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排球发展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展望*
2021-04-02桑留成
韩 波 桑留成
江苏排球发展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展望*
韩 波 桑留成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运用访谈法对江苏省排球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认为:江苏排球发展大致经历了艰难起步、跌宕起伏、渐露头角以及再创辉煌四个阶段,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管理机制、选材及保障体系的深化改革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的,是逐渐适应江苏省发展环境逐步形成的,是受到竞赛要求、政策方针、项目普及度以及时代育人理念的变化而改变。展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培养模式;弘扬女排精神,发展排球文化;丰富选材指标,引进训练方法;打通输送壁垒,开拓输送渠道;优化保障策略,完善保障体系。
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历史沿革;
新时代是以改革发展为核心的重要阶段[1-3],江苏排球在深化改革道路上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潜藏着发展的契机与空间。江苏排球历经六十载的跌宕起伏,男女排十二次杀进全运会决赛阶段,三次夺取全运会冠军,铸造了不朽的战绩。然而,21世纪以来,全运会排球赛场上呈现诸强纷争的竞争格局,天津女排更是蝉联了三届全运会冠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为保障江苏排球在国内的优势地位,有必要研究江苏排球发展的历史沿革,通过对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江苏排球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新时代江苏排球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理论和实践指导。
1 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
1.1 访谈对象
选择的访谈对象包括江苏排球队建队以来不同阶段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这些访谈对象是江苏排球发展过程的历史见证者,同时也是江苏排球发展的先行者。
1.2 访谈内容及方法
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江苏排球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反思启示,深入了解江苏省排球的缘起和历程,以期梳理出江苏省排球发展60载的历史沿革。此外,为保护访谈对象的隐私,对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编码(表1)。
表1 访谈人物信息
2 江苏排球发展的历史沿革
江苏排球经历了60年的风雨,其发展状况与不同时期的政策环境、经济水平以及培养目标息息相关,历经60年的跌宕起伏,在江苏省排球先驱者们的共同奋进下,适应后备人才发展、时代育人理念、江苏体育省情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成型。通过对江苏省不同时代运动员以及教练员的访谈,依据江苏排球在全运会上的竞赛成绩和历史节点,将排球发展阶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 艰难起步阶段(1958-1977)
新中国成立之际,江苏省排球的基础较差,起步较晚,人才要素缺乏、训练环境恶劣、保障机制缺失使得江苏排球在该阶段的发展举步维艰[4]。
江苏排球队的建立始于1958年7月,队伍建立的目的在于参加次年的第一届全运会。“在运动员的选拔上,当时江苏省参加选拔的高中生一共有二十三名,符合选材条件的只有五名男队员和两名女队员,这几人大部分还不会打排球”(E-Z,2020.11)。1958年8月1日共七名队员到南京体育学院报到,这也正是代表着江苏省第一届排球队伍建立。“1958年年底,江苏省体育委员会借调了一批部队转业到南京市的专业排球运动员和高校的老师,并从高校邀请了优秀的排球教师作为女排的主教练,这大大增强了当时江苏省排球队伍的竞技实力”(E-Z,2020.11)。队伍初建,由于政策缺失、管理不畅、经费不足等原因,运动员的训练环境十分恶劣,竞技水平较低。“训练上,当时没有塑胶跑道,没有现阶段的各种医务监督以及训练监控设备,天气较好时,运动员的训练就在室外的煤渣场地进行,每逢阴雨,运动员就在室内篮球馆的周边打游击,进行基本技术的练习”(E-Z,2020.11)。这也直接导致江苏男排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取得第八,女排取得第十二名的成绩。“第一届全运会后,大部分队员回到原单位工作,只有小部分人留在了江苏排球队伍,继续从事排球训练”(E-Z,2020.11)。队员的大量流动成为运动队伍竞技水平保持和提升的重大阻力,该阶段,江苏排球也受到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重打击,排球发展停滞不前。“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下的江苏排球更加举步维艰,物质和思想上的双重打击,对于一个新生队伍而言十分致命”(B-Q,2020.11)。这也使得江苏排球在第二、第三两届全运会上表现平平。
“江苏排球第一代的发展受到政策、人才、项目普及等因素的约束,在技战术水平、身体素质以及身体形态方面与现阶段运动员相比较差,排球后备人才的选材、管理、训练和制胜技巧等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处于探索的阶段。”(C-Y,2020.11)。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各省市大力发展生产力,旨在快速提升经济实力,这也使得江苏排球在政策上得不到较大的扶持,组建排球队伍的目的主要在于参与全运会,在竞赛成绩上江苏省体育委员会没做明确的要求,运动员的竞赛压力较小。“运动员的管理上,建队初期的运动员人数少,管理较为便捷,但缺乏例如运动员管理条例等明文规定”(B-Q,2020.11)。在恶劣的环境中举步维艰,在实践中逐步摸索,这就是江苏排球的第一代。
2.2 跌宕起伏阶段(1978-1999)
江苏排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相关部门对排球项目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各省市开始整合相关资源集中发展竞技体育项目[5]。
1978年,漳州会议上对我国排球工作进行了总结,为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完善进行了重要部署,也指出了各省市排球项目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后,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排球项目的关注程度,政策上的扶持使得国内排球发展迅速,大环境下也使得江苏排球项目得到发展”(B-Q,2020.11)。技战术上,江苏女排更加注重对扣球技术的雕刻,经常采用两名二传手从2号位发起进攻,这也成为江苏女排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进攻特点[6]。“改革开放和漳州会议快速推动了江苏排球竞技实力的提高,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也在改革开放初体现了重要作用,江苏排球在第四届全运会上男排摘得冠军、女排取得亚军”(D-Z,2020.11)。80年代,江苏排球缺失了改革开放初期对待排球事业的热情,消极的人才管理也使得五六两届全运会上,江苏排球竞技成绩逐渐走向下坡路。“第六届全运会江苏排球兵败五羊城的原因,与教练员的临时替换息息相关,主副教练员在全运会前被替换使得队员与教练之间无法形成合力,队伍涣散,最终铩羽而归”(E-Z,2020.11)。“两届全运会的失利也为江苏排球改革敲响了警钟,从选材上,通过多次国外排球考察工作以及全运会中对同项运动员的实际观察,各省市逐渐认识到排球项目对于身体形态的独特需求,身材高大,四肢修长,弹跳出众成为选材的重要指标”(C-Y,2020.11)。“在训练上,大训练量原则成为关键,注重从实战出发,提升自身技术和体能水平的同时,观察竞技强队的打法与运动员特征,教练员通过总结全运会女排四连冠队伍四川队的技战术风格和运动员的动、静态天赋,从选材、管理、训练多方面对江苏排球进行了整改”(B-Q,2020.11)。20世纪80年代,举国体制逐渐暴露人才成材率差、资源浪费严重、运动员文化课程学习时间较少等问题,为整合分配相关资源,增加运动员文化课程学习时间,体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国内[7]。虽然该阶段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排球项目重视程度提升,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增加,但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始终得不到平衡,人事频频变动,人才培养理念受到冲击,运动员发展环境不稳定,导致运动员在该阶段发展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1978-1999年间,江苏排球获得过至高荣誉,但也曾跌落低谷,陷入桎梏。竞技成绩的下滑并未让江苏排球一蹶不振,反而理性寻找自身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不忘初心,严格落实“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发展过程中饱受风霜,但依旧砥砺前行。
2.3 渐露头角阶段(2000-2012)
21世纪以来,江苏排球队伍在训练中着重解决运动员技术不全面和竞赛时的心理问题,男排发球从跳飘球逐渐转向大力跳发,更加注重发球的进攻性[8],这为江苏男排九运会夺冠打造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001年全国排球工作会议上强调解决运动员技术全面问题,“江苏排球队伍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竞赛中就发现运动员技术全面与否是影响竞技实力的重要因素,注重队员的攻防均衡”(E-Z,2020.11)。进入新世纪,江苏排球队伍紧抓技战术训练的同时,重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重大比赛中,运动员临场的心理状态十分关键,心理状态和队伍凝聚力也是队伍制胜的重要影响因素[9]。“运动员训练从防守做起,通过形式多变、贴合实战的接发球防守训练,培养运动员基本防守能力,进攻上,大力跳发结合跳飘球的发球形式,让运动员在比赛开始阶段就掌握主动权”(C-Y,2020.11)。技术全面造就了江苏排球队伍在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上的强势发挥,男排在奋勇拼搏下拿下了阔别22年的全运会冠军。随后,“江苏南京成为十运会的举办地,十运会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规模最大的一次高水平比赛,这无疑增加了江苏省运动员和教练员团队的心理压力”(C-Y,2020.11)。江苏男排作为东道主,在决赛中与如日中天的上海男排相遇,最终江苏男排2-3惜败上海男排,获得亚军,江苏女排在决赛阶段不敌辽宁女排,获得第四名。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举行,江苏男女排纷纷进入决赛阶段。天津女排和辽宁女排是江苏女排的强力对手,但在半决赛阶段江苏女排失利,季军的争夺战中惜败八一队。“江苏排球在新世纪表现出较强的竞技实力,这得益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给予的政策支持为江苏排球队伍的顺利运转提供了物质保障”(B-Q,2020.11)。
新世纪以来,江苏排球的整体竞技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虽然获得冠军次数较少,但多次进入决赛阶段,具备争夺冠军实力。
2.4 稳固发展阶段(2013至今)
2013以来,随着江苏省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倾向竞技体育投入的资源比例提高,为江苏排球的竞技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学者们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训练方法、管理体制等研究热点上展开学术争鸣[10-12],为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各要素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经历几十年的时间探索和经验累积下江苏排球已经初步踏上了适宜江苏省省情的人才培养道路。
2013年以来,江苏排球队伍在训练、管理、选材以及保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动员训练上,技战术的训练由两位教练负责指导,还有陪打的教练员,在体能训练上聘请了专业的体能教练对运动员进行指导,在体能训练的方法上会利用仪器监控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在运动员的训练上也会给予相应的帮助”(A-S,2020.11)。运动员保障体系在这一阶段也更加完善,“梯队内的运动员待遇较20世纪是十分优越的,每月发放相应的薪资,以鼓励运动员积极参与训练,训练时的专业监控设备和医务人员时刻监控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效果,此外,运动员退役时也会获取一部分退役经费,并对运动员进行就业培训,保障运动员的退役后生活”(C-Y,2020.11)。竞赛组织形式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变化,“2013年以前,全运会没有设置排球青年组比赛,运动员只需要练习一些基本技术,主要目的就是向上输送,2013年以后,省青年队不仅存在输送的任务还有全运会比赛的任务,对运动员的要求会更高,训练次数也会随之增加”(C-Y,2020.11)。青年运动员训练时间也发生变化,为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2013年以前省青年队的排球运动员每周的周一至周六上午都需要学习文化课,现阶段仅仅在周一、周三、周五的上午进行文化课的学习,部分副科自己学习,课上主要学习主课部分”(A-S,2020.11)。得益于良性的管理和培养,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江苏青年女排力克老对手天津女排获得季军,江苏女排依旧不敌卫冕冠军天津女排,获得第四名,这也是江苏女排连续第三届获得第四名的全运会成绩,男排自第九届全运会取得第一名后,往后几届全运会都保持在前五名的竞技成绩。里约奥运会后,江苏女排的竞技实力也大幅增强,惠若琪、张常宁等国手带领下,江苏女排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击败老对手天津女排夺得冠军,男排挺进决赛阶段,获得第四名。2013年以来,青年队伍增加了全运会任务,江苏排球队伍的工作重心倾向青年队伍,更加注重对后备人才的选材质量、管理形式、训练手段等方面的探索。“从后备人才入手,对江苏排球整体竞技实力的提升具备重要意义,抓住青年队伍的培养,既能够解决全运会下青年组比赛任务,又能够为江苏成年队伍竞技实力的保持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这对于江苏排球竞技实力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A-S,2020.11)。
历经六十年载的风风雨雨,江苏排球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前行,始终保持不忘初心、严格训练的原则,在一代代排球先行者的努力下,运动员选材、管理、训练、竞赛和保障等方面逐步完善,江苏排球队伍发展进入正轨,成为国内一支排球竞技强队。
3 江苏排球发展的未来展望
3.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
江苏排球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层面的集中管理和统一指导,发展质量的优劣离不开健全的管理机制。新时代江苏排球的发展要求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管理作用,在强制性与选择性之间合理优化相关资源分配以及人员的流动。一是政府在平衡项目之间资源均衡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梯队内外的资源比例,保障梯队排球队伍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对基层运动员以及相关学校的资源配置,为江苏排球的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二是政府要加强对梯队内运动员的管理,为梯队内运动员和教练员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严格对待运动员和教练员流动出省的问题。三是对相关政策和条例的制定要着重考量文件的针对性、全面性和可执行性,将宏观规划与基层民生相结合,兼顾江苏排球发展相关主体的全方位利益。
3.2 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培养模式
江苏排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适应江苏省情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江苏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仍需立足于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加快深化体教融合模式的改革和实际应用,解决现阶段体教融合深度不够、质量不佳的现实问题。对于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一是坚定不移走举国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上,汲取体教融合模式、温州模式、丁俊晖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优点,通过引进体教融合模式突破运动员的学训矛盾、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温州模式和丁俊晖模式的优势借鉴,缓解举国体制下资源分配不均和资源利用率差的弊端。二是搭建适合江苏省情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举国体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地考量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的运作模式,挖掘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多种人才模式的综合运用,构建出以举国体制为主、体教融合模式为辅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3.3 弘扬女排精神,发展排球文化
文化的传播是一个项目快速发展的重要调剂,排球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国内扩散,女排精神也是由老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战绩构建的一种良好精神品质。排球文化的传播,一是要发挥现代女排的引领作用。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科技革命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自媒体时代迎来发展的红利期,些许优秀的排球运动员成为公众人物。明星效应同样可以推动一个项目的发展,通过相关培训包装些许优秀球星,以商业化方式推动排球文化普及,积极开展明星下基层的活动,拉近基层学生与排球巨星之间的距离,让排球文化真真切切在基层传播。二是文化的传播需要传承老女排的时代精神。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女排精神在经历四十载的传播演化后,已经具备较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人心中烙下了痕迹,在基层和梯队内开展排球精神讲座、听老一辈球员说故事等活动,将老女排的时代精神融入排球后备人才的素质教育之中。
3.4 丰富选材指标,引进训练手段
成功的选材有助于运动员的成材率,选材也是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首要环节。解决选材问题,一是需要确定统一的选材指标,从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综合确定运动员的选材依据,筛选出选材指标,赋予相关指标一定的分值,在选材过程中依据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和表现给出的分并综合评价。二是选材方式上将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与教练员选材的主观经验相结合,构架出科学化的人才选材方式。三是在不同选材层面和选材年段建立不同的人才选拔标准,构建严谨、适宜、动态的人才选拔机制。
3.5 打通输送壁垒,开拓输送渠道
江苏排球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员这一核心角色,现阶段运动员选材社会支持不足的问题,运动员的输送和保障问题的解决成为关键点。针对运动员输送问题,一是要建立教育和体育两大系统的双轨输送体系,保障运动员有学可上、有球可打,两大系统内的输送体系建立要做到同步、深化、明确、融合。二是运动员的输送也需要借助中国式关系的助力作用,教练员及相关领导应该重视运动员的输送问题,建立自身的输送网络体系,为运动员开拓广阔的平台。
3.6 优化保障策略,完善保障体系
运动员保障体系包含了教育、经费、医疗、退役等多方面因素,这些保障要素是否健全会直接导致家长的社会支持程度以及运动员自身参加排球项目的积极性,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是促进排球后备人才开发的关键。一是在运动员退役保障上。建立运动员退役管理制度,使得退役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针对不同就业取向的运动员安排专门的业务培训,提高运动员走向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在给予基础退役费用的同时,依据竞赛成绩的高低额外增加经费奖励。二是运动员医疗保障上,完善医疗保障需要从硬件设施出发,合理运用相关经费购置使用率较高的训练设备,如等速肌力仪器、心率监控设备,此外,在训练场地应当配备相关义务监督人员,及时处理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出现的急性损伤。另一方面,提高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教练员的损伤防护意识,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训练的重要性。三是对于运动员的教育保障,要保证运动员正常的文化课程学习时间,将运动员文化课程的学习作为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4 结语
回顾江苏排球发展的六十年,这是铸造辉煌的六十年,同样也是江苏排球先驱们艰苦奋斗的六十年。六十年来,有历经社会环境影响下的适者生存,也有伴随社会转型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在整个演进过程中总伴随现实状况的压迫与需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江苏排球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适宜江苏省情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排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人才管理体制,立足于举国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汲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发现举国体制这一主线不足同时,又要看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契机与空间。深化江苏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处理好相关资源的配置与人才管理问题,着重解决运动员发展全面性不足的现实问题,以期促进江苏排球的长足发展。
[1]王岩.全面准确理解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N].台州日报,2019-04-28(5).
[2]竟辉.新时代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价值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4):89-94.
[3]刘志民.新时代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A].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治国理政70年经验和规律:第二届中国共产党领导力论坛论文集[C].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9:7.
[4]张然.排球训练纵谈[M].河海大学出版社,2019:427.
[5]陆丹,朱传耿,车冰清.我国体育强省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1):29-35.
[6]张然.排球进攻战术的组织与运用策略[J].体育科学,1987(3):34-40.
[7]刘波,郭振,王松,等.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体育学刊,2020,27(6):12-19.
[8]白素君.第九届全运会江苏男排攻防情况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05(2):55-59.
[9]韩重阳,夏天,张波,等.体育强国崛起实录(一):魏纪中先生口述乒乓外交与女排五连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0):17-21.
[10]赵吉峰,邵桂华.中国竞技体育国家队社会化组建模式的改革探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2):132-136.
[11]谢松林,龚波,陶然成.刻意训练理论在英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启示[J].体育学刊,2020,27(6):132-138.
[12]张琴,易剑东.问题·镜鉴·转向:体育治理手段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4):16-21.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Volleyball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HAN Bo, etal.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Jiangsu, China)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TYD006)。
韩波(1978—),副教授,研究方向:竞技体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