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2021-04-02
一、引言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提倡通过提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强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在粮食连年增产、环境资源问题愈发突出的背景下,中国也越来越重视经贸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在两个“天花板”、两道“紧箍咒”严重束缚农业长远发展的背景下,程国强指出,中国农业需要的是全球战略,必须掌握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主动权和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1]。黄季焜也提出,我国农业面临着自然资源约束和退化、气候变化等问题,需要根据国家总体利益调整战略,同时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好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2]。在同时考虑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资源问题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2017 年国务院在《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中将东北地区作为建立“两区”的重点。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数据显示,东北三省的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的20%,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东北三省历年农产品对外贸易占全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0%~20%,是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在粮食安全问题背景下,选取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东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环境之间的影响,分析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冲突,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维持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农业贸易自由化和与环境污染
李岳云和任重[3]、高鸣和陈秋红[4]等对农业贸易自由化和环境的关系展开研究,发现区域、贸易类型等研究对象的差别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不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地区(国家)和较落后地区(国家)的环境有着不同的影响,对发达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有利的;对较落后地区环境的影响是极不确定的,一方面贸易可能引进对环境有利的技术,另一方面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黄季焜等[5]、Michael and Jessica[6]等认为农产品对外贸易会引起化学投入品等生产要素的增加。贸易自由化刺激生产,生产规模扩大虽然会减少生产的经济成本,但会导致环境成本增加,进而造成环境污染。闵继胜和胡浩[7]、彭可茂等[8]、潘安[9]、Wenetal[10]等学者认为农产品对外贸易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对环境污染有抑制作用。
(二)农产品出口与生态环境
国内外学者也对农产品出口与环境的影响展开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出口增加会带来环境污染。陈雯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发现农产品出口增加会导致农业污染排放的增加,加重农业面源污染[11]。杨荣海和李亚波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中污染密集型农产品的比重依旧较大,农业贸易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加剧了中国资源环境质量的恶化[12]。章家清和马甜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出口贸易的扩大造成氮肥使用的不断增加,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13]。许永明等利用中国与欧盟15 国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溢出效应,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倾向,欧盟环境规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负向溢出效应[14]。Alassane 评估了农产品出口对农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发现初级农产品出口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呈正相关[15]。
三、中国东北地区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环境现状分析
(一)中国东北地区农产品出口现状
贸易规模方面,1993-2018 年东北地区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农产品对外贸易总体呈现大幅增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1993 年的23.96 亿美元增加到2018 年的146.28 亿美元,年均增速约7%;同时2018 年农产品的出口额为71.53 亿美元,是1993 年的近3 倍,年均增速为4.5%。可以看出在这26 年间,东北农产品贸易整体上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
贸易结构方面,东北地区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水产品、蔬菜、坚果、畜产品、干豆(不含大豆)。以上五种农产品的出口额均约占东北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贸易伙伴方面,《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2015》显示,韩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美国是东北地区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出口至这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超过东北地区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东北地区农产品的进口来源地有美国、欧盟、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可见,中国东北地区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有着紧密的农产品贸易往来。
贸易方式上,中国东北地区农产品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进料加工贸易为辅,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边境小额贸易、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和保税区仓库进出境货物等多种贸易方式并存。日趋多元化的贸易方式,侧面反映出东北地区农产品贸易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环境现状分析
选取农业碳排放量作为刻画农业环境的指标,农业碳排放测算的范围主要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包含渔业和林业。种植业碳排放主要包括稻田和农地利用碳排放;畜牧业碳排放主要包括动物肠道发酵和动物粪便管理碳排放。其中稻田面积,牛、羊、马、驴和猪等畜禽年末存栏量,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应的碳排放系数由2011 年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直接获取或计算后得到。
农业碳排放总量上,1993-2018 年东北地区农业碳排放量总体递增,从1993 年的1235 万吨上升到2018 年的2466 万吨,翻了近一番。期间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碳排放量也都增加了近一倍。从农业碳排放结构上看,1993-2002 年农业碳排放总量中,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碳排放量所占比重相近,但畜禽养殖业碳排放量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略大。2003 年后,种植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逐年递增,在2007 年达到51.81%,超过了畜禽养殖业所占的比重,2018 年升到62.9%。主要原因是2003 年后东北猪、羊等主要畜禽品种养殖数量的增长速度放缓,2007 年养殖数量开始逐渐减少,而与此同时,水稻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以及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的使用量不断增加。
图1 1993-2018 年东北地区农业碳排放量
四、农产品出口对农业环境影响的面板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是遵循Cole and Elliott[16]的贸易环境效应框架,借鉴陶红军和谢超平[17]的研究,将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其中,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环境的直接效应主要是指农产品包装和运输过程对环境形成的污染。农产品为达到进口国的进口标准和要求,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加工和包装,这一过程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出口过程中,跨国运输工具的废气排放也可能加剧环境的恶化。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环境的间接效应是指农产品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促进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进而导致环境污染加剧。本文建立的模型为:
其中Y 表示农业环境污染,S 表示农业的生产规模,KL 代表农业生产投入的结构,T 表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I 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EX 是农产品出口贸易。关注的是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环境的间接效应(公式2),具体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
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环境的规模效应(S*EX),是指农产品出口增加,促进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引起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这使得农业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量增多;另一方面,贸易的频繁发生可能带来技术进步,引起农产品生产过程科技投入的比重增加,因此减少单位产品的污染排放量,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污染。
KL*EX 代表结构效应,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地区)会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要素禀赋的产品;进口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地区)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对农产品生产而言,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是农业机械密集使用的过程,属于污染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多的是依靠于传统农业的人力投入,属于较为清洁的产品。所以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可能导致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地区的污染加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地区的污染减轻。
T*EX和I*EX 表示技术效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生产技术的变革、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农用机械投入增加,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农业生产领域技术研发和生产效率提升的可能性;这两个方面都可能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二)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模型中变量的名称以及符号如表1,共选取了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份1993~2015 年的数据,总计样本数为69 个。同时为了剔除数据异方差性等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将以上变量取对数,使数据更加平稳。
表1 变量名称及其解释说明
(三)面板回归
表2 中的模型1 是对传统贸易环境效应的分析,并考虑了收入的平方项,发现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倒“U”型。模型2 通过使用变截距模型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一是负的规模效应。InEXit*InSit的系数为正,说明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加快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生产投入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农业碳排放总量提高。
二是正的结构效应。InEXit*InKLit系数为-0.1996,说明在考虑农业生产资本劳动比的基础上,农产品出口依存度的提高会导致农业碳排放的减少。对农产品生产而言,与密集使用劳动力的农产品相比,资本密集型投入的农产品属于污染密集型产品,会加剧环境污染。但是资本的投入增加并不是仅仅增加机械的投入量,如果是由于机械设备升级等原因,资本投入的增加可能会减少农业碳排放量。
三是正的技术效应。模型中选取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作为代表技术效应的变量,农产品出口依存度与这两个变量的交互项的系数分别为-0.7801 和-0.0674。可以发现,在考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出口依存度,一方面带来收入的增长,推动了国内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国内外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加快了农业科技的进步,最终导致农业碳排放下降,进而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四是东北地区农产品出口对农业环境总体呈现负效应。InEXit的系数为0.5462,即农产品出口依存度每提高1%,农业碳排放量将平均会增加0.5462%。
(四)结论
通过面板分析发现,中国东北地区农产品出口的环境效应呈现负的规模效应、正的结构效应和正的技术效应,但对农业环境总体呈现负效应。东北地区农产品出口迅速增长,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东北农产品出口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为达到发达国家日益提高的产品标准,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性得到一定提升,收入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也会降低农产品生产的单位碳排放量。但目前农业生产扩大带来的环境负效应仍旧超过了技术进步和收入提高带来的正向效应,呈现负的总效应,说明中国东北地区农产品出口扩大导致农业碳排放量增加。
表2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五、政策建议
(一)制定绿色农业标准,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立足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重视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培育、发展绿色农产品等手段,以绿色产品引导农业发展。如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可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肥施用量。有机肥不仅能提供农作物多种无机养分和有机养分,也能对土壤改良起到一定作用,且有机肥的获取方式也较为容易,可通过农家就地取材、自行积制。同时,也可制定并实行产品认证,推动绿色农产品平稳发展。一方面,逐步扩大绿色农产品生产总量和规模,不断增强农业生产实力;另一方面,增强农民标准化生产的能力,提高绿色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推进绿色农业健康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内部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环境污染者所承担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在没有其他约束条件时,环境污染将会超出最优污染量,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有限和环境规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常常通过提高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施用强度和粗放式扩大畜禽养殖规模等方式,增加其农业收入,这样往往会造成农业生产的碳排放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而农业生产者却无需对其造成的碳排放支付污染处理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价格中并没有体现环境成本,所以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由此而来。因此,将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对外贸易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正效应。
目前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是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受制于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规模等因素,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较为平稳,贸易潜力有待挖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东北地区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将迎来新的契机。如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东北通道连接东北黑吉辽三省,东达海参崴,西到俄罗斯赤塔,可连接亚欧大陆桥到达欧洲各国。借此契机,东北地区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拓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加强与法国等农业生产强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引发国内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正效应。
注释:
[1]程国强:《中国需要新粮食安全观》,《黑龙江粮食》2016 年第7 期。
[2]黄季焜:《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 年第23 期。
[3]李岳云、任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环境问题》,《世界农业》1995 年第7 期。
[4]高鸣、陈秋红:《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的证据》,《农业技术经济》2014 年第11期。
[5]黄季焜、徐志刚等:《新一轮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贫困和环境》,《中国科学基金》2005 年第3 期。
[6]Michael L.P.&Jessica A.G.Trade:A Driver of Present and Future Ecosystems.ECOSYSTEMS,2017,20(01).
[7]闵继胜、胡浩:《农产品对外贸易对我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软科学》2013 年第8 期。
[8]彭可茂、杨孟川、席利卿:《中国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协整关系及启示》,《华东经济管理》2013 第1 期。
[9]潘安:《中国农业贸易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4 期。
[10]Yingrong Wen,Gerrit Schoups,Nick van de Giesen.Global impacts of the meat trade on in-stream organic river pollution:the importance of spatially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8,13(01).
[11]陈雯:《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5 期。
[12]杨荣海、李亚波:《农业自由贸易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 年第3 期。
[13]章家清、马甜:《我国农产品出口对氮肥使用的影响》,《商业研究》2015 第9 期。
[14]许永明、李怀政、唐凌男:《欧盟环境规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溢出效应》,《对外经贸》2016 年第5 期。
[15]Alassane Drabo.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s:Primary commodity exports or local consumption production.Ecological Economics,2017(137).
[16]Cole M.A.&Elliott R.Determining the trade-environment composition effect:the role of capital,labor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6(03).
[17]陶红军、谢超平:《我国猪肉贸易环境污染效应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