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物经济引领区的“苏州方案”
2021-04-01韩祺邱灵
韩祺 邱灵
生物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全新经济形态。加快发展生物经济,已基本成为世界各国共识,是把握未来竞争主动权、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生物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生物经济新动能,要求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苏州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来抓,吹响了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的集结号,提出力争十年内集聚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破万亿元。这与生物经济发展大势、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保持高度同步,充分体现了苏州的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性思维。
一、大势所趋:高举“生物经济发展大旗”正当其时
(一)生物经济正加快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颠覆性变革,是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制高点
近年来,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生命科学通用目的技术快速发展,成本正在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下降,现代生物技术不断向医药、农业、化工、材料、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为人类解决疾病、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重大挑战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生物经济美好蓝图跃然在目。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对生命科学的重视、对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对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紧迫性都达到了空前高度。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形成发展新动能,也能产生社会效益,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物经济发展,不断强调生物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新阶段、全球新冠疫情危机带来新冲击的形势下,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新部署。
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生物产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当前,党和国家要求制定生物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这是我国顺应生物经济发展新趋势,首次在国家规划体系中体现对生物经济的重视,将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生物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
(三)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引领之势,具备发展生物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强大决心
苏州很早就认识到生物经济发展大势,重点瞄准和布局发展生物医药这个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通过“十年磨一剑”的不懈努力,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8年以来,苏州先后出台重磅级政策,一年一个“大招”,着力巩固既有发展优势,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曾经,电子信息产业支撑起改革开放以来苏州30多年的发展,至今仍在释放深度发展的红利。现在,苏州提出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来打造。这表明了全市高度重视并全力发展“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生物经济”,全面支撐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二、深化认识:客观看待生物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苏州既有的先发优势存在弱化隐忧
一方面生物经济成为各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主流方向,各地对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争夺更加激烈。越来越多地方将生物经济相关产业列入新支柱产业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领域,下更大力气推动生物经济发展。长三角区域,“G60科创走廊”“合宁科创走廊”的加快建设,上海、南京、合肥先后出台极具吸引力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构成对苏州的强烈竞争。
另一方面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堵点”“痛点”不断凸显,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一是核心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隐患,核心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基础辅料、试剂耗材、关键零部件等高度依赖进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缺乏“赋能”创新平台,国家级实验室、资源样本库、知名高校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在苏州基本空白,全市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安全性评价机构、医疗器械检测服务平台、CRO(合同研发)资源较少。三是生物安全风险有所暴露,全市医药行业危废处理能力有待提升。四是需求侧管理不足,尚未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开展应用示范和推广,缺少协调解决企业药品经营、医保目录、挂网采购、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问题。五是治理能力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土地、金融、科技、招商、监管注册、海关通关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生物经济友好型的治理体系。
(二)太湖治理有望为苏州生物经济带来新增长点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生物经济带来新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将加快推广应用,趋严的政策监管为整个生物环保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长三角区域层面看,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正成为重点亮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形成系列配套保障措施,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供借鉴,为全国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作出示范。江苏省也高度重视太湖治理,提出太湖治理要继续探索出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苏州加快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有望与生物经济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格局。这为苏州培育生物经济新增长点带来的新机遇。
(三)营商环境是苏州发展生物经济的“最大底气”
从整体营商环境看,苏州倾力打造“苏州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取得积极成效。在近期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的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工作中,苏州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第三位,其中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全国排名第一位,创新环境在全国排第二位。
从生物医药发展环境看,苏州为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家、科学家建立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的绿色通道,用“量身定制”的服务理念形成了良好“口碑”。全市通过建立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整合政府服务资源,围绕投融资、项目申报、企业认定、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知识产权等事项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代办制”“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苏州自贸片区的功能,探索设立国家级、省级药械审评分中心,扩建成为具有首次药品进口资质和生物制品进口资质的口岸。加速审批流程,加快药品通关,提前实现五年内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再压缩一半的目标。聚焦临床服务能力,联合全国前20的医院和临床专业,共同开展临床试验的紧密合作,打造新药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集聚高地。
三、转变策略:新理念新方法打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核心的生物经济引领区
(一)深入对接国家顶层设计,深化对生物经济的认识
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建立在保护、利用生物资源之上,为满足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形成的一种生产、流通、分配模式和制度体系。从国家层面看,发展生物经济不是简单地仅体现经济发展的内容,更包含对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的作用,涉及支撑“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的方方面面。从苏州层面看,生物医药的发展空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生物经济更大的市场空间在于绿色可再生和大健康领域,仅仅依靠生物医药产业无法支撑全市打造万亿级产业的既定目标。
建议苏州积极对接国家规划,完善统计口径,更加科学测算提出“规模”指标。统筹考虑经济结构、就业以及社會民生方面等指标,探索构建“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大健康”等具有苏州特色的相关指标体系,提出能体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理念的有关指标,真正反映生物技术广泛惠及人民健康水平、食品安全、绿色发展和能源保障。
(二)深入对接国家最新政策,强化需求侧管理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管理”的政策工具,明确了未来宏观经济调控的最新方向。此前,推动生物经济发展的政策主要依靠供给侧,注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快推动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目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瓶颈”更多在于需求侧。现状是公众对生物技术和产品(特别是国产品牌)的认可程度普遍偏低,相关产品和服务难以打开市场问题亟待解决。
建议苏州加快实施生物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的应用示范工程,创造新的应用场景,畅通供需,塑造新的经济优势。进一步顺应生物经济与数字经济等业态融合态势,加快布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更好发挥太湖在生物环保、生物能源方面的应用场景优势,吸引更多技术到苏州产业化,打造新亮点。
(三)深入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积极部署国家和行业所需核心技术攻关。针对我国新药研发所使用的核心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基础辅料、试剂耗材等90%以上都依赖进口的严峻形势,部署一批对接全省乃至全国的“卡脖子”清单的攻关专项,更好发挥苏州在承担国家使命任务的作用,提升苏州在全国生物经济前沿领域的影响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平台布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资源保藏平台、国家临床实验基地、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新体制、新机制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苏州落户。围绕创新基础研究、转化应用研究、市场化公共服务等不同环节的短板,建设若干创新平台,争取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三是积极构建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若干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促进优势特色企业集群化发展。引导中小企业面向生物经济行业技术知识密集、产业市场细分、产品附加值高的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试制。
(四)深入对接国家改革任务,探索构建生物经济治理新体系
当前,破解生物经济发展的难题需要更多地方开展先行先试。苏州应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锐意改革,创新思维,力争打造适应生物经济发展黄金期、滋生生物经济繁荣发展的治理体系。
一是创建生物经济先行区。抓紧制定《苏州生物经济先行区建设方案》,在行业准入管理、产品和服务定价、招投标、政府采购、流通、进出口等关键环节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在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设立医疗特别管理区,在加快医疗器械和药品审批、开展干细胞移植等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外资健康医疗保险机构审批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二是构建包容审慎监管体系。包容处于发展初期的新业态发展,搭建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桥梁,对跨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部门协同监管。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探索引智引资新模式。常态化举办国际性高端学术论坛、博览会、投融资促进会等活动,促进国内外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加大政府引导基金让利幅度,允许财政盈利全部让渡给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人、基金管理人以及其他类型社会资本出资方。积极探索发展面向生物经济的投贷联动产品。四是建立组织实施和宣传考核新机制。会同有关专业机构制定苏州生物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绘制苏州生物经济发展地图,指导编制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联合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和有关智库,研发表征生物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数,定期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发挥生物经济相关行业协会、智库、专业化咨询公司等第三方机构作用,采用政府采购模式,定期开展生物经济政策评估。五是守住生物安全红线。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有效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加快建设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和应对举措,打造生物安全城市。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