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军工产品外协质量控制策略
2021-04-03赵明徐晶
赵明,徐晶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北京 100076)
随着航天军工生产任务的迅速增加,产品外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选择。然而,随着外协任务的增加,产品外协质量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部分产品与航天军工产品实际的要求不符,要求难落实、交付不及时等频频出现,而这对航天军工产品的生产任务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航天军工产品外协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外协质量控制策略,以期提供参考。
1 航天军工产品外协加工中的问题
1.1 供方审核针对性不够强
在质量体系内外审的影响下,供方在审核上,更偏向和习惯对质量管理体系本身进行审核,例如,在审核中更关注材料的审查,包括质量手册、文件、程序性材料等,而在具体的审查、考察活动上,需方对于供方的审核并没有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即没有根据需方所关注的产品质量、产品生产过程、材料、生产环节和效率等方面展开审核,而是混同于供方的内审以及第三方外审,因此,对于供方的生产审核实际上是不彻底的,容易忽视供方在外协加工中的问题。
1.2 对供方生产能力波动监控不完善
供方的生产能力往往是具有波动性的,由于航天军工产品的具体要求、供方质量保证能力等因素的波动,供方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并非具有完全的可保证性。但在监控和管理中,对供方的管理往往较为具体,更注重监控生产产品的过程,包括过程检验、产品质量检验等,而对于供方生产能力波动这一点,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生产中,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供方设备及技术能力,都影响着其生产能力,但却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一定的监控,从而导致航天军工产品外协质量的控制不够完善。
1.3 外协检验管理中存在误区
针对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对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严格的检验固然能够进一步保证产品的合格和质量,但实际上,在检验的实践过程中,检验人员本身的主管因素和判断对检验结果也具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检验结果的情况,因而对外协检验的管理不能仅仅依靠提高检验人员本身职业水平。
1.4 缺乏对供方的激励评估机制
供方作为生产者,同样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实现对生产和质量提高的积极性,尤其是通过标杆、激励等机制,能够鼓励不同的外协加工企业进行互相学习、公平竞争等,间接地保障产品外协质量。而在实际中,这种激励评估的机制是比较缺乏的,供方本身并没有较多地受到激励、扩大发展的空间,因此,其生产水平、质量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2 航天军工产品外协质量控制的策略
2.1 调整对供方的审核机制
针对当前对于供方审核的针对性不强这一问题,应当对审核机制进行调整完善,转变审核的重点和关注点,加强对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质量标准的建立、技术和生产工作人员的审核。尤其是针对生产过程,需方需要明确自己的具体要求,尤其是针对关键生产过程的要求,从而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对供方的生产能力、效率、质量和技术水平等进行具体的针对性审核。
2.2 加强对供方生产能力的监控
对供方的监控、审查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对供方的生产能力的监控上。首先,需方应该明确对供方生产能力监控的重要性,并且同供方共同建立有效的一致性机制和监控手段。对供方生产能力的监控,实质上也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的监控,因此,针对生产能力和质量波动的审查应当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标准、程序、材料等的监测,制定明确的标准。
2.3 完善外协检验管理内容
针对外协检验管理中的误区,需方需要完善相关内容。对于外泄的检验管理应当包含入厂检验以及过程检验,例如,需方要对供方进行一定的强制性检验以及抽样检验等,审核供方产品本身的质量,加强对产品、过程的监管,而非单单是检验人员的水平。
此外,一部分产品具有特殊工序外协,因此,在验收产品的时候,应当封存一部分有效合格样品,建立起一个质量平台作为标准,并以此为质量争议的判断依据。
2.4 设立供方奖励机制
设立和完善对供方的奖励机制,是促进合理公平竞争、提高供方生产提质积极性的有效方法。针对目前激励评估机制较为缺乏的现状,应当按照内容和时间期限来设立完善奖励机制,包括对质量、效率、技术水平等。不同的内容所涉及的奖励时限是有所区别的,如对于质量,可以设置年度质量奖项,对供方的生产产品质量进行评估和奖励,以此作为激励。再如,还可以设立分级制度,对供方的产品质量、过程效率、技术水平进行一定的级别管理,通过等级设置,一方面,对供方的生产能力作比较基础的保证;另一方面,通过奖励如奖金、发展机会等,提高供方生产力和生产质量的积极性。
3 结语
通过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能够更好地解决在航天军工产品外协加工中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监管问题,从而加强对产品外协质量的控制,不仅使供方能够更好地进行产品生产、技术提高,也有利于需方在核心技术、过程方面的投入,提高相关生产效率。在加强和完善了对供方的审核、管理并作出相应的激励时,航天军工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