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江苏省海堤调整及建设思路探讨
2021-04-02
一、现状与背景
江苏省现有海岸线长度954 千米,北起赣榆县绣针河口,南至启东市江海交界的东南元陀。海岸保护区内有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沿海开发城市和一些重要的临海工业区等,保护面积2.4 万平方千米,保护人口1600 万。1997年,江苏省水利厅组织确认全省海堤堤线,确定主海堤长774.5 千米,并于1998—2005年、2006—2010年实施了两轮海堤达标工程建设。
2009年,江苏沿海发展列为国家战略,江苏从“背向大海”到“拥抱大海”,昔日的“经济洼地”正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经调研,主海堤以外沿海历次围垦面积约1078平方千米,新建围堤67处,总长逾600 千米,主要集中在射阳河以南淤涨性海岸,现已有近340 千米主海堤已退居二线甚至三线,变迁围堤堤距一般为2 千米,最多为5 千米以上,海堤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经济带建设,主海堤外侧垦区开发利用强度和临海区域城市化进程将超常规发展,局部主海堤调整势在必行。近年来,全国各地正逐步转变海堤建设理念,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2017年印发的《全国海堤建设方案》中,明确将“注重生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妥善处理海堤建设和海岸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因此,研究推进江苏省海堤调整布局方案、海堤调整的质量评定与加固建设标准,以及生态海堤建设,成为江苏省新时期海堤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形势与需求
1.海堤格局变化较大,堤线调整需求强烈
因挡潮闸及新围海堤外移,近半达标海堤已退居二线、三线,新围海堤已成为当家海堤,但新围海堤未纳入省海堤管理体系,建设缺少统一、科学的规划,标准不一,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洪封闭圈。随着长江一体化发展,江苏将积极推动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基础产业向沿海布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北向发展的“蓝色板块”。届时将有更多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于现有海堤外侧,同时退居二线、三线的海堤形成沿海开发区域的自然分隔,不利于围垦区域的综合开发和土地利用,地方对海堤堤线调整需求强烈。
2.二线或三线的海堤现状布局不利于沿海水利高效管理
一线挡潮围堤日益成为市县防潮防台的重点,因建管工作中心前移,目前二线、三线海堤局部破损严重,标准较低。在布局调整之前,市县海堤、围堤达标建设与管理任务繁重。沿海滩涂围垦堤线规划和围堤建设管理,尚未纳入省级海堤建设管理,水利部门的行业指导和监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不利于沿海地区防洪挡潮、水资源供给、入海河道治导线保护以及达标海堤调整确认。
3.海堤建设需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全国海堤建设方案》明确将“注重生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之一。现状海(围)堤建设一般采用混凝土材料护砌,“三面光”的断面型式,与海岸环境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研究与生态友好的海堤工程技术和方法,开展海堤工程的生态建设,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趋势,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美丽新江苏及新时期水利建设工作的要求。
4.江苏省海堤建设与海堤调整确认缺乏技术指导
江苏现有海堤建设规划及相关建设标准均针对主海堤,沿海围垦堤未纳入海堤管理体系,沿海新建围堤建设主体各异、标准不一,且新围海堤多采用内外充泥管袋棱体结合堤芯吹填土的构筑形式填筑,调整海堤涉及的相关海堤技术标准、质量评定指标体系是否满足主海堤要求,现有的相关规定文件缺乏指导。
三、研究内容探讨
1.海堤调整布局研究
滩涂围垦海域审批收紧,新围海堤堤线近期不会出现大变化。海堤堤线调整布局基于现状研究,着重解决现有海堤堤线布局与区域防洪、引排水、海堤建设管理和沿海开发规划布局不相适应问题。针对沿海滩涂地貌与动力特征及其冲淤特性,考虑拟建建筑物位置、已有工程现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研究确定调整堤线布局。
连云港市:境内绣针河口—兴庄河口、大板跳—燕尾港段海岸带为微侵蚀、侵蚀型海岸,西墅—烧香河北口段为稳定岩基型海岸,兴庄河口—西墅岸线为稳定型岸线。境内围垦开发集中在兴庄河口—西墅段稳定海岸带。综合现已围垦规模、围垦区海岸段冲淤状况、区域水利治理及工挡潮闸下迁情况,仅连云新城段(临洪口—西墅段)堤线前移调整至一线围堤。
盐城市:境内海岸带以射阳河分界,射阳河口以北为粉砂淤泥质侵蚀性海岸,以南为粉砂淤泥质淤积性海岸,境内垦区主要分布在射阳河口—东台河口(射阳河口—四卯酉河口之间现状大片围垦开发,位于盐城市丹顶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范围,不调整),以及沿海辐射沙脊群核心区的条子泥区、方塘河—东凌港区。3 个区域围垦开发面积大,部分挡潮闸已下迁。与保护区及大丰港规划布局衔接,境内大丰港区海堤调整至王港闸、竹港闸、川东港新闸一线海堤。条子泥及方塘河闸南侧区,调整至二线围堤与海安衔接。
南通市:境内海门东灶港—启东蒿枝港为粉砂淤泥质侵蚀性海岸,其余均为粉砂淤泥质淤积或稳定型海岸。南通境内垦区主要分布在方塘河—东凌港之间、沿海辐射沙脊群南翼岸外沙脊垦区(主要为腰沙—冷家沙)、遥望港—连兴港沿岸边滩。3 个区域围垦开发面积大、连片,部分挡潮闸已下迁,匡围堤线顺直。三个区域海堤线调整至一线围垦堤。
2.海堤确认技术条件
2016年,江苏省水利厅制定了《江苏省海堤调整确认工作意见》,围垦堤调整为主海堤明确了调整程序。调整海堤确认为主海堤关键是工程质量安全,但江苏现有海堤技术文件规定缺乏指导。
除国家和行业通用规范外,江苏省海堤设计主要依据1997年《江苏省江海堤防达标建设修订设计标准的通知》,但江苏现有海堤技术文件主要针对碾压式土质结构的主海堤,而新围海堤多为内外充泥管袋棱体结合堤芯吹填土堤,缺乏相关质量评定指标体系要求缺乏。因保护对象重要性变化,防洪潮设计标准多提高,海堤线外移,海堤经受的风浪冲击加大,故原规定文件中设计潮位、风浪爬高、防护工程标准等相关设计指标参数均已不适应调整海堤的新要求。
因此为推进江苏海堤调整确认工作,亟需出台江苏海堤建设管理技术规定文件,重点就防潮标准、设防潮位以及吹填砂堤等相关技术参数,解决调整海堤质量评定技术条件制约。
(1)防潮标准研究
江苏省海堤自从1998年达标建设开始,按省水利厅苏水管〔1997〕80 号文确定的工程设计标准:设计潮位为50年一遇高潮位,工程等别为Ⅱ等,堤顶超高为10 级风浪爬高加安全加高。该标准从制定之初一直沿用至今,但调整海堤保护区的经济、城镇人口、工矿企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海堤设计规范要求“设计波浪和设计风速的重现期宜采用与设计高潮位相同的重现期”,均需要结合保护区现状及规划布局,分段拟定出调整海堤防潮设计标准。
(2)沿海潮位变化研究
重新统计分析沿海15 个观测站的基本资料,分析各潮位站各频率高低潮位和潮位过程随着系列的延长有无阶段性变化。再结合历年台风暴潮实测资料,分析评估沿海和各河口高低潮位变化对沿海及各河口海堤防洪御潮安全的影响。研究提出调整海堤设计选择潮位站的建议,明确提出每个河口和沿海的各段海堤防洪御潮设计应该采用哪座潮位站观测资料,为今后调整海堤设计标准复核及海堤设计提供依据。
(3)堤身设计及地基处理
目前,江苏新围海堤多采用内外充泥管袋棱体结合堤芯吹填土的构筑形式填筑,现有规范对筑堤材料、充砂管袋材料以及填筑标准等技术指标未能具体化,新围海堤调整为主海堤如何评定其工程质量安全,存在技术条件制约。
江苏海岸带类型多为粉砂淤泥质,现有规范对管袋材料反滤、强度以及耐久性未做具体要求;砂性土填筑标准目前以相对密度控制堤身土密实度,设计根据吹填土料参数结合规范规定确定设计压实干密度,作为施工控制依据,但江苏新围吹填海堤多为无法碾压,压实度或相对密度多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目前多以变形控制为目标,无具体的填筑指标参数;由于沿海堤基一般软土层较厚,项目建设过程中,一般不作沉降量控制,只控制沉降过程中,堤身结构稳定,控制相邻建筑物沉降差,并保证使用期内堤顶高程满足要求。
3.生态海堤建设研究
江苏海岸带多为淤泥质类型,沿海具有较广阔潮间带,生态海堤的研究应以海堤堤型及结构设计、建筑材料选取、海堤生态带构建、护滩养滩等方面重点研究:
生态海堤堤型及结构设计。在保障海堤防洪防潮防浪安全的前提下,明确向岸侧堤型的选取、结构尺寸的设计。例如护坡坡度、护坡材料厚度、碎石粒径、碎石级配等。在条件适宜时尽可能做到缓坡入海,促进近岸海洋生境的重建。
建筑材料选取。海堤建筑材料体现生态和景观方面的需求,采用绿色环保、适宜当地海域生态系统的无害化建筑材料,以利于植物生长和藻类、贝类附着,促进恢复生物多样性。
海堤生态带构建。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态格栅、生态护面等生态设计措施,构建灌草结合、多种群交错的梯度布局。
护滩养滩。关注堤前滩涂改造与生态重建,以增加护滩植被物种多样性为目标,尽量恢复海岸的生态涵养、鸟类栖息、促淤消浪等功能。必要时可采用潜堤、离岸堤、丁字坝等工程或植物护滩措施。
四、结语
江苏省两轮海堤达标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保障沿海地区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江苏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新一轮长江一体化发展的布局,现状二线或三线的海堤布局已不适应沿海经济发展对防洪的需求,新形式下需研究推进江苏省海堤调整确认以及生态海堤建设发展,为“强富美高”新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