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夺冠》:用影像还原三十年记忆

2021-04-02沈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十几岁 2021年2期
关键词:郎平中国女排女排

文/沈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夺冠》剧情简介

2008 年8 月15 日,北京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队对阵美国队。戴着金丝框眼镜的郎平(巩俐 饰)坐在美国队的教练席上,大气沉稳,目光如电;中国队教练陈忠和(黄渤 饰)站在场边,全神贯注,面带笑容。中国队教练望向郎平,目光充满深意,眼前的人影遮蔽了他的视线,中国女排三十余年的沉浮图景被缓缓打开……

电影《夺冠》由三段比赛拼贴而成:1981 年中日之战、2008 年中美之战、2016 年中巴之战。三场大战,三十余年时间,浓缩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

导演陈可辛用影像还原了女排记忆,沉沉浮浮,涅槃与重生,如一首恢弘的影像诗。这也是中国人三十余年的集体记忆。

从平凡到不凡

电影《夺冠》在陈忠和的视角下缓缓拉开帷幕:富有年代感的体育馆、繁忙的训练室、挥汗如雨的女排队员、被排球砸得印记重重的墙壁。

和郎平的传奇经历不同,陈忠和的视角真实、自然,而又平凡。他被组织临时调到体育馆,担任看似不起眼、毫无用处的陪练,重复做着似乎毫无技术性可言的机械劳动;在教练和队员之间开玩笑,因为英语不好被人调侃,或者自嘲……

借助生活中相对普通的个体,用他们的视角观察故事的发展和走向,使得银幕外的我们,仿佛化身为影片中的角色。在《夺冠》中,我们变成了陈忠和,亲眼目睹了中国女排每日进行的魔鬼训练,换上了印有“中国”字样的队服,听到了夺冠领奖时充盈全场的国歌。眼观耳听女排故事,感受到了动人的女排精神。

然而,陈忠和的角色并不“普通”。他是排球领域的专业人士,是中国女排的灵魂人物之一。他和女排队员们一起熬过了数千个日夜,日复一日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仔细钻研比赛数据、研判比赛局势、排兵布阵,和女排队员们一样,向着“夺冠”的目标奋斗着。

从平凡讲到不平凡,《夺冠》做到了。

见证时代变迁

《夺冠》讲的,不仅是中国女排的历史,更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不断现代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之初,女排训练场上印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标语,那时,中国女排期待世界看到自己。1981 年,中国女排击败日本队,由此开启了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的历史。夺冠当晚,人们涌上街头,高举国旗,欢呼雀跃。人们为女排的胜利喝彩,也为祖国的进步呐喊。

随着社会发展,女排的训练模式和价值观也在变化。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与冠军失之交臂之后,中国女排进行了一系列尝试,采用契合现代化潮流的大国家队体制,主动拥抱世界和科技,组建国际化的教练班底和技术性后勤。这种改革映射的,正是中国拥抱世界和未来的自信姿态。

华丽转身的,还有可爱的女排姑娘们。影片中,女排队员朱婷在郎平的引导下,对“为什么打排球”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为了父母”,“为了成就你(郎平)”,“为了我自己”。这种情感更迭,印证了郎平的期待——“排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做你自己就好了”。女排姑娘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时代解放与观念进步的生动体现。

唤起情感的共鸣

《夺冠》是一部题材宏大、意义深远、站位颇高的主旋律电影。如何将一代代中国人集体的记忆用影像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让观众为之动情,是需要巧妙设计与构思的。电影用故事和情节说话,用影像和声音煽情。观众内心深处的情绪,在观影的过程中,被不知不觉地唤醒了。

“女排精神是时代的最强音,喊出了中华崛起的声音。”影片的一开始,出现在银幕正中的这行大字,为电影奠定了情感基调——集体荣誉感与自豪感。故事的推动过程中,又加入更为丰富的情感。比如,老教练面对女排队员们因为配合不当而屡屡失分时说:“中国女排是什么?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一句话便道出了“团结”二字的重要性。又如,女排队员朱婷向郎平诉说自己与父母的故事,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悌美德。还有那些心心相印、平淡如水的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之情……

《夺冠》剧照

《夺冠》以真实事件为题材,将历史录像与电影情节穿插融合,却不显得生硬,究其原因,正是电影丰富的情感带来了一波波共情:为国家荣誉而奋斗、因国家崛起而自豪,青春热血渗透到影片的每一帧、每一个镜头。

猜你喜欢

郎平中国女排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郎平:不信东风唤不回
郎平 希望中国体育注入更多科技动力
女排世界杯夺冠电视观后作(外四首)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郎平:要带还带中国女排
事件
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