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背景下中高职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1-04-01李烨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风俗丰富多样。在中高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素养渗透,对学生来说很是重要。因为,学生要接受爱国教育,首先要了解国家的地理构造以及各种民族风俗。本文主要从民族风俗角度出发,叙述在民族风俗背景下,中高职地理教学中核心素质的培养策略,先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引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包括人地协调培养策略、综合思维培养策略、区域认知培养策略、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本人通过不同角度叙述,希望能够带给中高职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民族风俗;中高职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3-094-03
【本文著录格式】李烨.民族风俗背景下中高职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3):94-96.
基金项目: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类别: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中高职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及问题研究(课题立项号:LZ[2019]GH1008)。
引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下,国家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要求落实“立德树人”。这需要老师们充分挖掘地理教材的内容。地理课程除了传授地理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的观念及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核心素养培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对中高职地理教学十分重要。地理学科丰富而全面的内容是对中高职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的良好素材。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创新实践、互动合作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很好发展。民族风俗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文特色,所以中高职地理教学从民族风俗方面入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不断改进中高职地理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们能够从民族风俗文化中喜欢上地理学习,同时也能够在地理课程学习中提升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国家产生热爱之情。
一、构成地理核心素养的要素
(一)读图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地理事物空间结构与联系的实际理解、想象与运用[1]。地图是地理学科必备的学习工具,引导学生把握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指向标。并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也就是说,在高职教学中对于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读图能力表现为个体借助地理学习获得地图知识并能正确地阅读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整理并且分析和发现解决地理问题。地理学习中,能够读图识图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直观地深入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同时也能够改变学生以往的抽象意识,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地图以及其他方面的地图[2]。
(二)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极其重要的,能多方位观察定位地球表层万事万物的位置及关系,同时能了解各种事物的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它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有效渗透学科能力品质,帮助学生科学认识空间位置及空间分布,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素养。地理是一个具有理科思维的文科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具有必要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加有效将地理与现实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将空间视角应用到平时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事物发展规律关注在三维空间能够发生的事情,从而更好将地理与民族风俗相结合,将地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3]。
地理讲的就是地球表面的人和人的生存空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尤其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4]。重点在于说明地理事项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目的是能发现地理事物空间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空间视角就是用来解释这些地理事项的,比如:在哪里?是什么?啥时候?怎么样?为什么?这一切的探究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科学地认识人地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的真正含义。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应该属于這些理论中的一个[5]。
(三)综合思维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自然、人文样样包括。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说的就是他们的整体性特点[6]。和其他文科相比较而言,地理是一个理科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但和其他理科而言,它又偏向于文科,显然,这是一门综合学科,他将人文地理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综合于一体,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一种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综合素养以及帮助学生了解并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中高职教育过程中,地理学科变成必不可缺的一门学科,他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培养一定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地理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承载更重要的教学责任,不仅需要让学生学到必需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意渗透德育,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国家,明确领土,理解国家科学发展的必要性。这应该是这门学科长期开设并被重视的目的,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7]。
综上所说,地理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将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与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中华特色的文化,从而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体会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及地理学科对于学生的价值所在。只有充分地了解地理学科,并且将其在课堂引申开去,让学生吸收地理知识的同时,有效渗透利国得民的思想形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了解家乡,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8]。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最终目标,唯有用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在地理课堂上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或拥有一种或几种利于他们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能力,养成科学思考的品格,这就是核心素养。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课堂、教材、讲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途径和方式,把学生带到快乐学习的氛围中来。地理学科的特点更是让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是学习地形地势,还是了解工农业生产,完全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也可以带学生到农田工厂。不仅学习,还可以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地理即生活的道理,这还可以让学生克服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学生愉悦地享受着地理空间里的万事万物,自然会不知不觉地热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
(一)人地协调培养策略
人类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几大问题,无一例外不是因为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打破了原本协调的人地关系导致的。我们学习地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探求一条人类能够幸福生活也让后代能够持续生活下去的途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而目前多数时候,人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极尽其攫取资源的本事,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打着开发的旗子,张牙舞爪地让地球旧貌换新颜。铲山毁林事件时有发生。那么,地理老师如何在课堂上抓住这个重要的宣传阵地,把未来的建造者,现在的宣传员带到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中来呢?最直接有效地办法就是有效地把人地观念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因为人的不正确活动带给地球的灾难。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产生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思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人地协调了,人类才有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区域概念培养策略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地理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编排中多重视“区域”因素的意义。学习中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分析、解释、预测及判断,探索人类的生存空间的差异性。
在中高职地理教材安排中,可以发现教材的模块是根据地区进行划分的,每个区域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章节的划分,了解各个区域的异同,从而了解到地理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区域的划分问题。当学生了解到区域这个名词的时候,就对地理学科有了一个认知。学生通过平时的学习以及教师的讲授,就可以了解到,各个区之间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带来什么结果?差异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利用差异性进行合理的生活和生产?比如在长河黄河流域,会有一些冲击平原,地形较为平坦,但是土质比较疏松,这些地方适合于干什么呢?还比如黄土高坡地区,由于降水较少,空气中水分含量较少,所以导致人们的性情比较粗犷,也容易急躁等。这些方面都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区域划分的重要性,从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了解这个地区,了解这个板块,了解指标的作用。比如根据气候划分,根据地理特点划分,根据海拔划分等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一个地区分为不同的区域,而这种多方位的划分标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区域适合于做什么事情,它的长处和不足分别在什么地方,从而更好地为这个区域的发展寻找更加合适的方向。
三、将民族风俗应用在地理教学的策略
(一)课前让学生自己进行民族风俗的资料搜寻
在中高职地理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将课本进行一定的扩展,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同学们自己利用课下的时间去搜寻一些关于本区域的风俗习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及进行问卷调查等方法,积极参与到寻找风俗习惯的过程中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民族风俗存在的方式以及原因及目前表现出来的形式。学生进行自主的资料搜寻,然后进行筛选并整理成文案。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搜寻的民族风俗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记忆,更是有意识地将民族风俗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通过搜寻和筛选,中学生也会不断思考,这种风俗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地方,通过不断思考,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搜寻,学生无形中就完成了对本学科知识的预习,从而明确本学科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教师讲课的方向以及讲课进度,为学生之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和老师相互学习,共同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预习学科知识的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在让教师减轻负担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中高职阶段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了解到更多的人文风俗习惯,从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二)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资料
通过课前对资料的搜寻和筛选,学生已经有了对本节课需要学的地区民族风俗的认知和初步的掌握,这个时候可以提供一些时间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所寻找和筛选过的资料,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补充,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民族风俗及地域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地理是在民族风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课堂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资料,不仅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加广泛地了解到本学科所牵扯的风俗习惯,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地理方面的学习能力,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这样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
(三)教师采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电子媒体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授课,比如利用多媒体,提前制作或搜寻大量的微课或者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或者微课了解到地理风俗、民族风俗之间的关系,各个地区有什么风俗习惯,是因为地理环境造就的风俗习惯,还是由风俗习惯造就的地理构造。有时也可以利用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游学”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亲近自然的同时发现相关地区的地点环境和民族风俗習惯之间的关系,然后相互进行交流,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这才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具体体现。
(四)教师变传统主讲为引导、帮助,师生相互促进
转变教学观念,除了正常的授课,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如何更好地达到最高效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不断地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思考习惯。这是一个师生共同进步的时代,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接触地理学科,和老师多接触多交流,从而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五)在课堂中有意识渗透民族风俗于地理教学中
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将民族风俗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以校内南北方同学性格为例:由于北方大多地区比较干旱,偏离水源,北方人民大多比较粗犷,性情,直爽坦率;对于南方同学而言,他们接近水源,大多性情比较温婉、似水柔情。这是地理环境造就了南北方人民的性格差异,由此引发开去,引出更多地区让学生结合各地的地理环境了解和理解各地的民族风俗习惯。这种讲身边事,说身边人的学习方式对于地理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以及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酣畅淋漓地将人文素养有效渗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完成必要的地理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且能正常思维的有用之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核心素养渗透于其中,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民族风俗贯穿在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理解中国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让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这样不仅完成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更为长久有效地地理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佳怡.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2]师雅兰.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3]梁刘玲.面向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项目式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4]方艳花.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民办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实践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5]李春瑶.基于节日和节气的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6]龙泉.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7]肖凯键.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构建海南省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议[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8.
[8]曾艳.广东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类型文化地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李烨(1970-),女,甘肃会宁人,汉族,200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讲师,所在科室主要从事地理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