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实践与思考*

2021-04-03李妍斐王晋伦高继明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负责制院长公立医院

李妍斐 王晋伦 高继明 郦 斐

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上海 200040 2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上海 200040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强调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职责[1]。

“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后,上海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印发《上海公立医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试行)》《上海公立医院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试行)》,这三份文件简称“1+2”文件。2020年初,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对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内的6家直属附属三级医院进行调研,通过个别访谈、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1+2”文件落实情况。调研结果显示,6家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对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共识基本形成,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配套制度文件,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2]。但各家医院对党组织与医院管理层关系、以何种机制在决策中发挥领导作用、融入医院治理过程等问题尚缺乏系统总结。同时,现阶段大多关注党委参与医院管理层治理,较少关注基层党组织作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全力推进、积极探索、加快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1 实施思路

从“院长负责制”到“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必然涉及整个组织内管理体制的改变。医院在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过程中,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从“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两个维度着手,对管理体制进行重构[3]。“管理层次”即在医院垂直管理中体现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在各项决策中发挥引领作用;“管理幅度”即在医院水平管理中将党的领导融入治理环节,在各项工作中体现融合效应。通过管理层次上的“引领”和管理幅度上的“融合”,形成组织合力,实现组织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1.1 纵向垂直管理

1.1.1 突出政治引领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广大党员和全院职工开展分层、分类思想政治教育。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强化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读、领学、领讲”;对中层干部,明确每月固定1次的政治理论学习,创建党建特聘专家机制,开展中层干部能力提升系列培训;对广大党员,每年举办“班后一小时”主题微党课,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形成新的党员教育品牌;对全院职工,注重挖掘医院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凝练新时期医院的核心价值,宣传和弘扬卫生职业精神。党委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把医务人员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实现了政治同向、思想同心、行动同步。

1.1.2 夯实组织引领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推进党支部“建在学科上”。优化党组织设置形式,党支部从35个增加到77个,实现了把支部建在科室上的目标和党组织的有效覆盖[4]。同时,完善党支部考评工作,增强党组织工作动力与活力,建立医院党委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制度,切实提高基层党支部工作水平。二是加强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大在优秀中青年骨干、留学归国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三是深入推进 “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医院党支部书记 “双带头人”比例接近100%,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骨干力量。党委不断探索建立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机制,明确授予党支部书记责任与权利,使党支部在落实贯彻医院管理决策、医疗任务和政治任务中发挥了作用,保证了政令畅通,保障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1.1.3 完善制度引领 以党建引领制度化,实现党建制度与医院治理机制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医院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市委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系列配套文件,成立了落实“1+2”文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细化了医院“三重一大”事项具体内容,制定完善了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并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医院章程,从顶层设计上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使党建工作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科室和支部层面,医院党委建立“科室(部门)中心组工作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强调科室(部门)中心组是集体议事决策的主要形式,科室(部门)的重要事项应由中心组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明确规定党支部书记必须加入中心组,持有中心组专用章,用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全面向基层延伸。

1.2 横向水平管理

1.2.1 融入医院改革发展 党建工作始终要了解医院当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以及阶段性任务和目标要求,通过党建工作推动中心工作[5]。医院党委集体分析了医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客观界定了自身优势和劣势,科学定义了医院所处发展阶段,明确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制定医院愿景目标过程中提出了医院的建设目标。通过努力,医院突破了空间瓶颈,奠定了“一院多区”发展格局,党委从顶层设计上形成“一盘棋”,做好组织架构设计,一体化整合分院资源。在“十四五”规划制定中,医院党委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不断优化医院本部、浦东院区、虹桥院区、北院等“一院多区”运行机制,全面启动“大专科、强综合”战略,继续探索适合医院的发展模式。

1.2.2 融入学科人才建设 医院党政统一思想,不断推进学科战略性调整,继续巩固和扩大传统优势学科,同时加强对基础学科的建设和投入,探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排行榜中,医院3个专科声誉排名全国第一,8个专科进入全国前十。党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针对学科人才队伍现况展开了详细调研和分析,围绕医院学科建设实际需求,对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制定了医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优化了人才结构,体现了医院发展定位。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培养规划,启动全球招聘等人才引进政策,使得各类人才不断汇聚,人才梯队逐步形成,发展底蕴持续加厚,新入选国家级重要人才项目22项、省部级人才项目108项,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2.3 融入医疗服务能级提升 多年来,医院面临空间瓶颈难题。对此,医院党委积极投身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级,凸显大型公立医院担当[6]。党委牵头建立全院精神文明联动工作机制,完善院内、市民、志愿者“三位一体”文明监督体系,用信息化手段每月开展满意度测评,运用满意度测评结果展开分析,全面提升患者获得感和满意度。党委积极探索医院志愿者服务,建立了1 3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4万多小时,并形成“班前一小时”门诊志愿服务以及“馨之桥”“童心愿”等志愿服务品牌。

1.2.4 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党委始终坚持把公益性写在医院发展旗帜上,从政治高度出发,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对口支援、健康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每年选派30多名医务人员完成上级交办的对口支援任务,为全民健康、全面小康贡献了力量。面对改革发展难题,医院党委始终有坚定的政治方向。2019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托,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该院于2021年5月建成运行,对福建及周边省份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确保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 实施成效

随着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得以全面落实,医院服务能级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品牌深入人心,党委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医院党委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神经外科党支部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感染科党支部获得上海市教卫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医院通过三级医院复评审和国家大型公立医院巡查,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示范医院、全国人文医院、上海市质量金奖等荣誉称号。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党委迅速响应,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和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努力克服人员不足、物资短缺等困难,快速组建援鄂医疗队,第一时间奔赴武汉抗击疫情。党委在援鄂前线和院内一线成立临时党组织,105名医疗队员在前线递交入党申请书,25名在一线入党。医院党委前后方携手开展新冠肺炎紧急医疗救治工作,保障得力,3人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人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个集体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3人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在实践中检验了公立医院加强党的建设的工作成效。

3 思考与建议

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我国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大举措。推行以来,医院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难点,应该将相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进一步推进完善医院管理体制。

3.1 建立民主监督机制

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体制下,党委负有作出实质性决策的责任,院长负有把党委决策转化为具体行政措施的责任,纪委负有监督责任[7]。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容易引发“领导的不负责,负责的不领导”问题。过去一般由院长办公室编发院长办公会议决议,督促各行政部门落实。现在党委会的决策事项一般由党委办公室编发会议纪要或决议,但决策事项落实到具体执行部门,党委办公室能否承担起督办责任就显得十分重要。督办部门不明确,就存在决策不落实或落实过程中无人协调的问题,给纪委监督也带来了一定难度。任何权力的运行都不能离开监督,权力运行一旦缺少监督,必然会产生权力越界溢出[8]。因此,应当健全党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明确报告时限、报告内容、报告形式以及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方式,健全纪委监督方式和程序,建立“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执行-监督闭环,为决策落实奠定良好基础。

3.2 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健全党委书记和院长经常性沟通机制,是进一步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具体措施。医院党政领导在实践中对重要议题进行了事先沟通,但尚未明确建立书记、院长沟通协调制度,对沟通的具体事项、工作要求未作出明确规定。在决策过程中,医院正逐步完善各委员会、工作小组等建制,但对于决策事项的调研和论证主要由提交部门承担,在工作中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沟通协调机制,如:党委书记院长沟通制度、党委书记办公会议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进一步明确征求意见范围、方式和操作程序、结果运用等,使医院从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到每一个员工都有切实可行的沟通协调途径,进而增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领导体制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治性。

猜你喜欢

负责制院长公立医院
Looking Forward
As Light as a Feather
院长的春节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院长究竟该拿多少钱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高校基层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初探
司法改革中合议庭负责制——走出“形合实独”的困境
让主诊医师负责制健康运作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