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行记的文学特征与文化价值
——评《唐宋行记研究》
2021-04-02王淑梅
书名:《唐宋行记研究》
作者:田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ISBN:978-7-5203-6502-4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定价:118 元
“行记”即旅行记、行程记的简称,先秦时旅行记录是史官文化的重要内容,自汉至魏晋六朝,随着人们对域外世界认识的不断拓展,行记遂成为一类重要文献。唐宋行记发展繁荣,类型和内容更为丰富,体式也渐趋完善,对后代行记的写作观念和模式影响深远。因此,对唐宋行记进行整体的文学和文化研究,能够拓展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唐宋文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由田峰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唐宋行记研究》一书,重点关注唐宋行记在文学演变中的作用,探析其文体特点和文学价值,并深层次研究了其中涉及的文化问题。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究行记这一文体的起源和唐前的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把握行记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奠定基础;第二章深入分析唐宋行记的文体特点及其史学传统,指出其在体制、语体、体性等方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第三章重点研究宋代文人行记的兴盛、其文学色彩及美学转变;第四章探讨唐宋交聘行记与夷夏之辨,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观念;第五章讨论唐宋僧人行记与旅行心态,通过西行印度求法僧人和日本汉文僧人两个角度,探究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僧人社会交往和文化心态。
首先,从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究唐宋行记的文学特征和意义。从古代文学发展流变的脉络中研究唐宋行记,会发现其显著的文学特征。在文体上,行记的体制、语言、风格具有突出特点。行记体制主要包括行踪、景观和旅行体验三个方面。大多数行记都有比较清晰的行程记录,唐代行记多涉及到西域的行迹,宋代则多写北至辽金的线路,因此行记线路具有交通史料价值。行踪是行记的关键要素,而景观描写则决定着行记的阅读价值,举凡地理风貌、风俗人情、文化遗迹等,都是行记的书写范畴,同时行记中也往往渗透着作者的旅行体验。行记在表现方式上以叙事为主,形成了完备的叙事体系。唐宋行记保持了质朴雅洁的语言特点也具有时代性面貌。行记风格受作家性格修养、行旅路线、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呈现多元化风貌。此外,受宋代社会环境和文人文化修养的影响,文人行记由唐至宋得到长足发展,两宋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文人行记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风貌和审美精神。士大夫在日常山水中发现自然之美,在纪行中表达深切的审美体验。有的文人行记引用大量诗句描写沿途景致,深化读者对所写景观遗迹的理解,同时行记中对诗歌的选择和品评,也体现了作者的诗学观。
其次,在文化关照的多元视域中挖掘唐宋行记的丰富文化内涵。唐宋行记很多描述域外世界,从中可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渗透,并深层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及社会思想文化状貌。本书从多元视野对唐宋行记进行文化研究,揭示其中丰富的文化景观。唐宋交聘行记数量较多,官方色彩浓。唐代交聘对象较为多样,无论是到域外的交聘行记,还是到唐藩属地所作行记,总体呈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对异域文化的包容态度。宋代交聘频繁,绝大多数与辽金有关。宋交聘行记中对饮食、服饰、礼仪、乐舞等文化景观的书写和观感评价,体现了宋人在政治军事上处于弱势,面对辽金时国势衰微的自卑与文化自信交织的一种复杂心态;宋使在交聘行记中多写地理疆界,这些险要之地已不具防卫作用,但在宋人观念中仍以之区分夷夏,体现了在地理意义之外的文化认识;南宋交聘行记中多描述中原城市景观,通过对城市遗迹和文化变迁的记录,反映了宋使对异族入侵、文明衰败的沉痛体验及对自我文化的认证。此外,唐宋僧人行记中所写的社会交往与旅行心态,涉及到宗教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情感,反映出诸多文化问题。而宋代文人行记除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也由纪行转向文化览胜,如陆游《入蜀记》通过自然、文化和生活景观的多层次描写,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文化审美。总之,对唐宋行记进行思想文化研究,有利于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唐宋行记研究》无论在展开广度还是挖掘深度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其对唐宋行记进行文学至文化的研究,不仅梳理了行记的渊源和发展、唐宋行记的文体特点和文学色彩,揭示了其在古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展现了唐宋行记的文化价值。这些成果是建立在扎实考辨、切实求是的基础上的,书中征引大量的文献,并进行深入解读和拓展,因此所作论断细致入微、切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