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长浅谈对内镜器械的清理
2021-04-02李颖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肿瘤外科腔镜室辽宁盘锦124010
李颖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肿瘤外科腔镜室 (辽宁 盘锦 124010)
内容提要:目的:浅谈对内镜器械的清理消毒方法。方法:选取440件本院于2017年3月~2019年3月手术使用过后的内镜器械,按照随机选择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器械数均为220件。对照组器械在使用后采用常规内镜器械清理消毒方式,实验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酶洗环节,清理完成后对比两组器械无菌内镜清洗消毒后的情况以及用于患者治疗时患者受到的感染率。结果:经对比后发现,实验组器械无菌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同时使用两组器械治疗后实验组发生感染的概率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清理消毒内镜器械的过程中加用酶洗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其消毒合格率并降低后期治疗因用该器械而发生感染的概率。
近几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治疗的发展和应用,内镜器械及其相关附件使用率逐年上升,其相关的清理和消毒也成了临床上较为关注的话题。由于大多数内镜器械构造精密,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在其轴节、关节、管道处残留细菌等微生物,使得术后对这些器械的清理和消毒相较于传统手术器械更加困难,若不对其仔细有效地进行清理和杀菌,细菌会在器械上滋生,容易增大下一位使用患者的感染的风险,不利于手术的开展[1]。关于内镜器械清理消毒的问题,在护士长组织带领下属开展实验,浅谈内镜器械的清理和消毒,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40件本院于2017年3月~2019年3月手术使用过后的内镜器械,按照随机选择法将该器械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共220件,胃镜96件、肠镜83件、支气管镜41件;对照组共220件,胃镜86件、肠镜85件、支气管镜49件。以上两组器械一般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器械采用常规清理消毒方式进行处理,即手术后清洗护士做好抗感染准备,戴好口罩和手套,用清水反复清洗内镜上的血液、黏膜、污渍等分泌物,冲洗干净后将器械擦拭干净,并将其放入按20g/L配置好的2%戊二醛消毒液(杭州朗索医用消毒剂有限公司)中浸泡30min,取出利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将其置于无菌环境中进行干燥。灭菌处理时采用低温灭菌法对附件进行灭菌。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酶洗环节,即在用清水清洗并擦拭干净后从送水管道与送气管道内将多酶洗剂注入,冲洗活检孔道并进行反复擦洗,将内镜相关附件置于多酶洗剂中浸泡10min,对内镜内部各个管道与内外表面应用清水洗净,使多酶洗剂残余全部清洗干净后拭干内镜附件。并将器械放置在与对照组完全一致的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30min。取出后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并将内镜附件放置于自动清洗消毒机内,根据设定的程度进行清洗与消毒,最后进行终末漂洗,灭菌处理时采用低温灭菌法对附件进行灭菌。
1.3 疗效标准
完成清理消毒后对比两组器械无菌内镜清洗消毒后的情况以及用于患者治疗时患者受到的感染率。无菌内镜采样步骤为:在标准操作下对无菌物品进行采样,在低温灭菌后,应用棉试子在无菌附件中涂抹取样,在无菌环境下将采用的棉试子剪下,并放置于含有中和剂的营养肉汤内进行细菌培养。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无菌内镜清洗消毒后的情况对比
经对比,实验组(n=220)中有216件内镜器械无菌内镜清洗消毒合格,合格率为98.18%;对照组(n=220)中有192件内镜器械无菌内镜清洗消毒合格,合格率为87.27%(χ2=19.411,P=0.001),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造成患者感染情况对比
将两组器械投入后期的治疗中,实验组(n=220)中有6件造成患者感染,感染率为2.73%;对照组(n=220)中有21件造成患者感染,感染率为9.55%(χ2=8.878,P=0.003),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近年来微创手术治疗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内镜器械在手术中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正是因为有这些内镜仪器的介入,才使得这类微创手术可以顺利地开展。绝大部分内镜仪器不是一次性手术器械,所以在一场手术之后对这类器械的消毒变得格外重要,内镜器械的消毒将关乎到下一场手术患者是否会出现院内感染。但由于内镜器械多要与患者直接接触,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体内存在的细菌,污渍和黏膜等或多或少会附着在仪器上,加之内镜器械结构相对复杂,使得这些物质更容易附着,同时内镜仪器复杂的结构也加大了清理和消毒的难度。为保证这些器械在下一次手术时能正常使用并不对患者造成感染等情况,故需在每一次手术后对内镜器械进行充分的清理的消毒[2]。
目前关于手术室内镜器械的清理方式较多,其常规方式主要是按照水洗、擦拭、消毒、冲洗和干燥这一流程来执行,该方式可以有效清理掉绝大部分的污垢和细菌,但由于内镜器械轴节、关节、管道多且复杂,且常规的内镜消毒方法对清洗剂、消毒液的性能配置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求相当高,若在清理消毒的过程中其中一步存在问题,则将极大降低清理的效果,容易出现清洗不彻底的情况,使器械交叉污染的风险增大[3]。
故在常规的清洗消毒措施中加入酶洗环节,通过在清洗擦拭和消毒两个环节之间加入酶洗,应用不同特性的活性酶降解特殊污垢或将大块蛋白污垢分解,从而解除这些特殊污垢对固体污垢的粘附作用,使后期消毒措施更容易展开,使整个过程的清理消毒更加彻底;同时在清理消毒前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对未使用的清洁剂、消毒液也要定期检查,将这类试剂控制在保质期以内,保证清理过程中应有的无菌操作,以此来减少清理过程序中可能存在的失误以及交叉感染发生的概率,在清洗过程中每进行一支内镜的清洗后,均需对酶洗液进行更换[4]。进而减少后期患者使用该器械造成感染的情况。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加用酶洗环节的实验组器械无菌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同时使用两组器械治疗后实验组发生感染的概率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清理消毒内镜器械的过程中加用酶洗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其消毒合格率并降低后期治疗因用该器械而发生感染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