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省际比较分析
2021-04-02施美光
施美光 刘 梅 陈 与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过去的发展一味地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仅衡量经济发展状况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要求和人民的需求,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医疗卫生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等现状。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由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人均GDP三个分指标构成的人类发展指数,可以用来衡量和比较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综合发展水平。故本文从国内省际层面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人均GDP这三个分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政策和建议,这对于我国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中国梦”是十分必要的[1]。
一、计算方法
MYSI=(MYS-0)/(13.2-0)EYSI=(EYS-0)/(20.6-0)。LE指在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在预期中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MYSI指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数,EYSI指预期受教育年限指数。收入指数II=(ln(GNIpc)-ln(163))/(ln(108211)-ln(163))。GNI 指一个国家有该国国籍的公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HDI值为LEI、EI、II三个基本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注:核算教育指数时,由于国内没有明确的预期受教育年限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比较各个省份之间此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指数是按购买力平价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
二、数据来源
我国各省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近年我国HDI现状分析
(一)三个基本指数的微观分析
1.各省预期寿命指数(LEI)比较分析
预期寿命既是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居住环境、个体行为、医疗保障等。近35年,在我国经济飞速增长时期,全国预期寿命也同步实现了稳态增长,足以看出我国近年来愈发地关注医疗水平和医疗设施的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
但是在分析省份的细化数据时,发现我国在健康水平不断地发展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极少数省份在预期寿命方面出现倒退现象。例如2010年至2015年,黑龙江省预期寿命由76.0岁降至75.5岁,四川省由74.8岁降至74.1岁等。比较发现这些省份大部分均为周边省份,相比之下中部省份的健康水平增长更加稳定。其次通过所列年份各省的预期寿命指数计算标准偏差及平均值,可以得出这五个年份各省份的差异系数。分析数据发现2010年以前各省在健康水平上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最小值为2010年的3.67%。但是最近几年各省份之间发展步调逐渐拉大,差异系数升至4.62%,即各省份在医疗水平等方面拉大了差距,全国范围内出现医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也是值得关注及反思的问题。
2.各省教育指数(EI)比较分析
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衡量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劳动力人口的素质水平。2010-2017年我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其原因在于自2006年施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受教育的普及与进一步的完善;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经费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也是我国教育水平稳步上升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我国的省际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多处于8-10年,而这些省份大多属于中等经济水平发展地区。以北京、上海为首的高收入指数地区,教育平均水平位于同样位居高位,而收入指数相比较低的贵州、云南等地,平均受教育年限甚至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从全国平均受教育年数的差异系数来看,2010年至2017年我国各省份之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并没有出现持续的差距减短或增大的情况,将差异系数平均维持在12.75%。虽然我国收入水平逐年上升且收入指数的差异系数是在逐年下降,表示着经济水平逐渐向好发展,但各省份之间的受教育年限并没有明显缩小发展差距,说明制约落后省份受教育年限提升的根本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
3.各省收入指数(II)比较分析
近年来,我国收入指数逐年上升,但增长率并非逐年上升,反而呈减小趋势。从省际层面分析,近8年内我国各省收入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上升最快的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北、重庆、西藏等内陆地区,其他地区的收入指数变动,也说明我国各省人民生活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将收入指数排名前10的省市划分为高经济水平发展地区,后10名的省市划分为低经济水平发展地区,其余省市划分为中经济水平发展地区划分,发现2010-2018年,北京、天津、上海一直稳居前三,处于高经济发展水平,而内陆地区只有内蒙古一直位于前列。少部分沿海地区和大部分中部地区的省市虽然历年来的排名顺序波动较大,但仍然属于中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而一些西部地区,由于新兴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位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进步不快。
根据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发现,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高西低的格局。根据差异系数2010年的10.8%下降到2018年的7.7%,说明省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不断缩小。
(二)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宏观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有了显著的提升,各个指标也都有不同程度增长,预期寿命指数增长4.18%,教育指数增长7.8%,收入指数增长11.8%,但世界排名仍然不够理想,位于第85位。在HDI的构成指标中,我国成绩较为突出的是预期寿命指数和收入指数,2018年均已达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相比而言,教育指数0.649明显落后,未达到高人类发展水平。[3]
从各个指标对HDI的贡献率来看(图1),收入指数始终是提升我国HDI增长的主要动力,预期寿命指数对HDI的贡献率亦在逐年增长,显示着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卫生建设医疗水平得到保障和完善。但在2016年至2018年,教育指数贡献率出现下降,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跟上经济的发展,这背后存在的问题引人深思。
图1 2010-2018年各指标对HDI的贡献率
四、政策建议及结论
以HDI构成指标出发,从三个维度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在预期寿命方面得益于国家在一些偏远山区也投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使得“看病难、没钱看病”的情况大大减少。但应继续加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医疗设施建设,减少地区间差异。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一块短板,构成教育指数的平均教育年数指数是拉低其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继续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保证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比例始终不低于4%。[4]其次,要改善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适应时代推出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信息化可共享的教育平台。在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应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人才引进政策的福利待遇;建立完善的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一对一”帮助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帮扶体系,同时加快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