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载体创建有效的作文课堂
2021-04-01李慧珍
李慧珍
【摘要】本文论述以活动为载体创建有效的作文课堂的策略:开展观察活动,唤醒学生的创作灵感;开展演绎活动,激发学生的诉说欲望;开展主题活动,沉淀学生的写作真情。
【关键词】作文教学 活动课堂 自主写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22-02
作文是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载体。活动教学以在教学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师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作文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唤起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一、开展观察活动,唤醒学生的创作灵感
写作需要灵感,产生灵感的先决条件是认真地观察、理解和感受。写作源自生活,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开展观察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写作灵感,将喜怒哀乐融入文中,实现作文教学过程化。笔者采用的步骤如下:①课前活动:布置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感受;②课上适当引导学生,创设情境;③阅读回顾,方法引领;④迁移生活,进行写作练习;⑤作品展示,点评修改。笔者引导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用心体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笔者设计了以“借你一双慧眼——生活即写作的源泉”为主题的作文启蒙课,课前,笔者引导学生自行观察校园里的人、事、景、物,发现蕴涵于其中的美。课上,首先,笔者迅速进行课堂导入;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景致的片段(第2自然段),明晓写景顺序和方法;再次,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出现的形容词、动词的使用效果;最后,笔者让学生以“校园一瞥”为题,写一写美丽的校园。刚开始,学生左顾右盼,张望窗外笔挺的大树、青翠的嫩草,头脑空空,除了三五人勉强写了三两句,其余人只写了寥寥几字。面对熟悉的校园,学生笔触间竟是毫无亮点。此时,笔者抓住学生的迷茫点,展示选好角度精心拍摄的一枝怒放的花和挂满桔子的小树图片,学生眼前一亮,知道这恰是办公楼前的普通植物,他们每天路过却没发现它们居然可以这么美。有了之前方法的引导,学生自是文思泉涌,纷纷奋笔疾书。学生将文章写好后,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三名學生的作文,指出其中“枯黄的叶子”“凋零的残花”与文段内容不和谐,让人感受不到美。学生修改文章再次提交,涌现不少精彩片段,列举一二:
文一
春天如期而至,而且似乎比往常要早了一些,未曾仔细欣赏过校园景色的我也随着还未暖透的春风轻轻地走到校园里的一处绿化带。柔和的春风悄然拂过这里,竹子的枝叶也与春风应和着,沙沙作响,草丛间的嫩芽仿佛也听到了春风与竹叶的对话,也迫不及待地钻出土壤。又一阵风拂过,从远处带来了一阵清香,放眼望去,哦,那是一丛山茶花啊!径直走去,粉红的花瓣娇嫩欲滴,如含羞少女随风悄悄地散发着香气。
——《校园一瞥》
文二
天气逐渐热了,我站在二楼走廊窗口,无所事事地吹着轻柔的风,却望见楼下石子路旁艳丽的花瓣散落了满地,风又轻婉地拂过花的脸颊,花瓣柔柔弱弱地四处飘,骨子里透出一股美人的娇怯样。阳光也慵懒极了,懒懒散散地经过叶尖的裁剪,零零散散地落在树丛间、树叶缝隙中和石子路上……远远望去,那艳丽的红色与令人舒服的绿色各不相让。我很是惬意!校园的人少了,不知道谁和我一样享受着这样一番别致的风景,不知道谁和我一样听着花的呢喃细语,听着花瓣挣脱叶的怀抱的声音……
——《校园一瞥》
有了第一环节写作灵感的激发,谈到要善于发现人的美时,笔者语音还未落下,一名学生冲口而出“扫地阿姨也很美”,霎时,教室里响起一阵欢笑。学生思绪畅通,熟悉的师生员工形象都落入他们的笔下。学生学会用发现的眼光感受生活,在写作时自然不会缺乏素材。
二、开展演绎活动,激发学生的诉说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活动既是认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在深刻地体验之后,才有品悟与提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敏锐而细腻地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抓住教育教学的良好契机,开展富有趣味的课堂活动。演绎活动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绎,排演课本剧。开展演绎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情境,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
例如,在完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授课后,笔者结合课后练习评讲《皇帝的新装》的人物形象时,发现学生谈到皇帝、大臣时异常兴奋,就立即让学生从班级里推选出最适合扮演文中各角色的同学,剩余的都做群众演员。在学生情绪亢奋之际,笔者指定三名班里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当编导,提出改写课本剧并在课堂表演的要求,欢迎其他同学主动辅助,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为此设计了“认识语文 认识写作——在活动中爱上语文”一课。
在这一活动课堂上,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展演编排的课本剧《皇帝的新装》,让学生从阅读抽象的文字转为直观地感受,而后让学生畅谈:他们脑海中记忆的语文课是怎样的?上了这节课后觉得语文又是怎样的?学生对语文和写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语文是可说、可唱、可弹、可演的,语文是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作是知识与能力融合的最高阶段;其次,笔者结合学生的习作,让学生品析文章中的见闻感受,思考自身经历的事该如何构思方能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带给他们印象最深刻之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在这节作文活动课堂中,学生经历了如下过程:
其中听与思贯穿了整个活动,学生在最后的写作中再次沉淀情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提升思维。学生在课后习作中写道:
通过语文老师的讲解,我们渐渐揭开语文神秘的面纱,看到里面是一个蓬勃的富有内涵的少女。她告诉我们语文是如此美妙,它不只局限在老师的话语里和书本的介绍中,它更在我们的心中以及我们能看见的所有地方。
语文不是照本宣科,它是多彩的。它是水,可以变幻无穷。我们在生活中从未失去语文,一首歌曲,一场电影,甚至一句广告语,都能展现语文的魅力。语文,能说则语,能写则文,两者缺一不可,两者也都需认真领悟。《皇帝的新装》这部课本剧只是我们发现语文真谛的一块垫脚石,它带我们第一次打开语文的天地,告诉我们:语文是如此多彩!
——《语文如此多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自从老师解析这句名言后,我才明白,原来,语文不仅要学习,还要进行思考。以口能言为语,以手能写为文,这才是语文的真正意义。现在,我不仅不讨厌写作文,而且还喜欢上了写作文,因为老师教给我们写好一篇文章的技巧,我都记住了。经过了这堂语文课,我明白了语文是鲜活的,不是枯燥乏味的,不仅可以学,还可以将它演绎出来。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三、开展主题活动,沉淀学生的写作真情
人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主题式的课堂活动能较好地实现作文教学过程具体化,在分享中感悟日常真人、真事,品悟细微处的真情,鼓励学生面对更好的、真实的自己。
在主题活动课“成长的故事——在活动中想到写作”中,笔者布置课前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整理自己的烦恼事、自己家人(父母及其他长辈)的烦恼事以及自己的快乐事。课堂上设置了三个活动,一是各小组轮流展示精心筛选整合的烦恼事例,教师适时引领学生,分析哪些烦恼是“庸人自扰”,哪些烦恼值得重视。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烦恼,鼓励学生正视成长路上遇到的各种困扰,要以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烦恼。三是结合他人的事例,联系自身类似经历,发掘写作素材,找准写作角度。课后写作题为:“自拟标题抒写自己的烦恼。”我班一名學生在课后写了一篇生动的文章,显露出自己风趣的性情:
可惜突然有一天,老天给自恋的我来了一个当头一棒。这天早晨,刚睡醒的我,迷迷糊糊地走进厕所,习惯性地照了照镜子,模模糊糊地看见镜子里那熟悉的面孔上,冒出了几颗泛着红光的痘痘。我大惊,瞪大了眼睛,打起精神,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几颗痘痘,忍不住伸出手去挤它。可是这不但没有多大效果,我脸上的痘痘反而更红了,还带着略微的刺痛。那些红痘痘更加显眼了,它们在浴光灯下还泛着油亮的光泽,似乎在嘲笑我的无能,而我却束手无策。
……
——《成长的烦恼》
中考临考前,在学生普遍浮躁之际,笔者设计了“我自信,我坚强”作文主题活动课,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课堂上道明当前自己的紧张与焦虑的状况,认为这节课让他一下放松了自己,得到鼓励,多了自信,心情豁达了,觉得只要自己努力了就没有遗憾。学生课后在作文中写道:
我的记忆力一直都不是很好,背古诗、背单词从来都要很久。可是我的同学们却不同,他们似乎能快速记忆,这让我一直感觉压力很大,甚至有些悲观。但是我想到,我总得面对这些差距,所以我开始给自己打气,寻找了各种途径去补救。最终,我的能力提升了,再也不为此担忧了。
——《自强的含义》
教师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需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作文教学活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向课堂要效率,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活动让学生收获满满的体验感,从而让学生愿写、乐写,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