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生壳混合棉籽壳栽培杏鲍菇技术

2021-04-03王朝江高春燕张志彬

食用菌 2021年2期
关键词:花生壳出菇菌丝

王朝江 高春燕 李 慧 张志彬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51;2唐县绿园食用菌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2350)

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具杏仁香味,极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随着棉籽壳价格的升高及工厂化生产规模的扩大,迫使栽培户不断寻找低成本原料及改进栽培技术以稳定收益。花生是河北的大宗油料作物,花生壳为其加工副产品,易粉碎成屑,价格低(0.5元/kg左右)。花生壳含有粗蛋白、纤维素、脂肪、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1],具有作为杏鲍菇栽培料营养基础。研究表明花生壳与棉籽壳等量混合料培养的杏鲍菇菌丝生长快而健壮[2]。笔者几年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壳作主料再加入其量约一半的棉籽壳栽培杏鲍菇,生物学效率可达107%。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1 栽培时间

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4 ℃,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0~15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18 ℃,温度高于20 ℃易产生病害,低于8 ℃较难形成子实体,可见杏鲍菇出菇适温窄。常规设施秋栽杏鲍菇,发菌阶段恰逢气温下降期。为使鲜菇赶上春节市场,应在当年9月上旬开始培养菌丝,可保证在杏鲍菇市场行情好时出菇,行情不好,也可适当延迟开口出菇,但又能在次年3月底结束出菇。

2 出菇设施

半地下菇棚是北方干燥寒冷地区栽培杏鲍菇较为理想的设施。该设施具有通风良好、保温保湿性能强的特点。棚体采用土或砖,以可容纳1 万个折径17 cm菌袋的棚为例,棚内宽约7 m,长17 m,高1.8~2 m,棚顶呈微拱形。棚内下挖0.5 m,周边用挖出的土拍夯成墙,墙高1.3~1.5 m,土墙厚0.6~0.8 m。若用砖垒墙,墙厚0.37 m,内侧抹厚麦秸泥,但保温效果较差。棚内靠一侧砌与棚长垂直的栽培架,架间距1.1 m,另一侧为近1 m 宽走道。栽培架每隔1 m垒一平砖的墙为一档,一般分5档。档内用竹竿或水泥板分层,一般5 层(图1),底层距地0.15~0.2 m,层距0.4 m(6块砖平放垒高度),每层叠放4排菌袋。架间侧墙上留有上下两排0.2 m×0.24 m 通风口。棚顶覆盖塑料薄膜夹心5 cm 厚泡沫板,用土压住,四周用石棉瓦做沿,防雨水灌墙。

为满足杏鲍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有效应对出菇期低温,棚内应安装简易增温设施。

3 原料处理,培养料配方

花生壳粉碎过筛(孔径0.8~1 cm)。培养料配比:花生壳54 kg,棉籽壳24 kg,麸皮22.6 kg,玉米面3.4 kg。料水比1∶1.20。按花生壳计,每100 kg 料另加石灰1.5 kg,尿素0.6 kg。

4 培养料装袋灭菌

选用34 cm×17 cm 的塑料袋装料,每袋装湿料0.96 kg,装料松紧适宜,塑料绳扎袋口。每万袋用花生壳2 400 kg。

常压蒸汽灭菌,温度达100 ℃(见大圆汽后),再保持26 h,停火后2 h出锅。

5 上架、接种

灭菌后料袋变硬仍烫手时即运至棚内上架,此时棚风口全开,让料袋自然冷却3 d。上架前菇棚先大通风3 d,然后用高锰酸钾加甲醛熏蒸消毒24 h(用量为甲醛3 kg,高锰酸钾1.5 kg)。

图1 发菌与出菇场景

袋温降至30 ℃下时接种。接种前堵严风口,棚内空间用烟雾剂灭菌,用量按一架1 盒计,灭菌17~18 h 后接种。接种量按14 cm×28 cm 的袋装种计,每袋菌种接25袋。接种后注意袋口不要扎太紧。

6 发菌管理

接种后棚内温度一般低于26 ℃,夜间可堵风口保温,光照强时可堵阳面风口遮光。当菌丝长过袋肩1~2 cm 时,检查发菌袋,剔除严重污染袋,同时用手松动菌丝生长较慢袋的绑绳结通气,一般不解开绑绳,以防害虫进入袋内为害。

7 出菇管理

7.1 催蕾

要确保春节前头潮菇出菇结束,否则效益会明显降低。因此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五之前催蕾。

若菌丝满袋时间太早,市场行情又不好需延迟出菇,则应控制棚温在15 ℃以上,且保持棚内干燥、不要移动菌袋,否则会降低产量。

若菌丝满袋时间一致,可统一催蕾管理。调控要点:①提温,用简易增温设施升温及午间温度高时通风,将棚温控制在17~18 ℃,维持3~5 d,然后降温至12~13 ℃。②松袋口,即去掉一端绑绳,方法是双掌压住袋端面,拇指和食指扯扎口处成绿豆或黄豆大的小口。③灌水降温,松袋口后棚内地面灌满水降温,同时早晚通风拉大温差。

若菌丝满袋时间不一致,且此时棚温已降至12 ℃左右,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又较高,很多袋袋口就会形成原基(此类情形生产中很常见)。此时应顺势进行出菇管理,即松袋口后地面洇水增湿,否则原基会憋成疙瘩,不仅影响产量,也增加后期管理难度。

7.2 疏蕾

按上述方法催蕾时,大部分袋只长出1个菇蕾,少数袋有多个菇蕾需疏蕾(幼菇长2~3 cm,菌盖淡灰色时),每袋袋口留1~2 个幼菇。疏蕾过晚,会降低商品菇比例及产量。

7.3 温度管理

温度低于8 ℃时难以形成菇蕾,即使形成菇蕾也会逐渐萎缩、变黄直至死亡;菇体生长适宜温度为13~18 ℃,恒温(12 ℃)出菇菇体呈棒状,反之出菇菇体呈保龄球状;温度持续在18 ℃以上时,菇体生长迅速,品质会下降;气温在20 ℃以上时,菌丝转向营养生长,导致幼菇死亡。

7.4 湿度管理

出菇期间,菇棚相对湿度通常保持在85%~90%。喷水保湿的原则,一看菌盖形态,菌盖弱小时喷水,可激发菌盖活力,带动菌柄伸长,此时长成的菇体菌盖厚而不开伞;二看菇体数量及发育阶段,菇多时多喷水,菇少时少喷水;菇小时少喷水,菇较大时多喷水;三看温度,棚温15 ℃以下,中午喷一次水,高于18 ℃时,早晚喷水。喷水既能维持棚内相对湿度,又能补充菇体生长所需水分。喷水要喷雾化水,喷水后要及时通风。须要注意,不注转潮水,否则会导致菌丝消退和菌棒糠化,不再出后潮菇。

7.5 通风管理

通风是为了满足菇体需氧及控制菌盖生长的技术措施。若菌丝自袋内往袋外生长,表明缺氧,可缓慢延长每天早晚的通风时间;菌盖小,需加大通风量,菌盖大,减少通风量;雾天气压低时要延长通风时间。菌盖厚实,菌褶洁白,说明通风良好,菇体生长正常。

7.6 光照管理

催蕾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刺激,菇体生长期间通风口光照就能满足其生长需求。

8 采收

菇体呈棒状或保龄球状,菇盖直径2~5 cm,菌盖边缘将平展时即可采收。单生菇直接用手掰下,丛生在一起的大小菇,可先割下成熟的大菇,不伤及小菇。头潮菇生物学效率约65%。

9 转潮管理

采菇期间仍要喷水,也可地面再一次洇水。这可防因采菇后裸露料面干结影响第2 潮菇,约5 d后,就会形成新的原基,再过12 d 左右,按头潮菇管理的方法撑开另一端袋口,便错峰出第3 潮菇。以后管理同头潮菇。第2、3 潮菇总生物学效率能达42%,但菇体普遍变小。

10 出菇异常与产生原因

冬季栽培杏鲍菇虽无明显虫害,但管理不当会导致菇体生长异常。一是菇体发黄,发黄位置始自菌褶,逐渐向下延伸直至菇体发黄萎缩。原因是棚温高、料温高导致菌丝的活力下降或逆生长,菇体失去营养所致,应摘除发黄菇体。二是菇体开裂(常见于菌柄),先是表皮开裂,后断裂翘起。原因是喷水过多,通风过度导致温、湿波动过大引起菇体皮裂。

猜你喜欢

花生壳出菇菌丝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趣味果壳画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探究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半枚花生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