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发展趋势探析

2021-04-01郭柱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唢呐民族文化

【摘要】民族器乐唢呐在我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变革,对我国公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日趋稳定,青年唢呐艺术家相继崛起,一批批优秀的唢呐作品如雨后春笋一样展现,推动者唢呐的教学与传承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唢呐的传承慢慢由传统的拜师学艺向着学院派专业化方向发展,各大音乐院校逐渐都开始设立唢呐教学专业,唢呐的艺术形态逐渐由民间艺术向世界性转变,逐步走向了世界舞台,得到世界唢呐爱好者的喜爱。现阶段,唢呐的发展在唢呐的表演形式、唢呐的设计创新以及教学传承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唢呐的教学发展趋势进行整理研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体系,促进民族器乐唢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关键词】民族器乐;唢呐;音乐教学;民族文化;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078-03

【本文著录格式】郭柱.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78-80.

伴随着我国民族器乐唢呐的《百鸟朝凤》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成功演奏,引得了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广泛认可,为我国的民族器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路径,展示了我国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这也说明中国民族器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获得了新的声誉和地位,同时也引领着民族器乐的持续稳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民族器乐之间的传承方式大多都是以拜师学艺的方式为主,不利于唢呐在我国多样化的音乐模式当中广泛地发展,虽然现阶段部分音乐院校已经开设了专业的唢呐教学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入影响,唢呐的教学成效难以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文章首先研究了民族器乐唢呐传承历史,然后分析了唢呐教学方式的发展历程,最后提出了唢呐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民族器乐唢呐教学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升唢呐教学的效率,推进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民族器乐唢呐技艺的传承

民族器乐唢呐的技艺传承过程与曲艺等其他民间艺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特征。在传统的民族器乐传承过程中,往往都需要得到名师的指导,讲究正规化师门传承,在师门中有着系统的学艺规则,即使是自学成才有着一定表演技艺的唢呐表演者,如果缺乏出名的师承关系,也往往难以在大型的舞台或者茶馆内进行表演。良好的师门传承会为民族器乐表演者提供丰富的演出资源,同时得到广泛的受众。传统的唢呐技艺的学习与现在的音乐学院课程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没有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活动,如果民间艺人想进行唢呐的学习,只有通过家传或者师承两种方式进行求学。家传,指的是通过家族进行传承,就是家族中的长辈或者有着优秀技艺的同辈人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传给后面想要学习的艺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唢呐技艺的教学与传承。师承指的是通过拜师学艺进行传承,主要是指缺乏家族传承的艺人,如果想要进行唢呐的学习只有通过拜师的方式得以实现。随着所拜的教师名气越大,教师所收的学生就越多,最后就延伸出名师办班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进行唢呐学习。

民族器乐唢呐的学习过程和其他民间艺术行业一样,都是从基础开始逐步向复杂转变的学习过程。在唢呐的学生中一般是进行梆子、小镲等等节奏型器乐的练习,先打好节奏型器乐的基础才能进行唢呐的练习。传统的唢呐教学过程一般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教师不进行乐谱的传授,也有大部分的教师自身也不懂得识别乐谱,通常都是等学生练好了曲子以后同传授学生练习唢呐的指法。有些教师直接使用乐器进行教学,也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先使用其他类似的东西进行练习,比如用木棍做手势,通过在木棍上面熟练以后再用唢呐进行练习。一般情况下,教师传授的练习曲目都是“大埂”,也就是现阶段所说的主旋律,然后随着技艺的提高逐步在主旋律上面添加其他部分形成完整的曲目。

二、唢呐艺术的发展历程

唢呐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唢呐的传承方法的转变。民族器乐唢呐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差不多,都是循序渐进的。虽然现代的唢呐曲目被唢呐爱好者以曲谱的形式进行记录传承,转变了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使得唢呐曲目得以完整地记录发展。但是由于唢呐的记录过程不够系统化,导致曲谱仅仅只记录了旋律的结构,没有记录具体的指法,导致同样的曲目在不同的演奏者表演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指法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唢呐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是跟随传统名师学习的唢呐艺术家出师以后。他们有效地融合的传统的唢呐思想与正规的音乐素养,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改变了传统的唢呐创作风格,促进了唢呐创作的蓬勃发展。例如,范国忠教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唐山皮影调为素材创作的《胜利秧歌》,描写了人们为庆祝党的胜利而载歌载舞的欢乐,反映了人们对创造美好未来的希望和信任。陈家齐教授以川剧为基调创作的《天府好》,寄托着四川人民为了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

唢呐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青年唢呐艺术家的崛起引领了唢呐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为民族器乐的传承注入了新的血液。例如周东朝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黄土情》。整个曲目可分为三个部分:引子、慢板和快板。引子具有典型的西北风格音乐,节奏轻松、自由,让人联想到西北高原的广阔景观。第二部分是慢板。作者运用了相应的商业模式和推广模式的编辑技巧,具有典型的西北民俗和地方特色。在快板的第三段,作者用唢呐的共同对话来表达人们的幸福。其次,旋律复制了主旋律,快速的双轴音乐分割将整首歌推向高潮,表达了西北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构建幸福生活的信心。这些曲目的广泛流传引领了民族器乐唢呐的蓬勃发展,为唢呐教学坚定了艺术基调。

另外,还有很多专业的作曲家开始为民族传统曲目进行编曲创作,促进民族曲艺的发展。

例如朱毅以京剧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唢呐协奏曲《霸王别姬》,整首曲目由败阵、夜叹、虞姬、大战、别姬、尾声六个部分组成。用唢呐坚强、勇敢、柔美、委婉的特质,对楚霸王项羽与虞姬在困境中的形象与心境进行详细的刻画,有唢吶传达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感。朱践耳学者融合了西洋管弦乐与现代唢呐创作了一首《天乐》,解决了现代唢呐与西洋管弦乐在音色、音准以及音量上的差异,有效地将两者组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器乐唢呐的多样化发展。

民族器乐唢呐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作品以及优秀的唢呐演奏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强化了对于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加深了对于优秀民族器乐演奏人才的培育,随着民族音乐演唱会在不同地区的频繁举办,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一批优秀的唢呐艺术家在这些比赛中表现出色,为民族器乐唢呐进入我国的音乐院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唢呐现代化教学发展策略

(一)因材施教,注重差异化教学

因为不同的学生直接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性,在唢呐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天赋与性格学习进度有很大的区别,同时由于成长环境以及社会阅历的差异也会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存在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有效地教学课程。例如,被音乐学院录取的学生有一部分已经接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或者存在一定的天赋。对于这类学生,在针对其唢呐演奏技术规范化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唢呐训练内容,并相应提高难度和深度,以加快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学生有一定的唢呐基础知识,可塑性强,但是缺乏系统的训练,专业知识不足,在唢呐的演奏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此类学生,需要在录取进学校以后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基础知识点,纠正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补充他们的专业知识并进行强化训练,促进他们巩固基础的同时进行有效地加强。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但是训练与学习都非常刻苦,针对这类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灵活的学习和训练方法,增加作业量,长此以往,这类学生也可以取得有效地进步。在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进步,一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热情,但是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方式,只有根据学生自身的实践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在唢呐学习过程中快速提升唢呐演奏技巧,提高唢呐曲目的音乐乐感。

(二)强化基础训练,注重学生的基本功

民族艺术的表达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功,良好的基本功可以帮助唢呐演奏人员应对舞台表演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保障舞台表演的顺利进行。民族器乐唢呐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唢呐演奏配套工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舞台实践能力,两者必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唢呐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讓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深入学习的能力。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规范的表演技能,不仅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以身作则,为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讲解唢呐演奏过程中难点。教师必须确保在学生的初始教育期间进行正确的示范,因为唢呐的初学者都是从模仿教师的演奏技巧开始,教师的所有行动都将对保持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习惯产生重大影响。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教师将运用理论知识及时指导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唢呐演奏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理论结合实践,有效结合舞台实践教学

民族器乐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演奏技巧的掌握不能表明教学活动的终止,唢呐的教学活动必须是一个从理论教学到舞台实践的综合过程,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于民族器乐人才的需求。教师需要在唢呐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民族器乐的理论知识结合舞台实践,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舞台表演自信心,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唢呐演奏技巧。教师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舞台自信心,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提升学生的作品表达能力,消除学校阶段理论知识过于宽泛的局限性。

1.技能型向知识型转变

音乐表达的基础是向听众传达自身的情感以及动听的美感,通过悦耳的声音引起听众的共鸣,促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演奏者的真情实感。唢呐的表达如果脱离了传统和民族音乐土壤就失去了所要表达的灵魂,表达者也难以在唢呐的演奏中传达自身的真情实感,把握唢呐曲目的内涵。在传统民族音乐的表达过程中,如果缺乏专业的文化内涵就难以成为真正的民族音乐大家,演奏出具有灵魂的唢呐曲目,保障民族器乐的传承。在现阶段的唢呐表演中,青年演奏家表演非常灵巧,但是缺乏文化底蕴,不知道曲目所传达的历史文化背景、当地风俗习惯和音乐创作的起源。音乐表演的完美无缺是集中运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对于唢呐理解的整体素质,缺乏灵魂的演奏,只是将不动的音符进行动态整合运用,难以让听众深入其中,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总之,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活动必须消除重能力、轻文化知识的陈规定型观念,摒弃发展现代性、忽视传统的观念。让每堂课都把文化知识融入日常课程,学习历史、文化、时代语境、地理环境、风格、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包括作者的文化内涵。运用美学知识和音乐理论进行能力建设,使学生在职业培训中接受适当的文化教育,在丰富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

2.操作型向引导型转变

在最初的状态下,每一种乐器都只是一种可以发出不同声音的工具。只有融合人们的思想感情,运用纯粹的表演技巧,才能为公众提供优美的音乐场景、激动人心的节奏和激动人心的歌曲。不管音乐本身的美,渐进的机械修改只能变成无聊的音符。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阻碍他们学习民族器乐唢呐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教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唢呐演奏的过程中勇于表演与创作。一个优秀的民族器乐唢呐教师,不仅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传授给学生基础的乐理知识以及演奏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以及舞台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作,表达自身的情感。

在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中,同样适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传授学生的唢呐技巧过程中,需要杜绝没有思想的机械式训练,需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模仿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

唢呐乐曲的创作是一般唢呐演奏者转变为唢呐演奏大家的基础。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电化教育机构等不同技术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舒适感,也为他们的懒惰和依赖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思考,仅仅是将课堂上面所学的知识加以模仿,缺乏创新精神,就无法学习到民族器乐唢呐的精髓。虽然说优秀的唢呐演奏技巧值得学生进行模仿与借鉴,但是机械式的模仿会阻碍学生拓展精神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于唢呐曲目的表达变得生硬。勇于创作才是唢呐演奏的灵魂,如果民族器乐唢呐的演奏技巧与曲目创作仅仅局限于对传统曲目的模仿上,会制约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让唢呐的表达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日益重视,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逐步受到音乐院校的重视,为唢呐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机遇。在民族器乐唢呐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自身对于传统民族器乐传承的义务,提升唢呐教学效率,优化唢呐教学方式。虽然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音乐教学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但是我们需要勇于探索,整合民族器乐相关的理论教学知识,建设一个系统化型唢呐教学体系,保障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教学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强.浅谈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2015(16).

[2]杨秀勇.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发展趋势[J].剧影月报,2009(5).

[3]高长春.浅谈唢呐的传承与发展[D].天津音乐学院,2011.

[4]丁岩.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8).

[5]徐佳.谈民族器乐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9(23).

作者简介:郭柱(1978-),男,汉族,河北安平人,硕士,讲师,从事唢呐演奏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唢呐民族文化
民族器乐唢呐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唢呐
唢呐放光芒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