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闭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2021-04-03于文娟刘思琪陈麟凤
——于文娟 何 欣 刘思琪 陈麟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北京 100038
输血是疾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1]。以往从血液制剂发出、医护人员取血到临床血液制剂输注完成,患者输血过程生命体征记录以及输注后不良反应回报均依赖于人工,使输血科对输血过程关键节点无法进行有效地实时监控,输血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近年来,医院输血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2-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自2019年4月应用输血闭环管理信息系统以来,实现了血液制剂全程闭环管理,在提升输血管理质量的同时,保障了临床输血安全。
1 输血闭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1)取血单接收。临床医师开具输血医嘱,打印取血单,由护士通知医护人员送至输血科。
(2)交叉配血。输血科接到取血单后,根据临床医生开具输血医嘱,选择相应血液制剂进行交叉配血,配血完毕后打印配血记录单,并电话联系临床护士取血。
(3)取血。病区护士携带取血单,手持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及输血专用取血箱前往输血科取血。护士告知输血科医师需输血患者的姓名、年龄、病区等信息,经输血科医师核对无误后,从储血冰箱取出相应血液制剂,进行出库操作,系统自动生成血液制剂出库时间。期间共进行两次扫码操作。第一次扫临床用血记录单左上角条形码(血单号),PDA出现患者信息及血液制剂信息,核对PDA信息与临床用血记录单信息,确保一致。第二次扫血袋左侧上下两个条形码(血源编码及血液制剂区别码),PDA出现患者信息、血液制剂信息,护士与输血科人员共同核对临床用血记录单、血液制剂、PDA信息,确保一致,在PDA勾选血型、血液制剂外观、交叉配血结果、有效期等信息并保存上传,同时填写“临床用血记录单”,包括取血人姓名、日期、时间,其中一份病房存档。
(4)血液制剂核对。护士在病区取出血液,由两名护士进行输注前核对,核对完毕后在PDA输血界面点击“核对”,扫描取血单。PDA记录输血前护士核对时间及执行人,“临床用血记录单”记录接收人姓名和接收时间以及输注前30 min患者生命体征。
(5)血液制剂输注。核对完毕后,血液制剂室温下复温,双人核对输血相关医嘱,进行输血前准备。两名护士携病历、临床用血记录单、执行单、PDA及血液制剂至患者床旁,点击PDA输血界面“执行”,扫描患者腕带,使用两种以上信息核对患者身份,询问患者血型并确认,依次扫描血袋上血袋号和区别码条码,PDA显示患者信息和勾选界面,双人核对并检查血液制剂,无误后勾选保存。按输血操作规范给患者输血,双人在“临床用血记录单”上输注核对人处签名,同时在PDA上记录输注起始时间。血液制剂输注15 min后,PDA发出自动巡视提醒,护士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若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同时在PDA上记录巡视时间。输血结束护士对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在“临床用血记录单”上记录血液制剂输注完成时间,并录入PDA输注结束时间及执行人。
2 应用效果
以2018年5月-7月为系统应用前,以2019年4月-7月为系统应用后,通过输血质量管理软件,收集红细胞和血浆用量较大的ICU病区、肾内科、消化内科、介入治疗科输血过程中悬浮红细胞及血浆从输血科出库时间、护士取血核对时间、血液制剂开始输注时间、完成时间全过程的关键时间节点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 输血过程关键节点实时监控
通过输血质量管理软件与医院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软件系统对接,能够精准采集并记录血液制剂输注过程的起止时间,实现了任一患者输注血液制剂过程中关键节点的实时监控。
2.2 取血时间及输注等待时间缩短
取血时间为血液制剂发出至护士取血核对时间间隔,输注等待时间为护士取血至血液制剂开始输注时间间隔。输血闭环管理系统应用后,由于各流程节点电子化,杜绝了人为记录时间的不准确性。护士取血时间从应用前13.14 min缩短至11.75min(Z=-6.613,P<0.001),输注等待时间从应用前33.98 min缩短至5.97 min(Z=-23.989,P<0.001)。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差异,应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时限符合要求比率提高
输血闭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后,2019年悬浮红细胞输注时限在4 h内占83.1%,较2018年(70.1%)提高;2019年血浆输注时限在30 min内占28.3%,较2018年(13.2%)提高,应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4 输血不良事件上报处理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不良反应时,护士在PDA中记录不良反应症状和时间,经临床医生诊断评估后,决定是否继续输注血液制品,并对患者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然后,由医生在医生站通过系统不良事件上报入口,将输血不良事件上报给医院相关职能科室进行处理。输血科通过输血质量管理软件中输血进度详情,可以实时查询是否出现输血暂停,以此判断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有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并对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追溯。
3 讨论
输血闭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前,血液制剂出库需要输血科工作人员与护士核对并记录,输血前护士双人核对,同时输血过程中各时间节点、巡视均依赖人工记录,这增加了人工记录错误的几率,造成了记录内容的缺失及滞后性[5]。输血闭环管理信息系统精准控制血液成分从输血科发出时间、临床开始输注直至输注完成时间的各个节点以及输注后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各步骤紧密衔接,严格规范记录,有效杜绝了血液制剂输注关键时间节点记录的随意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血液制剂取回后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临床护理实践指南》规定血液制剂从输血科取回后必须在30 min内输注,1 U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 h内输完,血浆在融化后应在30 min内输注完毕[6]。对输血全过程时间节点进行监控,使血液取回至开始输注时间严格控制在30 min内,红细胞及血浆输注时限严格遵循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解决了临床输血安全隐患,保障了输血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高速发展以及临床用血量和血液制剂种类的不断增多,血液安全问题愈显突出。如何加强信息化管理,保障患者输血安全,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质量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7]。同时,强化输血过程管理,对输血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也是构建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8]。应用输血闭环管理信息系统后,人工记录均被信息化技术代替,并与现有输血管理系统有效对接,方便了对输血病历中输血流程的查询统计以及输注全流程的执行效果监督,促进了医院管理部门快速、准确获取数据,提升了医护输血工作能力,对医院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9]。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输血闭环管理信息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有进一步改进空间[10]。比如:由于医院局域网络信号不稳定,血液制剂个别外地血源编码影响了执行效果,需要医院多职能部门相互协作,使信息系统建设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