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课程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有效路径

2021-04-01赵尔书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教育方法

【摘要】泱泱华夏,浩瀚青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初中道德课程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立德树人发展大有裨益。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进伟大中国梦复兴之路,需要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恰如其分地将民族精神融入到初中道德课程中,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伟大的民族精神,身体力行,投入到实践中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精神力量。

【关键词】初中道德课程;民族精神;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096-03

【本文著录格式】赵尔书.初中道德课程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有效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96-98.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并成为民族发展的标志和象征,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振兴的支柱,不仅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进程,更孕育出丰富的民族文化,构建了民族之魂与民族性格,更使之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民族发展高度,知往鉴来地提出在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少年强则国强,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在初中道德课程中有效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和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或是实践中所形成的,并且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其综合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思想情感、文化传统,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1]。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国家发展需要,旗帜鲜明地举旗亮剑提出了新时代民族精神,通过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诠释,构建起了完整的民族精神发展体系,包括奮斗精神、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及民族复兴梦等,进一步找准了民族精神复兴的突破口。事实上,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荣昌盛,正是源于民族精神的支撑,通过对民族力量的汇聚,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印记和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着丰富滋养。纵观我们历史,在数千年的风雨飘摇中,中华民族之屹立不倒,依然能不断繁衍生息,与民族精神有着直接关系[2]。

二、在初中道德课程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道德课程中恰如其分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在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方面大有裨益。其一,初中生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正确的三观对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受多种因素的掣肘,部分学生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非常容易受到各种良莠不齐思想的影响。初中道德课程有专业化教育的特点,具有立德树人的职责,将民族精神渗透到其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中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以学促知、以知促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耕好意识形态工作这块“责任田”。[3]其二,迢迢复兴路,熠熠民族魂。复兴伟大中国梦需要国人的共同努力,初中生作为民族兴旺发达的后备力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将民族精神有效地渗透到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有助于为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注入源源不断地活力,围绕复兴中国梦开展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品格,夯实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

三、民族精神培育中学生心理认知现状

(一)宏观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一,多元化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一体化等格局的形成,中华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外部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影响,极大地冲击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此形势下,初中生非常容易受到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并在生活中表现出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民族和社会责任淡薄,过于崇洋媚外,并且错误地认为自己的生活与民族精神互不相关,缺乏正确的核心认知。[5]

第二,经济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冲击。如今,伴随社会经济实力的跃升,以及生活水平的富足,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过分的优越感除了提升了中学生生活品质外,也产生了对物质追求的错觉,产生了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由此也引发了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滋生,严重影响了民族精神在中学生心中的延续,甚至在民族精神与不良风气的对抗中,失去了对民族精神的准确把握,落入了被冷落和吞噬的境地。因此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这种扭曲的心理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大大地加重了父母的负担。

(二)微观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一,落后的传统教育模式。纵观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培育学生民族精神较为单一、枯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机械化地将理论性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将民族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文本上,难以与传统文化的弘扬路径相结合。另外,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思维较为固化,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培养,基本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习惯于采用考试的模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来进行学习,所以在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不尽如人意。无法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民族精神,也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初中生自身心理差异性。初中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受个人喜好、自身成长经历、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因此,他们的心理素质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每个学生所做出的反映也不同的,如此一来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稳定性。比如,受到社会多元文化认知的影响,加之中学生本身缺乏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导致学生盲目跟风追求物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心理懈怠,使民族精神难以与其认知相融合,始终无法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进而导致民族精神成为“空头支票”,无法兑现。对于初中生而言,一旦出现了这种心理缺陷,就失去民族精神的引导,自然而然也就缺乏民族精神。

四、初中道德课程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深化关联教学,加强学生思想意识

现阶段,初中道德课程模式少部分环节仍然基于传统思维之下,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交互,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相悖。事实上,这种仅注重理论传导的教学方式,势必使课堂教学中氛围沉闷、自主性差等弊病延续,不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接纳与理解,更难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确立。据此,教师应当扮演好课堂引导者的角色,敢于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全面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深化对关联教学的应用。教育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这是教育领域的普遍共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民族精神的培养,势必需要加强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将更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向课堂,培植更丰富的教育理念与创新方法,真正实现课堂内外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要将学生生活内容课堂化,如实事政治、新闻素材等,均可以纳入课堂教学的范畴,引导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兴趣,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领域。另一方面要将课堂内容生活化,鼓勵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提升宏观视野,以更全面地眼光看待生活问题,如食品、商业、农业及经济等,通过不断地循环实现民族精神的理解与巩固。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做负责的人》教学时,应理清教学的重点,即让学生懂得承担责任才会得到回报,同时应具备不惧得失、无私奉献的理念信念,扎实树立起民族精神的底蕴。讲解中要侧重于对承担责任的意义,同时结合丰富的案例进行印证,帮助学生从鲜活的事例中获得启发,将民族精神根植于心。如讲述先进典型——扫雷战士杜富国事迹,在西南边陲排雷任务中,为保护战友失去双眼及双手的事迹,彰显了新时代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时代学习的榜样,真正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

(二)创设探究情境,注重教学过程引领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看,“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化,甚至引发“教”“学”冲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严重影响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既需要侧重对兴趣的引导,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赋予初中道德课更大的吸引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情境式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探究的乐趣,在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逐步构建正确的学习意识,为民族精神的传导提供保障。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促进民族团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优先为学生介绍我国的民族背景与基本构成,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治理原则和方法,并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与时代价值。通过基础内容的讲解为学生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随后,教师可以依据所讲解的内容,创设包含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情境,如“我们身处新时代,也是民族团结的最大受益者,对于民族团结你怎么看?对于推动民族团结你有何建议?”等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具备更高的思维层次,由宏观视角认识国家责任与使命,并适时将民族精神融入到思考问题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民族精神的理解与培养。

(三)拓宽教学渠道,开展丰富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课程教学必须要找准着力点,把握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与关键,持续实现教学渠道的拓展延伸。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对学情的关注,特别是要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认识水平进行分析,理清个体与整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既要实现整体民族精神的渗透,也要关注个体民族精神的培育。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与渠道,设计更为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模式,而是通过教学活动的融入,拓宽学生的认知和视野,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思维兴趣。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应保持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引领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升课堂思维的专注度。对于民族精神的渗透而言,必然应以思想品德为切入点,真正浸润学生的思维,丰富情感体验,使民族精神成为思想品德培育的不竭动力。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我国发展的背景,通过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如今社会发展的优越性。此外,详细阐述近年来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面对外部势力的干扰,中美贸易战、科技封锁、疫情角力等内容,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形势与未来的任务,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要真正树立忧患意识,理清机遇与挑战之间的界限。同时,要积极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为核心,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民族精神,理解民族振兴与每个公民紧密相关,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才能够真正成为推动民族发展的一员。通过这种教育渠道的丰富,全纬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挖掘身边的真实现状给予学生真实体验。

(四)紧扣社会特点,全面彰显民族精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总书记这一席话充分说明了民族精神的伟大。为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教师在初中的道德课程中可以紧抓社会热点,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比如,我们以今年年初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为例,面对这次严峻疫情斗争考验,十四亿中国人民用身体力行、团结奋战,谱写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英雄壮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本次疫情中网络上流行着一句“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正是亿万人民团结共筑,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调动全国医疗物资送往武汉,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就快速地分离了病毒毒株,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就建立了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100天左右就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全国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对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社会热点,在课堂上渗透民族精神,全面彰显国人的精气神,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落实到实践中。

五、结语

一言以蔽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强大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激励一个民族振兴,不断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数十载长河浩荡,九万里风鹏正举。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国强”。为让我们的民族扶摇而上,生生不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整正本清源,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并根据初中生的特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将民族精神融入到道德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引以为傲,深为自豪,夯实其文化自信,帮助其标定正能量的“新引擎”。在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并针对一切抹黑中华民族精神的行为,敢于亮剑、有理有节地打击一切错误言论,捍卫神圣崇高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复兴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地位和作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8).

[2]陈加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8(22).

[3]邓小乐.时政热点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8).

[4]刘艳芹.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9(4).

[5]陈初胜.民族精神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渗透[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2).

作者简介:赵尔书(1968-),男,汉族,甘肃武威人,中学政治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教育方法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