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德允能 弘医弘道陕西省人民医院创新管理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2021-04-03刘小晋郑安丽刘诗海薛文娟杨梓邑
■ 刘小晋 李 航 郑安丽 刘诗海 薛文娟 杨梓邑 杨 侠
陕西省人民医院建于1931年,是陕西省人民政府直属的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干部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医院以健康中国建设系列政策为指南,秉承“允德允能、弘医弘道”院训精神,以建设西部区域医疗中心为重要引擎,推动“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稳中求进、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战略,为早日实现“建西部强院、树行业典范”的建设目标不忘初心使命、矢志砥砺前行。
1 加强党的建设,切实发挥党对医院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
近年来,陕西省人民医院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抓党建,以党建推动医院发展,不断深化两者的深度融合,为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1 党委引领医院发展方向
医院党委发挥领导作用,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要求[1],制定陕西省人民医院章程,将加强党的领导以及党建工作要求写进医院章程。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决策制度,界定决策议事范围,提高医院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规范性。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调动领导班子成员工作积极性,打造团结奋进的领导集体。定期召开党委会,研究决定医院重大事项,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医院管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保证党委决策得到严格执行。
1.2 夯实党的基层基础
医院不断加强组织引领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支部建在专科上,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营造追求发展、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把全院干部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医院建设和发展上。一是遵循“支部建在科室上”的思路,凡党员达到7人的科室建立独立党支部,推动党组织建设与科室业务、学科建设协同发展。二是落实“双培双育”,培养党建强、业务强的党支部书记,党员科主任占党支部书记队伍90%以上。三是不断优化组织设置,健全组织体系。完成医院基层党组织换届,党总支由7个增加至8个,党支部增至68个,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四是加强党务管理和规范化运行,重视党务干部素质培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开展党建培训,提升基层党务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1.3 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
进一步加强医院建设顶层设计,确立了党建为总引擎,基础建设、学科发展、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为四轮驱动,以党建带动业务的发展思路。一是以党建推动基础建设。在医疗资源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医院与西安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紧密合作,全力推进西咸院区建设,医院发展空间得到显著拓展。二是以党建促进精细化管理。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为导向,补齐医院运行管理短板,创新运行绩效机制,制定四级手术绩效考核奖励方案,配合RBRVS绩效考核方案,设定医务KPI指标,切实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积极探索DRG学科运行管理、绩效评价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成立医院经济管理委员会,强化成本管控;积极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开发远程协同诊疗云平台、急危重孕产妇转诊会诊平台,推动互联网医疗;搭建大数据集成平台,创新研发耗材试剂信息管理平台,不断促进药品和耗材的合理使用。三是以党建促进“双心”文化。医院大力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以职工为核心”的“双心”文化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院运行的形势下,保证职工待遇稳定,解决职工住宅等问题;装修改造职工活动中心,进一步丰富和满足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在全院办公场所安装冷暖直饮水源设备,打造院史文化墙,改造北广场中心花园,显著改善了医院环境,提升了患者就医获得感,增强了职工幸福感。
2 落实公益属性,强化社会担当
2.1 医院先行先试,把社会责任放在前面
2.1.1 对口支援基层医院,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连续多年对口支援蒲城县医院、大荔县医院、周至县医院、渭南市第二医院、宜君县人民医院等5所县医院,有效提高了受援县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了“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养一批人才”的目标。
2.1.2 建立广泛的医院协作网络,多渠道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开展各类基层医师培训项目,为基层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医疗技术人才。医院承担了全科医生、西部卫生人才等多个政府培训项目,并自主筹办基层骨干医师培训班30余个,免费培养基层医疗人才超过15000人次。
2.1.3 全面落实分级诊疗政策,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成立陕西省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集团,每年为成员单位派驻1~5名高年资医师进行对口帮扶;连续多年开展“百名专家走基层”“千名医生进社区”活动,与西安市碑林区、未央区等20余所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城市医疗联合体,成立碑林区城市医疗集团,形成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显著促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让群众能够就近看上病、看好病,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2.2 救危济困,让政府服务功能拓展延伸
2.2.1 承担政府办医的公益职责,始终站在各类紧急事件医疗救治的前线。佛坪水灾、渭南二华地区水灾、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抗击甲流、抗击新冠病毒……医院几乎参与了全省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国家重大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治任务。医院被原卫生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及基地建设单位,承担中西部多个省份区域内重大医疗救援任务,发挥在全省及周边省区紧急救援医疗工作的核心作用,并逐步建立起陆空一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2.2.2 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和健康扶贫。切实加强扶贫工作力量,组成3人驻村工作队并担任第一书记;多渠道筹措扶贫资金建设温室大棚、机井配套设施,引进农业基础设施,加强贫困地区基础建设;开展消费扶贫,以线上线下购买土特产等形式解决当地特产销售问题;派驻2名专家长期对口帮扶横山区医院,积极开展上门义诊、健康讲座等。
2.2.3 利用社会资源,与公益性组织开展多方位合作。先后与李嘉诚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等社会慈善组织或团体开展深入合作,为晚期癌痛患者、农村贫困先心病患儿、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医疗救助。
2.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业务发展统筹推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院迅速响应、积极行动,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统筹规划,强化科学防控,确保疫情防控与业务发展统筹推进。一是积极参与院外疫情防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院先后派出6批共63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北京、河北及塔吉克斯坦疫情防控工作。二是抓好院内疫情防控。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建新冠肺炎医疗专家团队,加强全院医务人员专项培训,将医院预检分诊关口前移,规范患者就医流程,加强诊前筛查、分类引导和发热患者诊治,发挥发热门诊在疫情防控中的前哨作用,加大医院感染工作力度,强化医院感染一线督查、整改和落实,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三是医院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业务发展”,虽然主要业务指标受疫情影响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业务运行逐渐恢复,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全院职工共同努力将疫情防控的挑战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动力,实现疫情防控和业务发展“两促进”。
3 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打造优势学科
学科建设是评价一所医院综合实力的核心维度,是保障医院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医院致力从顶层设计、科学布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转化等方面保障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启动学科建设第三方评估,对标先进、深挖学科症结,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学科建设思路,以专业技术为纽带、科研创新为动力、人才建设为重点、设备引进为支撑,全方位打好学科建设“组合拳”。二是不断完善学科布局。风湿免疫科、放疗科、介入放射科病区及视光中心等顺利开诊,持续健全学科设置,补齐学科发展短板。三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进为抓手的一系列科研奖励考核机制,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并扩增合作院士团队数量,深化合作内涵,引领重点学科前沿发展。四是加强院校合作,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医学研究院合作框架协议,挂牌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医院,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基地等项目。五是强化科研平台整合,完善中心实验室科研平台功能,构建了基础研究、药学研究、血液病研究、高通量测序技术、医工研究等五大科研平台,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医院拥有15个国家重点专科、省重点学科、省优势医疗专科,全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工作,牵头成立了陕西省老年医学联盟、陕西省创伤救治联盟等14个专科联盟,积极申报老年疾病和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推动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产科、新生儿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等10个专科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专业亚学科培育和多学科诊疗协作组(MDT)建设,成立了食管癌、大肠癌、乳腺癌等多学科诊疗协作组。专科病院如儿童病院的儿童呼吸和感染、儿童消化和呼吸、儿童重症和心肾、儿童神经内分泌和血液专业,泌尿外科病院前列腺专业、泌尿系结石和男科、泌尿系肿瘤和肾上腺疾病等亚专业发展有序推进。
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多措并举培育人才
近年来,医院先后制定了《十三五人才规划》《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在人才培养、海外研修、职称晋升、提拔任用、各级各类专家评选中,对引进培养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优秀人才、业务骨干等人才予以政策倾斜,收到良好效果。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职称晋升量化考核方案和薪酬分配方案,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调动职工积极性。推行院科二级核算制度,对个人任务量、难度、质量等绩效指标进行二次分配,建立起符合医疗行业特点“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人事薪酬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激励医务人员提高服务数量和质量。
注重创新拓展人才队伍。围绕学科抓人才,实行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以学科带头人、高职人才、中青年骨干和博士硕士人才为重点,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建设医院精品专业和人才团队。
加强人才学习和交流,打造常态化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深化与国内知名院士的合作,助推医院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快速发展。设立专项基金,与国内知名医院、学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累计培养25名年轻学科带头人,选送240余名技术骨干赴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学习交流,选送355名护理管理人员和护理骨干赴国内外进修学习。
5 “一院两区”格局初步形成,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020年7月,医院与西安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签订协议合作共建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计划2021年建成,2022年上半年投入运营。目前,医院开放床位已达3076张,西咸院区设置床位1000~1800张,届时医院总床位数将超过4000张。
西咸院区按三甲医院标准建设,定位为“大综合-强专科”,将作为国家或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发展创伤医学、老年医学等国家优势学科,努力打造创伤医学、老年医学区域医疗中心,逐步打造省内高水平的感染性疾病学、全科医学、医养结合等学科,在区域内形成医院品牌效应,充分发挥优势学科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以筹建陕西省医学科学院为目标,打造全省高水平的医学教学、科研平台。
6 结语
近年来,医院深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定医院章程,理顺医院党务管理体系、政务管理体系和民主化管理体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成立发展委员会和经济运营管理委员会,大力推进以专家为主体的民主化管理进程;推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及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进DRG、RBRVS等管理理念及平台建设,建立DRG学科评价体系和临床科室运行效率评价体系,推动DRG在医疗、绩效、医保、人事、护理管理等多维度应用……一系列创新管理举措的推进和落实,使医院管理决策机制更加科学化,使管理方式更加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有效提高患者和员工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