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两难”情境创设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2021-04-01叶婷婷

学生导报·初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情景创设道德与法治中学

叶婷婷

摘要:本文尝试在中学生道德养成关键期,通过创设有效的“道德两难”情境,助力学生提升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树立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核心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道德两难”、情景创设、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或问题。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道德两难”情境,让学生在“两难问题”的思考、交流、探讨过程中,突破原有道德认知,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核心理念,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学生现实学情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抓手,创设“道德两难”情境,诱发学生的原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与升华。

(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

依据《上海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基本要求》,根据中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创设生动而鲜活的“道德两难”情境,“道德两难问题”的提出则以学习知识点中的相关要求即知道与辨识(A)、理解与阐述(B)、应用与分析(C)中的(B)层次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回答,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道德两难问题”,在冲突、交流、碰撞中,在对“两难问题”的层层追问、抽丝剥茧过程中,直至“两难问题”核心本质。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为学生明理解惑,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提高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即学科要求中的(C)目标。

以七年级第五课《家事烦恼 心理调节》中的第一框《正确看待家境差别》为例,懂得家境差别是难以避免的是(A)学习要求,这一目标较易实现;如何看待家境差别是(B)学习要求,是家境优越更有利于自身成长还是家境清贫是成长的特殊财富,在这一点上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分歧,于是“道德两难”情境的创设就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一场以“家境优越更有利于成长”还是“家境清贫更有利于成长”为辩题的课堂辩论活动。在学生你来我往的论点、论据呈现过程中,逐步梳理“家境优越为成才创造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家境清贫为成才创造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多方面多角度的客观分析与探讨后,直指问题核心即“无论家境优越还是清贫都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决定是否能成才的关键还在于自身,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问题的关键”。在这样的主动探讨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道德认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最终让学生回归自己家庭,直面自身家境,分析有利及不利因素,从而调整自身心态,树立积极的成才观,水到渠成地实现学习(C)目标。

(二)基于学情,以学生面临的真实困惑为素材,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

“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和情境创设的前提是对学情的充分分析,只有立足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线索进行“道德两难”情境创设,量身定制“道德两难”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才能激发学生原有认知冲突,从而在此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

以六年级学生为例,基于对学情的充分分析,笔者在六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教学中设计了这样“道德两难”情境讨论:

终于到了选报拓展課的时间了,本学期的拓展课程非常丰富,其中篮球课程和时政新闻课程让小A同学非常心动,正当他犹豫不决想听听妈妈意见时,妈妈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选数学拓展课,理由非常充分,这门课程对他的数学学习有帮助。小A为此非常生气,暗自后悔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并决定以后类似的事情再也不跟妈妈商量了,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做主。

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基于这样的两难处境,笔者抛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A因为兴趣课程不但没有影响数学成绩,反而数学成绩有了更大提升,那妈妈是不是不但不会反对,还会支持呢?”顺势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不放弃兴趣的同时,完成好学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入推进探讨、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的小妙招”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好方法”,将原先的“两难问题”层层分解,逐一攻克,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

(三)基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捕捉社会热点,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

当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重化的浪潮不断冲击着中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判断、选择和行为。如何在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积极适时地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显得尤为迫切。此时,如能及时、有效捕捉社会热点,以此开发探讨素材,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将使教学效果出人意料。

以七年级第六课《父母和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义务》为例,教学内容围绕“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展开,此时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电视剧《都挺好》正在热播,其中的主人公苏大强成为大家在街头巷尾热议的公众人物,因此笔者就把苏大强和他子女间的矛盾搬进课堂,创设“道德两难”情境,让学生探讨。这样的情境创设极具吸引力,学生课堂参与度极高,思维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养成关键期,通过创设有效“道德两难”情景开展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助力学生走出道德认知困惑,提升道德素养,并实现道德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落地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源.《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及其对于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4/7

2.孙志飞.《柯尔伯格道德两难讨论法的现实思考》,《甘肃理论学刊》,2006/3/77;

3.卢先群.《思想政治课中道德两难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与管理》,2010/5/20;

4.柳薇.《“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教学月刊》,2018/12综合

猜你喜欢

情景创设道德与法治中学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情景创设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开展实践尝试
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情景创设的作用和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