩施分蘖肥尿素10 kg,撒施;8月10日亩施穗肥高浓度复合肥10 kg、尿素(46%)5 kg,撒施。每 亩 施 总 氮(N)20.5 kg、磷(P2O5)9.0 kg、钾(K2O)9.0 kg,比例为1∶0.44∶0.44。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为4.4∶1。其他措施同处理1。

各小区田间排列情况见附图。

附图 各小区田间排列

1.8 试验过程

1.8.1 肥料运筹6月21日施入基肥,撒施(机施);6月28日施返青肥,撒施;7月15日施分蘖肥,撒施;8月10日施穗肥,撒施。从表1可以看出,侧深施肥(一基一追)处理较常规对照N+P2O5+K2O化肥施用总量减少9.0 kg/亩,减少23.38%,侧深施肥(一基两追)处理较常规对照N+P2O5+K2O化肥施用总量减少11.5 kg/亩,减少29.87%。

1.8.2 水浆管理 移栽前3 d精细耕整,耕深15 cm以上,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深1~3 cm,秧苗栽后浅水勤灌促分蘖,水层深以3 cm为宜。草还田田块于栽后7 d天内露田通气促扎根。群体茎蘖数达穗数80%时开始搁田,多次轻搁,搁田到硬板。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其余阶段以干湿交替、间歇灌溉为主,收获前7 d断水。

1.8.3 防治病虫草害 农药使用符合GB/T 8321。栽后5~7 d,亩用60%丁草胺乳油120 mL+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0 g拌潮土或肥料撒施用以化学除草;7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分别亩用24%井冈霉素A水剂50 g+1 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10 g+20%烯啶虫胺水剂25 g对水50 kg进行2次总体施药,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破口前5~7 d亩用36%丙环·咪鲜胺悬浮剂50 mL+40%氟环·稻瘟灵悬浮剂80 mL对水50 kg防治稻曲病、穗颈瘟等病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侧深施肥(一基两追)处理水稻的每穴穗数、亩穗数最高,分别为14.4穗/穴、

22.78万/亩,常规对照(CK)处理每穴穗数、亩穗数、千粒重最低,分别为11.8穗/穴、18.68万/亩、29.2 g,但常规对照(CK)处理每穗粒数、穗实粒数最高,分别为131.41粒、121.78粒。综合来看,侧深施肥处理能显著增加水稻每穴穗数、亩穗数,提高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

表1 试验处理施肥量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侧深施肥(一基两追)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为695.92 kg/亩,比常规对照处理增产31.75 kg/亩,增产率4.78%,侧深施肥(一基一追)处理水稻产量为667.41 kg/亩,仅较常规对照增产3.24 kg/亩,增产率仅0.49%。

表2 不同处理水稻植物学性状

表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结果的影响

F测验结果表明(表4、表5),区组间差异不显著,侧深施肥(一基两追)与侧深施肥(一基一追)处理和常规对照处理差异极显著,侧深施肥(一基一追)处理与常规对照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产效益的影响

试验表明(表6),侧深施肥(一基两追)处理较常规对照增产效益最大,为82.55元/亩,减少施肥人工成本100.00元/亩,减少肥料成本16.50元/亩,增加机插秧成本10.00元/亩,每亩净增纯收益189.05元;侧深施肥(一基一追)处理增产效益很少,为8.42元/亩,但减少肥料成本最多,为150.00元/亩,增加肥料成本9.00元/亩,增加机插秧成本10.00元/亩,每亩净增纯收益139.42元。

表4 产量结果方差分析

表5 产量的差异显著性测定(LSR法)

表6 不同处理对水稻效益的影响

3 结论

水稻侧深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侧深施肥处理能减少化肥施用总量,减少9.0~11.5 kg/亩,减少23.38%~29.87%;显著增加水稻每穴穗数、亩穗数,提高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较常规对照处理增产3.24~31.75 kg/亩;减少施肥人工费用150.00~200.00元/亩,亩净增纯收益139.42~189.05元。建议在水稻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侧深施肥技术,从而实现节本增收,提高种植效益。

猜你喜欢

穗肥赣榆连云港市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不同氮、钾穗肥使用量对中粳稻产量的影响
《莲年有鱼》
学习母鸡
不同叶龄期穗肥施用尿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今年冬天赣榆下雪了
德基机械整体式热再生“绿动赣榆领跑全球”——赣榆交通·德基机械沥青热再生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