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治淮建设对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1-04-02
一、淮南市治淮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治理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治淮高潮。淮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展开了以除害兴利、开河疏水、挖沟筑坝、修渠建站为主体的大规模治淮建设。治淮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增强,为淮南市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强的防洪保障,谱写了淮南当代治淮的新篇章。
1950年淮河发生大水,中央政府做出了治理淮河的重大决定,明确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治淮热潮,淮南市以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涵闸控制工程及排灌工程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1991年淮河大水,国务院确定了19 项治淮骨干工程,淮河流域掀起了第二轮治淮高潮。淮南市争取国债资金1.8 亿,投资1671 万元拓宽了俗有淮河“瓶颈”之称的凤台峡山口河道,大大提高了淮河中游的过洪能力。建设完成了淮南市城市防洪一、二期工程、泥河排涝治理工程、凤台县董峰湖移民安置工程、行洪区安全建设等一批重点骨干防洪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淮南市的综合防洪能力。2003年淮河大水后,淮南再次抓住国家加大治淮投入的有利时机,持续开展了以防洪工程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实施完成了孙庙保庄圩、史院保庄圩、城市圈堤黑李下段堤防加固、城市防洪三期、淮北大堤除险加固、淮河黑龙潭段河道切滩疏浚、泥河河道疏浚及沿淮行蓄洪区移民迁建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 亿元。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投入4.91 亿元建成高塘湖排涝站及西淝河泵站,高塘湖和西淝河流域“关门淹”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投资2.29 亿元开工建设谢家集区唐山镇保庄圩工程;2020年4月20日,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获水利部批复,工程核定总投资60.6亿元,是目前安徽省进一步治淮投资规模最大的单项工程。治淮70年来,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先后建设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淮南的防洪抗灾能力,为全市水利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辉煌的治淮成就
1.防洪除涝工程体系日益完善
淮河干支流防洪标准显著提高。2005年淮北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开始实施,工程投资2.7 亿元,淮南境内66 公里淮北大堤全面进行了加固,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淮北大堤的防洪能力。淮南市41.8公里城市防洪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总投资8608 万元。目前,淮北大堤、城市防洪堤的防洪标准达到40年一遇,配合临淮岗控制工程的运用,防洪标准可达到100年一遇。西淝河、茨淮新河等主要支流堤防按照确保堤的标准建设,防洪标准达40年一遇。经过70年建设,淮南市干支流的防洪标准已经具备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流域性洪水的能力,为淮南市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构建了安全屏障。
行洪区安全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淮南市沿淮建立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汤渔湖行洪区5 处,行洪区总面积290.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44 万亩,区内人口17.18 万,行洪堤总长97.97 公里。先后实施了移民安置工程,3760 人得以安居。2008年底,总投资9.33 亿元的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堤退建工程开始实施,工程建成后,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区将变为一般保护区,30 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免受行洪之苦,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
沿淮低洼地综合治理彰显成效。治淮70年来,淮南市相继建设泥河枢纽泵站、禹王站、永幸河站、高塘湖站、西淝河泵站等一大批排涝骨干工程,沿淮洼地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特别是2020年汛前建成投入使用的高塘湖排涝站及西淝河泵站,开机5500台时,抽排涝水6 亿立方米,高塘湖和西淝河流域“关门淹”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支撑淮南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
淮南“因煤而兴”,煤炭是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电力、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化工等高用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强有力支撑。淮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速,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水已成为除煤炭之外支撑淮南快速崛起的又一战略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治淮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的建设防洪除涝工程,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和利用已成为治淮越来越重要的领域,水利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有了极大的拓展。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主要提供农业灌溉排涝服务,到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为保障防洪安全、城乡供水安全服务。对水利的认识已从工程的层面上升到资源的层面,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水利的功能拓展为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基础性、导向性作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70年治淮不仅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而且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淮北大堤、淮南城市工矿圈堤等防洪工程建设,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安全的防洪屏障,保护了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淮干蚌埠闸枢纽控制工程,可以有效控制淮河中游水量,在正常蓄水位的基础上每抬高1 米,可增加蓄水库容1 亿立方米,对提高淮南地区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保证率,优化配置和利用区域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8年淮南水资源总量约为 25 亿立方米,淮河过境水量约232 亿立方米。淮河是淮南市主要水源地,全市工业及生活用水95%以上取自淮河过境水,工业用水量占全市用水总量的58%,其中火电用水量占全市用水总量的39%。万元GDP用水量14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3 立方米。可见,水资源对淮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新时期展望
新时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淮南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 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要求,努力构建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四大体系”建设,为淮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加快建设工程水利,构建完善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加快实施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积极争取汤渔湖行洪区调整改造项目;加大机电泵站技改力度,重视采煤沉陷区防汛工程建设与调整,开展行蓄洪区移民迁建,推动淮南市淮河岸线综合整治项目。通过综合治理,建成较完善的区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2.积极推进资源水利,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源方面:一是加强洪水资源化管理。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确保重要防洪工程安全和实施影响处理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蚌埠闸、东淝闸、窑河闸蓄水位;增加临淮岗蓄水功能。二是实施调水工程。积极做好引江济淮淮南段工程建设,解决淮干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三是充分利用地下水以及塌陷区水资源。
3.着力发展民生水利,构建民生水保障工程体系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全市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继续实施小水库除险加固;坚持城矿乡统筹战略,加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促进污染减排;解决农业发展用水、农村污水处理和沉陷区综合治理等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同步打造生态水利,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
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把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建设、水文化展示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让水激活城市的发展,让城市的发展带动水文化的兴起。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湖泊、水体、湿地、采煤沉陷区形成的水域及城市水系,统筹规划,兴建涉水公园、涉水旅游景区、涉水民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