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耦合联动机制研究

2021-04-02

关键词:众创二者产教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立足于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已成为导引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随着双创教育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又一次将建立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衔接机制纳入到了研究视野。与目前所广泛研究的双创教育不同,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衔接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实现高等教育内外两大环境的耦合联动,在这种耦合联动效应的驱使下最终达到产教协作的目的。在强调高等教育服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激活产教协作的内驱动力成为了关键一环。上述内驱动力的实现逻辑沿着:“双创教育——社会众创——二者耦合联动——产教协作”而展开。其中以双创教育为输出,将高校人才培养所产生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人力资本能量,通过社会众创传递到社会经济领域;同时以双创教育为输入,将社会与市场需求、创业生态及相关资源经由社会众创传导至专业教育领域,从而形成高校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双向联通的耦合联动,形成“神经末梢敏感”、“毛细血管通透”的高校双创教育体系,打通高校双创教育连接社会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一、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双创教育”相关方面研究的文献十分丰富,笔者将这些研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双创教育方面。研究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间的融合模式成为了当前双创教育的主流,且该方向的研究分别存在于本科层次、高职层次和中职层次。有学者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题,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因材施教,培养出能就业、会创业的新型人才。[1]二是双创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面。近年来,在对双创教育模式的研究中逐渐重视该教育的区域植根性要求,其中的核心理念便是双创教育应起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该研究领域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深化改革阶段,高校要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2]三是社会众创方面。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把各类“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归纳为“社会众创”,即具备孵化企业和投融资的双重属性。[3]“社会众创”被定义为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4]

(二)文献述评

目前,对双创教育模式的研究仍是学界和高等教育界的热点。其中,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研究成果,对于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将双创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拓宽了培育区域植根性职业人才的思路。同时,对于创业训练环境、市场感知视野、初创扶持条件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天然短板也有深刻认识。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众创”领域对高校双创融合教育的输入也具有很强烈的呼应。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性文献也暴露出这样的不足,即宏达叙事般的主题论述较为普遍,而对双创教育具体实施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另外研究思路较为封闭,未能主动衔接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可能导致双创教育流于低水平徘徊的境地,且学生也不具有社会创新创业的商业头脑。

本文在梳理现阶段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章主题,其研究目的在于弥补当前对双创教育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高校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相互的内在需求和共生互利,探索建立二者更高依存度的耦合联动机制。

二、高校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耦合联动的内在机制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专业背景、人才输出以及内生动力等优势,而劣势恰恰是社会众创所具备的市场环境、训练经验、投融资等方面的资源。二者具备共生原理中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三大要素,通过对应衔接构成二者耦合联动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耦合联动效应,见表一所示。

表1 二者衔接形成耦合联动的共生关系表

高校双创教育和社会众创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的创新人才输出与创新活动支持的两个主体,分别是创新创业生态中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共生单元,二者衔接形成耦合联动的具体机制。

(一)社会众创为双创教育提供检验

学界和高等教育界较习惯于在封闭的空间维度下去探索双创教育的实践形式和实践模式,由此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往往存在形而上学的特征。究其原因为,在脱离创新创业商业化环境下的双创教育最终只能流于纸上谈兵的境地。[5]随着将社会众创与双创相衔接,便能在社会众创活动中为双创教育成果提供检验。需要得到检验的双创教育成果主要为:学生的双创思路、学生的双创选项、学生的双创方案。正如有学者在双创教育研究中所提出的目标,使学生能就业、会创业。将“会创业”落实到创业实践中时,学生需要获得包括项目设计、项目资金筹措、项目运行管理、抗压等能力,而传统基于学校教育下的双创教育则难以为学生提供上述能力养成条件。

(二)双创教育为社会众创提供平台

在我国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众创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极低的创新创业成功率。随着国内“成功学”的没落,有识之士已开始反思我国近10 年来的社会众创表现。[6]在唯物史观的导引下可知,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人们的思想上层建筑,也同时决定着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具体而言,一味模仿欧美国家的创新创业模式,无疑难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结构,唯有走本土化社会众创道路才能与现阶段的上层建筑相适应。[7]双创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创实践、区域协同发展实践、双创课堂教育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具有显著的中国化特征。因此,双创教育能够在型塑社会众创的中国化特征上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众创提供平台。

(三)二者耦合联动于产教协作之中

我们不能将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之间的耦合联动效应理解为物理现象,若是仅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那么二者的衔接必然是板块式状态,这种状态将处于平衡—非平衡—平衡的无限循环中。二者的耦合联动可以在生物学隐喻下去理解,即它们之间所建立起的衔接机制能够产生新奇共生效应,这种效应将推动双创教育创新模式的涌现,从而驱动形成较稳定的共生模式,持续发挥耦合联动的作用。但是作为具有互为作用的共生单元,要形成稳固的共生关系,就需要结构稳定且能衡量成效的环境。所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二者的耦合联动效应应统一到产教协作之中。在我国区域间产业发展的非平衡态势下,应从“一般”和“具体”的辩证视角下去认知这种产教协作,并着重把握产教协作的具体要求以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格局。

三、高校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耦合联动的问题归因

高校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耦合联动具有很强的内生动力和相互依存性,二者在共生互融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对方的发展,并形成向前向上的动力催生新的成长机会,激发产教协作融合的新循环。但这样的“平衡—非平衡—平衡”循环过程也存在脆弱和逆循环的可能。

(一)双创教育进行检验时的对接问题

在推进高校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的资源衔接,深化二者之间耦合联动机制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借助后者所处的商业环境去检验双创教育的效果,并以此作为反馈来进一步指导双创教育模式的展开。如何与社会众创对接去实施这项检验?检验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匹配确定并实现信息对称?不难理解,至今高校双创教育仍处于内环境中。[8]与社会众创对接需要突破内环境所构成的壁垒,并能与外环境形成友好的交互界面,为二者之间对于双创教育成果(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师生创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共识提供科学、通畅的条件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检验活动处于可控、可行、可信的范围。然而,当前诸多高校并未形成拥有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的对接方式,即使在部分文献中所提到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也未能深入探讨上述对接方式的实现途径。制约对接方式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目前双创教育自身的封闭性使然以及社会众创所蕴含的复杂系统。

(二)处置双创教育成果检验的风险问题

基于二者互为作用推动形成的创新创业成果检验条件,让高校双创教育中大部分的成果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在社会双创中得到训练成长并受到有效检验。双创教育成果一旦在商业化环境下被认定为失败,那么该项双创教育成果的后续活动如何把握?是改进还是废止?如何处置由此所产生的经济风险?由于双创教育的对象为在校学生,那么双创教育成果必然含有学校的各类资源,所以一旦产生经济风险则意味着双创教育资源必将受损,由此所形成的后果便是制约今后双创教育的实施。若是风险处置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所谓的二者衔接机制只能是一种理论探究。

(三)社会众创本土化时的双创传导问题

高校双创教育根本上是教育属性,而社会众创是市场属性,教育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选择,而社会众创与之相反。所以二者耦合联动效应下需要发挥双创教育对社会众创的型塑作用,同时支持或者说尊重社会众创对造血盈利的追求,进而促使社会众创实现水土适应的本土再造。由于社会众创还未在我国成为占据主要的经济结构,所以本土化再造的目的在于使该项活动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9]然而,分散在诸多高校中的双创教育,因其所产生的聚合力有限,势必在型塑社会众创时存在着效能传导问题。[10]在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的唯物史观导引下,社会众创主体必然拥有更强势的话语权,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双创教育在效能传导中所存在的矛盾。

(四)产教协作过程中的区域植根性问题

基于二者耦合联动的共生互利性,应在辩证视角下去理解产教协作的内涵,对于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衔接机制的形成,要从具体的产教协作中去把握。所谓“具体的产教协作”是指,应根据主体所在区域内的产业结构、高等教育水平,针对性的建立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间的衔接机制,这种衔接机制在发达地区的表现区别于欠发达地区,在制造业集群化区域的表现区别于农业集群化区域,如此等等。可见,在缺少必要的区域植根性调研之前,这类问题将长期存在。

四、高校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耦合联动的实现途径

高校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耦合联动的内在机制,促使二者相互关联的共生单元,通过产教协作这一共生模式聚集在一定的时空内,形成教育和经济双赢的共生环境,这是实现二者耦合联动的基础。应对应互利产教协作相互作用,在互融共长中破解出现的问题,并对成果孵化、风险防控、资源对接、目标驱动等能量的循环和优化,提高二者耦合联动的效率和输出成果。

(一)对双创教育成果实施分类管理并引入产教孵化平台

二者衔接机制在实践中首先应打破传统双创教育所存在的封闭状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对双创教育成果实施分类管理,在与社会众创对接时还需引入产教孵化平台。分类管理的目的在于将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双创成果纳入到社会众创的检验之中,从而最大化的规避二者衔接后所面临的风险。引入产教孵化平台的实施抓手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产教协同视角下由区域产业协会与高等教育单位联合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平台项目应与市场为导向。二是在产教协作的基础上采取导师制,在企业中甄选出导师与校内双创团队结成对子,全程指导双创项目的选择、运营。三是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可由政府、产业联合会、高等教育单位共同设立双创启动基金,以帮助有希望的双创项目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二)多渠道培育双创师资资源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保障

随着双创项目分类管理工作的实施,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且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被孵化后,紧接着便会进入到商业化渠道。为了增强学生的双创信心和营造出理性创业的氛围,在产教协作视角下需多渠道培育双创教育资源。就教育主体的构成而言,除了校内双创教师、企业导师外,还应邀请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众创主体加盟以全方位的视角建构起学生理性的双创行为。对那些已进入到商业化渠道的双创成果,需建立起风险预警和处置保障。具体的实施办法为:一是应建立由双创师资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商业化项目的运营提供决策咨询。二是严格把控双创启动基金的使用安排,并在滚动计划下分阶段对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后决定拨付事宜。三是应急处置到位,一旦出现风险首先选择止损,有机会的情况下可选择将项目转售给参与产教协作中的企业。

(三)拓宽双创教育对象培养与区域环境相容的众创主体

当前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习惯于将双创教育对象界定为在校学生。本文认为,在实践二者衔接机制时需拓宽双创教育对象的培养范围,即可以将域内有意愿从事双创活动的人员都纳入到对象范围,这样能极大的增强双创教育在社会众创的型塑作用。具体的实施办法为:一是以高校为主体,积极参与到域内社会劳动保障事业中来,改变传统的技能项目培训模式,对于那些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员(如返乡农民工)同样给予双创教育。二是与对在校学生所开展的双创教育不同,针对上述群体的教育应突出区域植根性要求,并强化他们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运营能力,从而提升本土化社会众创的质量。

(四)以域内产业发展需求驱动双创教育的实践提升

解决二者衔接形成耦合联动的区域植根性问题,需要回到双创教育实践中来,并以域内产业发展需求为驱动。在产教协作视角下应以校本要求为导向,首先应寻找到本校专业结构与域内产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植根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做准备。然后,借鉴现有双创教育成果以专业群教学为主线,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培育学生关注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习惯,最终在激发起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基础上,沿着“双创教育——社会众创——二者耦合联动——产教协作”的衔接逻辑推进。社会众创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目标是服务并融入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洪流,要保证其与高校双创教育的关系稳定向前,共同的价值选择是关键。高校双创教育和实践活动要始终具有服务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情怀,培育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因地制宜”的基本功,提高创新创业活动的“接地性”及其带来的更高成功率,与社会双创相向而行,深化二者具有共同价值观的耦合联动机制。

图1 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衔接联动要素分析图

随着双创教育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又一次将建立双创教育与社会众创衔接机制纳入到了研究视野。二者衔接机制在实践中首先应打破传统双创教育所存在的封闭状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需要对双创教育成果实施分类管理,在与社会众创对接时还需引入产教孵化平台。随着双创项目分类管理工作的实施,那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且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被孵化后,紧接着便会进入到商业化渠道。在实践二者衔接机制时需拓宽双创教育对象的培养范围,可以将域内有意愿从事双创活动的人员都纳入到对象范围。解决二者衔接的区域植根性问题,则需要回到双创教育实践中来,并以域内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活动为驱动。

注释:

[1]孙华、谢秀萍:《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 年第5期。

[2]白雪:《推进“双创”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现代企业》2019 年第9 期。

[3]蒋安琦、尚超:《关于大学建立众创空间的思考:基于创业型大学的视角》,《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 年第4 期。

[4]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中国高教研究》2015 年第7 期。

[5]赵治巨、蔡振禹、杨立芹、王秀玲、胡章记、赵紫薇:《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探讨》,《文教资料》2019 年第26期。

[6]刘明学、杨勃、薛振华:《工科高职全周期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教育科学论坛》2018 年第33期。

[7]何萌:《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现代交际(下半月)》2014 年第11 期。

[8]朱伟华:《线上汽车高等教育培训的蓝海为何这么蓝》,《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3 年第8 期。

[9]张少刚:《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年第4 期。

[10]李琼:《基于青年价值观发展特点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众创二者产教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摇曳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为领导干部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