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定点医院的改造与思考
2021-04-03程乐星张叙天熊玉宏
——程乐星 张叙天 王 华 熊玉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22
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主要传播途径为短距离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1]。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越来越多的当地医院被紧急征用为诊断和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场所。被征用为定点收治的医院多为综合医院,普遍存在院区建筑布局、隔离病房设置、医用设施配备、人员管理及医疗救治管理等不符合传染病医院设置要求的情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作为第三批定点救治医院,开放800余张床位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作为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其建筑规划及病房布局等均为传统布局形式,院内虽设有呼吸科、内科、ICU等科室,但无论从人员数量还是医疗管理制度等方面,仍旧不能满足疫情带来的巨大缺口。为了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该院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加快各项改造工作,以符合传染病医院要求。
1 院区改造存在问题
1.1 人流、物流通道界限不清
该院整体布局形式为行列式,建筑一字排开,为门急诊楼-医技楼-综合楼-住院楼。院区共3个门,分别为南大门直通门急诊,东大门与西大门相向直通住院楼,门诊医技楼通过综合楼大厅到达住院楼。疫情早期,普通患者、疑似患者、医护人员都需通过综合楼到达住院楼和门诊医技楼,3个出入口混杂出行,这在较大程度上加大了感染机率。未将医务工作者与患者、感染者与非感染者通道路线彻底分开是病毒传播的高危因素。
1.2 病区功能设置不能满足传染病防护要求
新冠感染患者就诊高危区域一般是门诊、影像科及住院楼。对于传染病医院来说,病区平面应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并根据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医务人流通道、患者通道、洁污物流通道[2]。但综合医院科室分区较分散,布局设计基本为开放式,达不到传染病防护等级。该院门急诊区域分为集中等候区、医患共同通道,住院楼病区为开放式护士站、双走廊式病房、医患共用通道,这种功能设置不能满足院内感染和疫情防控要求。
1.3 医疗设备设施局限性较大
该院收治约800名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大部分需医用氧气辅助治疗,医院用氧量不断增加。面对如此大量用氧量,综合医院的氧气站规模及病区氧气管道设计的局限性凸显。患者氧气保障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氧气站储存容量,二是氧气管道直径,三是氧压大小。该院在液氧站每天补充液氧的情况下,院区中心供氧系统供应压力仍持续下降,高楼层氧气供应量达不到患者需求量。
1.4 院区改造时人员及医疗救治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改造过程中涉及院外支援的工程建设人员、院内后勤行政工作人员、医疗救治工作人员(其中包含援鄂医护人员)等各类人员管理,如何做到分类有序、统筹协调是人员管理的关键。同时,医院原有医疗救治管理模式和制规章制度的调整完善也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2 院区改造及管理措施
2.1 因地制宜规划路线流程
首先,封堵综合楼南侧大厅,切断门诊通往住院楼路线。采用施工木质模板铺设长达10余米的临时通道作为患者专用通道,临时围挡开辟通道作为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同时增派安保人员监管院区3个出入口,医务人员由东侧大门出行,患者由南大门进出,医废垃圾由西侧大门转运,分隔医患路线避免交叉感染。
其次,通过与院感、环保部门及支援专家组沟通,将门诊区域产生的医疗废弃物通过患者通道转运,住院楼内的医疗废弃物通过专用污物电梯转运。调运两个全封闭集装箱放置于住院楼西侧,定点集中收集感染区医疗废弃物。医疗废弃物采用双层包装袋,鹅颈结式封口,分层封扎,严格遵循固定路线及时转运处理[3]。
2.2 病区改造
2.2.1 门诊区域 门诊楼一楼急诊内科作为诊断检查区域,为满足三区两通道设置,利用彩钢板封闭急内东侧出入口,征用原120休息室作为医护人员换衣、休息的清洁区,在病区走廊与外走廊之间采用医用玻镁板进行隔断,采用玻璃胶进行全封闭。增设单开门形成两个缓冲区间,便于医护人员更衣、消毒。患者由西侧急诊内科外走廊进入污染区,医护人员由改造后的缓冲区域进入污染区。
2.2.2 住院楼区域 传染病医院住院楼一般强制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每个区域均各自独立分隔[4]。护理单元宜小病房为主,每间不宜超过3张床,并应具备单独卫生间,配置通风消毒设备。根据感染科及专家组意见,结合住院楼实际进行以下改造:(1)关闭整栋住院楼中央大厅8部电梯,封锁大厅南北两侧大门,只保留原职工电梯出入口,形成东西两侧独立病区单元。(2)采用防撞水码将住院楼东西侧进行物理隔断,将原西侧职工电梯作为患者专用电梯,东侧职工电梯作为医务人员专用梯直达办公区,病区内开放一部污物电梯作为医疗废弃物专用转运梯。(3)腾挪西侧病区所有用房,临时增设洗手池,移动消毒机等设备,将所有办公用房临时改造为病房,合理控制病房人数。(4)将住院楼西侧作为病区,东侧作为办公区,在中央大厅会议室利用移动屏风分隔出不同区域方便医护人员穿脱防护用品,将西侧污染区两间房间开洞做隔断门形成两个缓冲区,在病区走廊采用轻钢龙骨做支架,5 cm彩钢板进行物理隔断,并用玻璃胶进行全封闭处理,有效分隔出污染区与半污染区。医务人员全部由东侧职工电梯进入办公区,在洁净区进行换衣消毒,穿过两个缓冲区进入病区工作。
2.3 多措并举提高供氧效率
该院结合氧气供应实际,及时针对液氧站进行适当改造,确保住院患者氧气供应量。(1)更换液氧贮罐配套汽化器,将原有两个150 m3/h汽化器更换为两个300 m3/h,增加液态氧与气态氧的转换能力,提高转换效率。(2)更换稳压阀门装置,将液氧站两个国产0.55 MPa稳压阀门更换为进口0.6 MPa阀门,达到适当提高氧气出口压力作用,再通过调压系统调整供氧压力保证住院楼高楼层及新增移动式呼吸支持设备氧压。
2.4 人员管理
该院针对改造过程中各类人员管理如下:(1)对所有进入院区的人员建立花名册,实时追踪。医疗工作人员包含援鄂医疗队统一归口至医护办公室,医院行政工作人员归口至综合办,院内后勤人员及援建工程建设人员等归口至后勤办公室。医院在职员工由各部门直接管理,及时掌握各类人员院内动向,实时跟踪汇报。对于临时出入院的其他工作人员,分发临时通行证,由后勤管理部门派专人进行对接,协调处理院区改造、设施设备更新、物资捐赠等事宜。
(2)争取支持,整合资源。一方面,整合院内所有在职非医疗工作人员,按照技能、工种等组织相关人员成立战时工作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如《院内安保管理办法》《院内供餐管理办法》《医院公共设施设备巡查检修管理制度》《医院临时出入管理办法》等及时协调处理各项非医疗事件。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医院本部及区政府支持,从医院本部派驻部分干部职工共同参与人员管理,向区政府紧急协调增援安保及物业保洁人员。
(3)加强培训,确保规范化管理。各类人员统一由各自管理部门进行培训,医务工作者(含援鄂救援队)由医护办协同院感部门进行统一培训,非医疗工作者由后勤部门协同院感部门进行培训。针对非医疗专业各类人员,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安排专人督导检查,反复组织人员在空闲时间进行演练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5 完善救治体系
该院与援鄂医疗队在原有救治管理体系上建立了以领导指挥为核心,以人员调度、救治管理、院感防控为基础的新冠医疗救治体系。第一,医院专门成立由各分管院长及援鄂医疗队领队组成的新冠肺炎防治领导小组,根据各自分工,协调管理医疗救治、院感防控、物资药品供应等工作。第二,建立三大保障体系。(1)人员调度方面。该院利用OA系统及时发布通告,联系在职员工迅速返岗。为降低援鄂医疗队与该院自有职工的沟通和管理成本,医院通过整合花名册,结合各科室需求,统筹人员配置,尽量做到人员安排均衡化,治疗水平同质化。(2)救治管理方面。医院建立了院级-片区级-病区级的三级质控体系。院级由院领导与医疗救治专家组领导组成,主要负责监管全员医疗救治工作、制定全院统一救治规章制度、协调解决临床科室困难等;片区级由医务处负总责,根据交叉分片原则将院区分为5大片区,主要负责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协调病例讨论,督促病区严格执行各项救治管理制度;病区级由病区主任担任组长,实行医疗小组负责制,实现对患者的精细化管理。(3)院感防控方面。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的院感质控体系,严格审核医疗救治所需物品。院感部门制订培训考核计划,对每名进入隔离区的医护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安排专人指导和监督医护人员操作行为,不定期随机抽查全院清洁消毒情况及个人防护措施。
3 思考与建议
该院作为综合公立医院在逐步摸索中于短期内紧急构建了一个全新救治体系,实现了从非应急状态向战时状态的转变,并取得良好成效。通过此次综合医院病区改造及管理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1)综合医院建设应适当引入传染病医院建设与管理理念。未来在医院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传染病建设要求的“三区三通道”(包括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医务人流通道、患者通道、洁污物流通道)。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管理理念并进行传染病防控常态化管理。
(2)因地制宜规划综合医院建筑布局。综合医院应建设一定规模的传染性诊疗区域,并与非传染性诊疗区域隔离分布,考虑医患分流、功能布局、建筑形式等多方因素并进行合理化布局。例如,门诊区域可增加多走廊通道,预留缓冲区间;住院楼电梯适当分散布置,预留不同类型人员专用通道及出入口,尽可能将病房小型化,适当增加单床病房、负压病房数量等。
(3)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对医院设备精细化布局。医疗设备在满足医院日常运行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容积数量、材料标准、配置规模;公共设备整体化设计时考虑分区独立性,如空调通风设备等可设置二级阀门、定风量阀,实现单独关断,以保证传染病区与非传染病区相对独立运行[5]。另外,分散布置各诊疗区域医疗设备,实现一站式无接触诊疗服务,减少人员走动带来的感染风险,配备全方位的院感设施确保环境安全。
(4)完善人员管理机制,加强培训与监督。首先,医院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各级医疗技术人才储备库。其次,医院应重视医护人员自身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助氛围,定时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年人才进行业务技能、医学知识和管理培训。第三,加强各级医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不断完善各类培训机制尤其是应急处置能力培训,院内医护办及院感等部门需群力群策形成完整监督机制,不断督促和监督各类人员高效完成业务培训。
(5)建立医院应急组织机构,优化流程管理体系。根据医院特征建立多级质控体系,当发生重大疫情时,可根据实际灵活调整,统筹划分为医疗救治、人力资源调配、后勤保障、院感管控等工作组,各小组需明确职责与分工,在实际工作中统一由综合指导部门统筹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