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管理体制的探析
2021-04-03陆勇智
陆勇智
一、灌区概况及管理现状
茨淮新河灌区是以茨淮新河为水源工程的大型灌区,位于淮北平原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蒙城县,阜阳市颍东区、颍泉区,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和蚌埠市怀远县等四市七县(区)农田灌溉任务。设计灌溉面积201 万亩,实灌面积175 万亩。
茨淮新河灌区地跨多个行政区域,因历史原因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目前采用的是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上桥枢纽工程由安徽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隶属省水利厅)管理,茨河铺、插花和阚疃枢纽分别由所在市水利局成立的三个管理处管理;阜阳市沿茨堤防和站涵主要由阜阳市茨淮新河工程管理所管理;利辛县沿茨堤防和涵闸由利辛县茨淮新河工程管理所管理,泵站由利辛县机电中心管理站管理;蒙城县沿茨堤防和站涵由蒙城县茨淮新河工程管理所管理;凤台县、潘集区及怀远县的沿茨堤防由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隶属省水利厅)代管,凤台县沿茨站涵由凤台县永幸河灌区管理处管理,潘集区古路岗站由淮南市古路岗电力排灌站管理,怀远县沿茨站涵由所在乡(镇)或村管理。灌区干支渠、排涝大沟等面上工程主要由所在乡镇或村管理。
二、当前灌区管理存在的主要弊端
1.现代化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茨淮新河灌区河流、堤防、枢纽、闸站及面上的溉灌渠系、排涝大沟等运行管理分属不同的地市、县(区)的管理单位,与安徽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非隶属关系,也没有直接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关系。这种分散运行的管理模式,造成各地、各单位对工程管护责任不明确、重视程度不一、运管人员参差不齐、管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各工程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及工程的完好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提升整个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形成瓶颈。
2.水资源效率不高,调度管理不统一
茨淮新河灌区属水资源紧缺地区,水资源需求缺口较大。但当前灌区内农业灌溉仍以粗放式漫灌为主,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水资源紧缺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由于当前灌区各工程管理单位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的运行管理模式,受条条框框、区域经济和部门利益的影响,对灌区区域内的水资源统一调度难度很大,特别是从灌区外流域调水协调困难,往往错失调水的最佳良机。灌区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结构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调度管理不统一已成为灌区经济稳定发展的短板。
3.水费收取率低,管护机制不顺
当前灌区的农业综合水价改革不彻底,阚疃闸上不收取水费,阚疃闸下水费采取委托各县(区)水利局或水管单位代收,实收水费远达不到应收标准,且低于运行维护成本。灌区管护机制不活,水费收取到位率极低,各基层管理单位工程运行维护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灌区良性发展。
4.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管理技术差距大
灌区内各工程管理单位有全额、差额事业单位及自收自支单位,导致一些基层单位难以录用和培养高学历、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省直管、市直管单位和各县(区)、乡、村管理人才队伍结构及管理技术差距大,特别是怀远县的管理人员老龄化严重,专业素养较低,难以接受和使用新技术、新科技产品设备,更无法掌握灌区实时监测、精准计量、统一调度和资源共享的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技术。灌区人才队伍及管理技术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灌区管理的需求。
三、灌区现代化改造管理机制的探讨
灌区现代化改造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数字化灌区为目标。
1.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调整管理机制
借鉴国内其他灌区成功的管理经验,本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以专业管理为主、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灌区管理组织体系。探索将河道、堤防、沿河泵站、涵闸、拦河及穿堤建筑物统一划归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现有的茨淮新河上桥枢纽工程管理机构)管理,各县区分别成立相应干支渠、排涝大沟和相应配套建筑物的管理机构,隶属各县区水利局考核和监管,业务受省局指导,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灌区现代化管理体系。
2.推进社会化管理进程,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以“灌区专业管理机构+群众管理机构”的管理思路,进一步深化以用水户参与灌区管理为中心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积极探索推进田间工程民主化、社会化管理进程。由省局及各县(区)水利局进行业务指导,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进一步提升田间工程社会化管理水平。全面实行管理与维修养护机构、人员、经费分离,将维修养护部门从水管单位分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维修养护企业,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走上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道路,补齐灌区管理的短板。全面培养高学历、专业化、技术性人才队伍,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整体水平,全面应用实时监测、精准计量、统一调度和资源共享的灌区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技术。
3.完善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汇聚灌区良性发展动力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灌区工程正常有序运行,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用水方式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大力建设末级工程,建立规范准确的计量设施和计量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水价收取机制,科学核算供水成本、价格,全面落实终端水价制度,坚持“谁用水,谁缴费”水费收取原则。探索建立农业节水补贴与奖励工作机制,获取更多工程养护维修资金,汇聚灌区良性发展的动力。
4.建设智慧水管理系统,增强现代化管理能力
整合灌区已建和在建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完善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管理、取用水管理、运行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等内容的数字化灌区建设,配合省水利大数据构建灌区灌排体系、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管理运行体系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建成具有业务支撑、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的灌区大数据管理系统。在体制、机制、制度、能力、服务体系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方面提升灌区信息化水平,增强灌区现代化管理能力。
四、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茨淮新河灌区当前运行管理现状和弊端,及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管理体制的探讨,为编制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