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新河现状管理探讨
2021-04-02
一、工程概述
茨淮新河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治理淮河的一项骨干工程,是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西起阜阳市的茨河铺,东至怀远县荆山口入淮,全长134.2km,截引黑茨河、芡河全部来水及西淝河上中游来水,组成独立的茨淮新河水系,流域面积6960 km2。工程于1971年11月开工建设,1980年春完成,河道上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疃、上桥四级控制枢纽工程。工程规划以防洪为主,同时具有灌溉、排涝、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
由于特殊原因,茨淮新河一直没有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骨干工程及面上配套工程分别由省、市、县(区)或所在村委会管理,各管理单位层级不同、体制不同、技术力量悬殊、管理水平参差不一,各单位间缺少必要的沟通,这种管理模式对茨淮新河综合效益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
二、茨淮新河管理存在问题
1.管理体制交叉,导致管理不顺
茨淮新河采用的管理模式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而区域管理又存在不同的分支。各地管理体制不尽相同,进而导致茨淮新河各管理单位管理制度的不统一。由于各工程管理单位隶属关系不同,在工程调度运行上往往受双重领导,既要服从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调度,又要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命令。在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事务中,安徽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负责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查、审批工作,各县(区)河道管理单位具体负责河道的管理工作。河道管理单位与审批单位间无其他业务往来,加之各管理单位受当地政府、地区利益及社会经济状况影响,对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河道监督、管理等制度。因此,给茨淮新河抗旱调度及水资源统一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2.硬件设施不足,导致防洪排涝存在一定障碍
上桥抽水站排涝能力不足,当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时,受淮河高水位顶托,芡河流域1328km2涝水不能自排,完全依靠上桥抽水站抽排,上桥抽水站设计流量为120m3/s。2007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强降雨,芡河水位持续上涨,上桥抽水站在7月22日开启了备用机组,6 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流量达153m3/s,但芡河水位仍在缓慢上涨,最高时离堤顶仅约20cm。
跃进沟流域排涝不畅,跃进沟流域78km2,河道狭长,下游地势低洼,很容易形成内涝,使下游村庄、学校、农田受淹。上桥抽水站设计单机流量为24m3/s,由于排涝沟渠不畅,抽水站开机排涝时开时停,涝水长时间积聚在上游形成涝灾,难以发挥泵站的排涝效益。同时大型机组开机流程复杂,频繁开停对机组、电气及机械性能影响非常大。
阜阳市在插花枢纽下游兴建了阜阳市第二水厂,同时将插花枢纽下游水域划为水源保护区,对水质要求较高,导致茨淮新河从颍河引水困难。
3.水资源需求增长和抗旱用水集中导致统一调度困难
茨淮新河沿岸涉及四市七县(区),工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各地对水资源的需求、分配及抗旱效益存在较大区别。凤台县、潘集区和怀远县以水稻种植等农业用水为主,无论是除涝或是抗旱均效益巨大;而位于中游的利辛、蒙城两县以旱作物等农业用水为主,利辛县在茨淮新河上建有两处工业用水取水口,除涝的效益大,抗旱效益不明显;阜阳市的颍东、颍泉两区兼有除涝、灌溉和城市供水,除涝的效益大,抗旱效益不明显,同时对水资源的水质要求较高。不同的效益及不同的水资源需求、分配,导致了茨淮新河的抗旱与水资源统一调度受地方政府的影响大、决策难。
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茨淮新河从最初的农业灌溉向工业、生活及生态用水延伸,非农业用水呈增长趋势。近年,阜阳市在插花闸下游兴建了阜阳市第二水厂水源工程;利辛县在阚疃闸上游兴建了两处电厂水源工程;怀远县在上桥闸上游兴建了4 处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蒙城县正在谋划在茨淮新河兴建蒙城县第三水厂水源工程;潘集区正在谋划在茨淮新河兴建电厂水源工程;潘集区利民新河、凤台县永幸河分别作为城市生态用水取水工程从茨淮新河引水等。茨淮新河本身调度库容有限,农业用水与非农业用水都呈增长趋势,茨淮新河抗旱调度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将更趋复杂和困难。
4.制度建设与管理队伍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
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河道管理单位并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全面,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或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无法保障相关涉河项目管理法规和制度的贯彻落实,在清除违章项目执法过程中又牵涉到民生等问题,难以执行。且沿茨淮新河各河道管理单位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的职工是通过转口安置到河道管理部门工作,自身业务水平不强,对涉河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法规和内容不能全面掌握,对涉河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管理设备和手段落后等,日常巡查管理松懈,不能及时发现汇报处理违章行为。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沟通协调,实行茨淮新河统一管理
针对茨淮新河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方式多样、管理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借鉴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安徽省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等厅直单位的管理模式,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鉴于茨淮新河特有的管理模式,安徽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应充分了解茨淮新河工程概况,分析各地各单位各时段的需求,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流域水情、工情、雨情,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范围,运行权限等,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利益,妥善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为整个茨淮新河的防汛抗旱及水资源统一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2.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建立茨淮新河防汛抗旱调度管理系统,覆盖茨淮新河控制流域范围,建设集信息采集传输、防洪决策支持、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运行监控为一体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实现茨淮新河控制流域的洪水在线监测、实时预报和调度、水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使流域防洪和水资源利用有机结合,为茨淮新河流域防汛抗旱、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提供调度运行决策支持。
3.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发挥综合效益
在灌区用水高峰期,加强对颍河水情、水质的关注,符合引水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与各地防汛指挥机构沟通协调,加大颍河调水力度,缓解茨淮新河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降低供水成本。
针对排水不畅问题,应对跃进沟流域排涝问题进行重新规划,废除跃进沟地下涵,通过对找郢乡上桥泵站规划建设使其具备跃进沟流域排涝功能,发挥上桥泵站工程的综合效益。或在跃进沟排涝闸处重建一座闸站结合的综合排涝工程,结合跃进沟流域概况,合理选择机组型号,提高跃进沟排涝工程的运行效率。
4.加强宣传教育
组织开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水法规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和巩固职工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各管理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整个茨淮新河管理水平的提升。广泛深入地开展水法规的宣传,扩大茨淮新河的影响力,争取各地政府及沿岸居民的重视和支持,切实做到自觉维护水法规及茨淮新河关于防洪、排涝、抗旱及涉河建设项目的管理等相关规定,实现茨淮新河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