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探讨特色小镇的发展之路
——以喜洲镇为例

2021-04-03赵漫丽朱昱霖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喜洲古建扎染

赵漫丽 章 鑫 朱昱霖

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历史文脉传承 喜洲一个拥有上万年历史的古镇,在历史的长河里,给世人留下了众多烙印,这些烙印就是历史文脉。历史文脉是喜洲古镇的魂。作为后代世人,应传承喜洲古镇的历史文脉。历史文脉的传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第一,整理喜洲历史发展历程,编制成册,喜洲人人以册学习。第二,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编写成故事,供大家阅读并知晓。第三,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人人参与,创造学习氛围。第四,利用公众号和APP,宣传喜洲历史文化知识。第五,依托大数据技术,先进的影像技术,重现历史进程和重大事件。传承不是口号,传承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形式,落实到实处才是关键。传统展现加上现代技术,不仅让下一代传承历史,更是让世界认识喜洲。[1]

一、文物保护

文物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文物一般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喜洲镇的古建是不可移动的文物,是白族人建筑成就的结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保护好古建文物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喜洲古建大多为木制古建,木制建筑随着时间推移容易出现腐朽、陈旧、老化等问题。保护好文物,首先要从规划方面出发,喜洲镇划分为五个区:古镇核心保护区,古镇保护区,古镇建设控制区,古镇环境保护区,古镇新发展区,必须严格按照喜洲古镇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图进行。第二,对喜洲白族建筑匠人,主要注重精湛技艺的传承。第三,对现存的古建,进行定期维护和完善。第四,现存古建,大多不是集中布置,散落在喜洲镇的各处,应把每一栋古建视为一栋小型的博物馆进行保护,有开发条件的可适当开发,便于人们对白族古建的认识和了解。第五,采用传统烫样技术,呈现白族古建的布置,风水,营造,架构,装饰,景观等特点,建设专门白族古建烫样博物馆。第六,社会需要发展,人们的生活需要改善,人们在盖新屋建新房时,倡导人们仿古式建筑而建,不是照搬照建,而是在保持古建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上符合现代建筑的创新,每一代建筑有每一代建筑的语言,诉说着每一代白族人的故事。[2]

二、环境保护

苍山,洱海是大理的象征,更是喜洲人生活得依仗。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喜洲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但现在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资源,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苍山绿、洱海清才是喜洲人发展的根本,如何让天更蓝,让山更绿,让水更清,白族人民应该行动起来。第一,农业发展中所用的无机化肥,应该少用,甚至不用。滇池的污染就是前车之鉴,由于滇池周围发展农业,大量施用化肥,营养元素流入滇池,造成滇池的富营养化,引发蓝藻,凤眼蓝等植物的大量繁殖,破坏滇池的生态平衡,降低水体自净能力,继而引发滇池的污染。洱海绝不能成为第二滇池,所以控制洱海周边的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现在由政府采用相关政策,引导人们发展观光农业,来替代原来的传统农业。第二,生活污水的精细化处理。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洱海中,应进行集中的污水处理,符合排放标准,才能进行排放。保护洱海是一个大工程,建设污水治理工程,环洱海而建,形式一个以洱海为中心的环洱海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集中引至下关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此项工程甚大,但建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三,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办法保护环境,其中一项为农田集中分流,把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与大型农业企业合作,农田由大企业其中实施生产,给予农民地租或到大的企业进行工作。政府将企业引进来,应该实施严格的管理,使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利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不在朝夕,而在日月,环境保护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喜洲人的一种教养,从生活点滴,方方面面做起,望永远苍山绿,洱海清。[3]

三、艺术继承

大本曲,霸王鞭,三道茶,对山歌,木雕术,彩绘画等等都是喜洲人特有的艺术,是喜洲人的标志。大理白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未流传下来,实属可惜。我们这一代白族人,白族话也不会说,最多只能听得懂,我们的下一代听都听不懂白族话。未来,白族话不继承的话,同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了白族文字,没有了白族语言,如果不注重基础白族艺术,将只会存在于博物馆里。那白族这个民族,也只剩下白族这个族名了。白族艺术的继承,刻不容缓。首先,应从娃娃抓起,不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艺术家,但至少每一个白族孩子都应该懂白族艺术。其次,大理州的学校从幼儿园至大学,应该开设专门课程,进行白族艺术的学习。不同阶段学习不同深度的技艺;不同孩子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培养,选优秀的孩子作为各类白族艺术的传承人。第三,依托白族民族活动,展现白族艺术,让白族艺术随处可见。第四,大理三月街历时一个星期,喜洲可作为三月街艺术展演古镇,既宣传了喜洲古镇,也传扬了白族艺术,让白族艺术吸引世人的眼光,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大集会。第五,艺术应该是鲜活的,生动的,喜洲人民首先要自己热爱起来,才能去感染其他人。老祖宗艺术的精华,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而失传,而应该在我们这一代而辉煌。

四、传统产业发扬

喜洲是商帮故里,从河赕贾客到喜洲商帮,涌现出大量的商帮。例如:永昌祥,锡庆祥,鸿兴源,复和春等,更有大家历历传唱的生意经。喜洲传统产业有喜洲土布,周城扎染,喜洲粑粑等。喜洲土布并不是指织布工艺,而指的是自纺的土纱。现在,这项产业被逐渐淘汰,被其它布料所代替。土布虽有衰落之势,但不应该就此没落。土布可结合绘画艺术,手工制品来发展。以土布为画,展现白族特有的绘画技艺,制成精美工艺品。土布也可以作为新中式家饰品的原料,可以制成许多别致的手工艺品。喜洲周城为最大的自然村,同时也是扎染产业的聚集地。扎染开始于秦代而风行于唐代,是一种古老而曾经广泛使用的印染技术。扎染一般要经过扎花,浸染,出缸,拆线,漂洗等工序,因扎染使用的染料为植物杂料板蓝根,对人体健康极有好处,但缺点是易褪色。现在扎染的布料常作为手工艺品,作装饰品用。扎染产业应该宣传健康理念,利用网络销售平台进行销售,并且尝试扎染布的多种创作方式,与其他产业交叉创新发展。喜洲粑粑,从小吃到大,外酥里香,非常可口,经济实惠,炭火现烤,最为美妙。只有到喜洲才能吃到正宗的喜洲粑粑,人们对吃十分尽心,在原有配料的基础上,加上新的配料,可制作红糖的,玫瑰的,咸香的,葱花的,鲜肉的等等。喜洲粑粑只有喜洲人才能常吃,实为可惜,利用保鲜技术,可进行远距离长时间运输,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吃到喜洲粑粑。[4]

五、文化空间整合

文化空间以文化核心理念为焦点,以区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社区参与为基础,通过市场产业化的保护提升,构建起的动静相宜、可持续地体现文化精髓的立体化存在。[1]喜洲镇是一个大家庭,由村民小组169个,自然村55个,村民委员会13个组成。文化空间当中提到以社区参与为基础,喜洲的文化空间的整合以自然村为基础。周城是最大的自然村,是扎染产业的中心,以周城为中心,带动周边自然村落扎染产业的发展,形成大规模的扎染产业。发掘各自自然村的产业特点,艺术特点,进行文化空间整合,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文化空间可划分为艺术板块,传统板块,旅游板块,观光产业板块四大板块。艺术板块,根据白族艺术的不同门类进行划分,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文学等艺术门类进行整合;传统产业板块,土布、扎染、毡毯、美食来进行整合;旅游资源板块,在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环洱海公路已经建成,以环海公路为串,旅游资源整合成节点,形成美景珍珠链。观光农业板块,不同的自然村,种植不同的观光植物,依次为特色,观光植物的花期各不相同,错开花期进行种植,依托大理宜人的气候,做到天天有花赏,季季有香闻。四大板块形成一个整体,构建喜洲镇的特色发展之路。

结束语

文化空间是立体的,多维的,生动的空间,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开展喜洲镇的历史传承,文物保护,环境保护,艺术继承,传统产业发扬,文化空间整合等方面,各方面缺一不可,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喜洲特色小镇的发展之路,形成多产业融合向前的帆船,历史传承是船体,文物保护是骨架,环境保护是船体,艺术传承是船舱,传统产业发扬是甲板,文化空间整合是上层建筑。望喜洲特色名镇的帆船能顺利稳健的行驶在未来的长河里。

猜你喜欢

喜洲古建扎染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古建军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古建抗震有绝招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传统村落旅游的政府主导开发模式
远处的喜洲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