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释意理论对科技翻译的启示

2021-04-01王钊东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3期

摘 要:科技翻译在中外科技交流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法国释意理论的关照下,本文以“脱离语言外壳”、篇章“意义”和认知补充等核心概念为研究视角,论证释意理论能为科技文献的翻译提供理论支持的原因,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释意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释意理论 科技翻译 理论支持

解读科技文献并不仅限于科技工作者,相关领域的翻译人员也承担了大量的科技文献的翻译工作。翻译理论的产生源于实践,最终回归于实践,合适的翻译理论能为科技语言的高效转换指明方向。法国释意理论的核心理念是鼓励译者提取原文中主要的篇章“意义”,通过补充认知成分实现原文信息内核的传递。基于此,本文就该理论在科技文献翻译中的适用性进行探讨。

一、释意理论

释意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创立的一套专注于口译教学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了大量的认知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结合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出的一种全新三角模式的翻译过程理论,这个过程包含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表达。相较于笔译强调的语言上的“信达雅”,释意学派对语言对等的严谨标准则较为“宽容”而“能动”。塞莱斯科维奇自己也曾言明,该理论是“一种口译理论”(范丽娟,2011),言语意义的准确传达才是语言交际的核心目的。刘和平将释意理论的基本思想、术语内涵和教学应用系统而又全面地介绍到中国,引起了国内翻译界的关注。起初,国内关于释意学派和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口译领域,特别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假说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笔者在知网上进行关键词搜索,使用“释意理论”作为关键词的文献目前共有1341条,摘要中使用了该理论核心术语“语言外壳”的文献就有810条,其中大部分文献是关于释意理论在口译领域的研究结果。目前,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已从口译延伸至笔译领域,科技翻译也是其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本文笔者将就释意理论在科技文献翻译中的应用做具体论述。

二、理論态度与研究方法

理论的发展过程折射出研究者的研究态度和理念,研究者在潜意识状态下会推动理论朝着更适用于对象的方向发展。谭载喜认为翻译学的任务是客观地描写翻译过程和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谭载喜,2000),“客观”指的便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释意理论一直为语言学派所质疑,他们认为该理论缺乏实证研究,不具有“科学”基础。实际上,释意学派除了借助了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数据和成果,还做了大规模的实验,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言语、记忆和理解方面的书籍(刘和平,2006)。这种研究方法无疑是释意学派回应外界质疑的有力依据,他们运用了相当 “科学”的研究手段赋予该理论与其他语言学派更多不同的特质。释意学派认识到语言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不相悖,归纳和演绎的论证方法仍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首选。当然,翻译理论并不能直接参与到实践和文本的互动中,也无法处理翻译行为和文本之间存在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科技翻译中是实际存在的,语言和自然学科因专业性的不同和强弱不会被同等对待,但是科学知识的表达和解释仍然必须借助语言来实现,这个原因促使释意学派在进行描述性和规范性研究时,仍然对自身的研究优势保持着清醒的认识。释意学派力图在语言和自然科学之间达到平衡,积极探索自己的逻辑起点。多学科融合发展代表的不仅是知识的融合,更是一种理念的融合。翻译是语言行为,语言的处理终究离不开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恰恰释意理论的认知补充理念为译者预留了足够的发挥空间,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出更多的“人”性。这种带着人文气息的“科学思维”为释意理论应用于科技文献的翻译制造了契机,非专业读者所认识客观的自然规则,无疑会更加贴近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范畴。

三、篇章“意义”与认知“对等”

在翻译过程中强调认知成分的补充是释意理论适用于科技翻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科技翻译之难在于其两点专业性:一是语言的专业性,如某领域内的专业术语、新词以及大量的长句等;二是知识的专业性,即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逻辑论证和公式推导等。科技翻译工作者如果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翻译经验,就很有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词语误解、逻辑混乱以及其他认知上的谬误。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释意理论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释意学派认为,从理解步骤开始,译者除了记忆声音、图像和文字,还要借助语外知识,也就是俗称的百科知识来充分理解源语所承载的信息内涵(张垚,2020),而在脱离语言外壳阶段,译者则需要进一步筛选原文信息,在去除冗杂的信息后,提取核心思想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是翻译能够进入表达阶段的前提。读者阅读科技文献是为了尽可能获取与原作者等量的信息,而译者作为这个交际过程的中间介入者,必须先读者一步对原文进行文字和内容上的解读。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翻译,例如文学、政治、法律等翻译,译者的文化、情感、认知,甚至是政治背景都可能影响译文的“客观性”。而科技翻译则“纯净”得多,因为科技文献的作者会尽可能地把“人为”干扰因素降到最低。译者在翻译科技文献时,对文本的影响非常有限,所需考虑的是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取到最为有效的文本信息。需要指出的是,从知识更新的速度来看,译者的介入时间导致其在知识获取上的滞后,这是可以理解的。思维的产生过程并不是释意学派的研究方向,这个过程的复杂程度不是翻译研究学者可以独立完成,但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释意理论为科技翻译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庇护。释意学派对语言和语法在形式上的对等表现得更加宽容,但这并不代表该理论构筑了形式与内涵的二元翻译和思维体系。与哲学“观念”不同的是,释意学派所描述的“意义”仍处在主观认知和客观事实之间,对此,刘和平有过明确的表述,即“意义是语言知识和认知知识结合的结果”(刘和平,2001)。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意义”的组成是二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二是翻译仍需要回归传统语言学的翻译方法论,提炼“意义”的核心词汇不会有变化,译者应遵从语言对意义的直接影响,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原文核心思想的传达。这对科技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科技交流的目的偏向于文本双方能够实现认知上的对等,但要达到这个目的,语言层面的转换仍然是译者无法绕过的前提。

四、释意观念与译者地位

释意理论在认知层面上去探讨翻译的本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这也对应了人對科学技术的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人利用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改造,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释意理论有着相同的创立初衷, 学派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有着强烈的执着。释意理论起初就将口译人员的个人能力和工作背景综合纳入研究范畴,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指导性地解决一些翻译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达到翻译教学的革新。而科技翻译中的“实际”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科学技术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不仅在于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更在于人对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合理掌握,这对译者的释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研究者认为:“释意并非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待解释的现象,或者有待理论去解决的事实。”(高彬、柴明颎,2009)这个观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释意既是翻译行为本身,也是翻译行为的目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能抬高译者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提升可能造成翻译行为的异化,偏离释意的初衷。庆幸的是,释意学派对这一点的认识是比较理性的。虽然,同一个译者在同样的翻译场景中可能无法再现同样的译作,但是他们的主观能力始终会被限制在原作的框架之内,译作即使不同,也不可能会在关键篇章“意义”的理解上产生较大的偏差。翻译工作者将“对等”奉之为圭臬,原文的世界观不可能会因为有译者的介入而崩溃。

将源语的“意义”剥离了“语言外壳”,便是在译者和语言之间做了一定的取舍,译者的主体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如上文所述,释意理论同样没有跳出“对等”的思维框架,可见这个提升又是相当克制的,这恰恰也是科技翻译所需要的译员基本素养。在确定了篇章“意义”为翻译第一性的前提下,译员的认知能力就可以在科技翻译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文献的数量繁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翻译工作并不是轻松的事情。释意理论虽然起步于口译教学研究,但其核心观念已延伸到了笔译领域,科技翻译也是释意理论研究对象之一。科技翻译难度虽大,但来自于语外的干扰因素十分有限。在释意理论的关照下,译者如果能够做到降低语言形式对等的要求,抓住篇章的核心“意义”,便有利于实现科技文本作者和读者在双方上的认知对等。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法国释意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文学界(理论版),2011(9).

[2] 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和平.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J].中国翻译,2006(4).

[4] 张垚.释意理论翻译三角程序在科技翻译中的具体操作模式[J].鄂州大学学报,2020(1).

[5] 刘和平.释意学派理论对翻译学的主要贡献——献给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教授[J].中国翻译,2001(4).

[6] 高彬,柴明颎.释意理论的历史性解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

基金项目: 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2019年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教育研究》》(编号:ZXXJ2019013)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9年度“金课”建设项目《大学英语(阅读)》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YJK2019009)

作 者: 王钊东,文学硕士,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