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中的应用

2021-04-02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影像科辽宁抚顺113006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栓塞原发性肝癌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影像科 (辽宁 抚顺 113006)

内容提要: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接受CT、MRI诊断病灶残留及复发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行介入术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诊断效果。对照组(45例)应用CT诊断;观察组(45例)应用MRI诊断。对比两组患者残留及复发病灶数量。结果:观察组残留及复发病灶数量为(66.44±3.75)个,较之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后,在诊断病灶残留与复发中,MRI诊断优势更明显。

原发性肝癌的隐匿性相对明显,发病快且容易转移。此疾病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所以在确诊时已经丧失最佳治疗时机[1]。针对此类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会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并在肿瘤化疗的过程中,使肿瘤动脉供血被切断,预后效果明显,临床应用十分普遍。目前阶段,MRI技术逐渐发展与完善,并在对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疗效评估中得到全面推广,价值远远超过CT诊断。基于此,文章将原发性肝癌介入术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CT、MRI应用于病灶残留及复发诊断中的价值,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行介入术原发性肝癌患者90例,利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93±5.54)岁;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75±5.62)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统计值P>0.05,视为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CT诊断,将CT扫描仪器的电压设置成120kV、120mAs,同时层厚应保证是5mm。在设置矩阵的时候,规格为242×242,将90mL的碘伏醇造影剂注射体内,每秒的注射量控制在2.5~3mL。对患者实施平扫检查,随后扫描动脉期与门脉期[2]。

观察组应用MRI诊断,使用1.5T的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器,患者需呈现仰卧体位,保证身体伸直且放松,对正位与侧面进行拍摄。在扫描参数设置方面,层厚应保证是5mm,层间距是1mm,矩阵的规格是256×256,同时视野应是37.5cm。将扎喷酸胺造影剂注射其中,具体的注射速度同对照组,使用剂量为25mL。经注射以后,于20s、1min和5min扫描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特别要检查冠状面与横断面[3]。完成扫描检查以后,需安排经验丰富医生做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观察组、对照组残留及复发病灶数量这一临床指标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内容而言,主要通过±s、t检验的形式进行表达,在数据比较呈现差异性时,通过P<0.05的形式表示。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残留及复发病灶数量进行分析,观察组残留及复发病灶数量为(66.44±3.75)个,对照组残留及复发病灶数量为(54.21±1.08)个,前者比后者高,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21.0231,P=0.0000)。

3.讨论

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过程中,手术切除根治的效果最明显。但如果患者病情进入中晚期亦或是巨块型的原发性肝癌,则应选择使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进行治疗[4]。此介入手术会在肿瘤供血靶动脉中选择性地进行肝动脉插管,将化疗药物以及适量的顺塞剂注入其中,进而保证肿瘤的供血靶动脉处于闭塞状态,致使肿瘤组织因缺血而坏死亦或是变小[5]。此手术术式主要是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处理,使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升,预后效果明显。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后,一年内的生存率超过80%。但需要注意的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能够对肿瘤以及原发病灶的生长加以控制,但是肝脏肿瘤侧支循环诸多,无法从根本上灭活肿瘤。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还应当对病灶的残留情况以及复发情况做出系统评估,以保证更好地了解治疗效果。

目前阶段,对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术后疗效的评估一般可采用CT、DSA、甲胎蛋白、超声以及MRI等。而超声诊断具有较为明显的人为干扰性,而且医生自身的操作能力以及诊断经验都会对结果的准确程度造成影响。选择甲胎蛋白的诊断方式,阳性率并不高。对DSA诊断方式的应用,虽然能够保证准确的诊断,将术后的病灶残余情况以及血供状况清晰地显示出来,但此种诊断方式具有有创性,需要较高的检查费用,普及难度较大[6]。为此,CT与MRI逐渐发展成最常使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其中,CT诊断一般需将造影剂静脉注射入体内并开展动态性扫描,因而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以及评估的准确度均相对较高,并且清晰地显示动静脉瘘以及肿瘤营养血管。除此之外,CT诊断也能够对患者肝脏内部碘油的分布和沉积等状况展开详细观察,进而对病灶的残留与复发大小、形态以及范围进行科学化评估。而MRI诊断方式在组织对比度以及分辨率方面的优势明显,能够借助多平面和多方位成像的方式,将肿瘤及周边解剖结构的状况显示出来。

根据以上项目研究指标的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应用MRI诊断方式,残留及复发病灶检出量远远超过对照组,临床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也就是说,MRI诊断方式的运用,可对病灶做出全面判断,使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后的病灶残留及复发数量的诊断准确率更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CT扫描通常是参考病灶内部的碘沉积状况对术后疗效做出评估,而碘油是最常使用的手术栓塞剂,难以被X射线穿透。而且CT扫描图像密度较高,无法对碘油沉积区域的内部状况详细地观察,即便发现沉积缺乏均匀性,也无法对病灶内部的残余与复发情况做出准确地判断。增强CT扫描在肿瘤残留与复发鉴别诊断中可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会混淆强化以后肿瘤残余和高密度的碘油,因而此种诊断方式的局限性较为明显。但是,MRI诊断方式则不同,在使用中并不会受到碘油沉积因素影响,其多参数成像的能力较强,所以临床诊断率也更高。

总体来讲,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治疗后,在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面,CT诊断与MRI诊断方式均具有应用价值,但CT诊断很容易受诸多因素影响,而MRI对于术后病灶的残留与复发的评价更全面和客观。

猜你喜欢

栓塞原发性肝癌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