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水脉 振兴乡村
2021-04-02◇纪平
◇ 纪 平
“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我一定不会忘记。”在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浓浓的乡愁里,河流是不可磨灭的烙印。乡村河湖,是自然与情感的牵连,也是生态与发展的互动,水脉与文脉的守护。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面对“三农”工作重心这一历史性转移,以乡村河湖治理为突破口,复苏乡村风姿、激活经济潜能、赓续传统文化,正是新发展阶段水利以水为墨书写的“国之大者”。
(一)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以移山填海的情怀、魄力和智慧,带领人们凿水源、修沟渠、筑堤坝,汩汩清泉流入千里沃野,流进百姓人家,千年水患变成今朝水利。以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为标志,水利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看历史,就会看到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一幅宏伟而美好的蓝图。
观照乡村现实,却是曾经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留下的困境:河湖水量锐减、淤积堵塞、乱挖乱占、污水横流……“村中坑塘的水越来越少,没干涸的也变成了水上垃圾场,恶臭难闻。”“想盖房但又没地方盖的人就去队里申请……于是,坑塘上的第一座新房就建了起来。”《梁庄十年》一书的记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水系的问题。
破局,引发对乡村水系治理的深邃思考。
回顾过往,围绕水系治理的探索从未中断,如中小河流治理、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等,大多以防洪、供水、生态等某一项或几项为目的,系统性综合性考虑相对不够。着眼全国,部分发达省份创新理念、先行先试,如浙江“美丽河湖”建设、江苏生态河湖行动计划、福建全域综合治水等,经验成效值得提炼总结。
谋定而后动。2019年10月,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发文部署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并于半年后启动了第一批55个试点县工作。2021年4月,试点由“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更名“水美乡村”,以更鲜明的目的导向同时启动了第二批30个试点县工作。至此,一场以县域为单元,贯穿系统思维、生态理念的水系治理行动以试点方式在全国渐次铺开。
(二)
乡村河湖治理,这是一道关乎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题,某种程度上也是为更大范围统筹解决新老水问题的一次有益探索。
治理兼具防洪、供水、排涝、生态、景观等多功能的乡村河湖,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要有系统思维,跳出“以水论水”的圈子,着眼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统筹四大新老水问题开展治理。否则即便河道清淤、防洪排涝做得再好,如果污水防控、生态涵养、人居环境整治等考虑不明朗,也无法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系统工程要有全局观念和长远考量,要着眼流域,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的治理,也要建管并重,注重治理效益持续发挥,否则哪一个环节不畅通,都将成为治水惠民的“肠梗阻”。
试点工作要求县级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目的就是高位推动,打破部门和区域的利益藩篱。因此需要心怀国之大者,甚至跳出舒适圈,敢于且善于组织协调部门间联动工作,统筹处理好水里与岸上、治水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新发展阶段水利要迎接的挑战。
人们记忆中河流最好的模样,是充满生机、野趣、乡愁的,除了水清河畅,要鱼虾可见、白鹭蹁跹、水草丰美,还要洗衣淘米、游水玩闹、浇灌饮用。因此乡村河湖治理,不是连根拔起,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开展规划。比如避免河道大拆大建,防洪安全前提下护坡岸坡尽量选取自然生态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景观设计注重与当地植被相融合,注重湿地建设等自然治污措施等。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过度渠化、硬化河道”“建高堰坝挡水、连续梯级挡水”“为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而进行大规模补水”“随意缩窄河道或裁弯取直”“刻意营造景观水面”等治理措施,试点文件专门列举,并用“切忌”“严禁”“防止”等字眼,给予一概否决。
乡村振兴,需要的是现代化乡村,不是城市化乡村。每一条河流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各自的脾气秉性。乡村河湖治理,不是流水作业,没有标准模板,要因地制宜、因河施策,对于一条河流流经的不同河段,从郊野到农田再到人口聚集区,需求不同也要精准施策,走出一条既保留村庄特性,又具现代化,与城市各美其美、不同村庄各美其美的长远之路。
(三)
河流是村庄的河流,村庄是河流的村庄。与大江大河和城市的宏大叙事相比,河流与乡村关系更紧密,她滋养村庄,见证变迁。
乡村较大程度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乡村河湖治理,用水脉守护文脉。通过挖掘记录河流历史,增强乡土记忆,传承传统文化,让每一朵浪花都经过阳光的折射。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素有“小漓江”之称的阳朔县,以遇龙河水系为脉络,以各具特色的村庄为节点,通过系统治水,统筹古桥等古迹文化、古民居文化等,建设富里春秋田园生态型片区、遇龙在渊历史文化型片区等特色治理片区,打造了喀斯特栖居的山水典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回归田园的热潮涌现,城市居民返回乡村度假、体验乡村生活已成为人们向往的高品质生活方式。202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根据人均收入与旅游阶段相关性的研究表明,目前整体上已进入体验式旅游需求激增期。
以河湖治理为突破口,依托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地方民俗民族文化,极大推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也促进了城乡要素自由双向流动。
安徽省湾沚区,打造乡村公园式农业田园旅游综合体,集壮美现代田园、多彩文化演绎于一体,实现水利+休闲农业、水利+旅游融合发展。2020年国庆节中秋节双节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约33.5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人数25.5万人次,占全区旅游总人次的76%。
四川省崇州市,在外打拼的赵文良看中了家乡好风光,决定返乡创业,“村里道路干净了,环境美了,桤木河成了热门打卡地,一到周末,附近的居民都来我们村里玩。开农家乐,生意肯定不错。”预计水系整治后,将带动相关产业增收3000万元以上。
水清了,生态好了,人来了不想走。留住绿水青山,就是留住了乡村的根;水脉守护文脉,也就留住了乡村的魂。乡村振兴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