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大学美育教育践行路径探索
2021-04-01闵杰
闵杰
【摘要】网络时代下,为实现人才培育的教育目标,高校近年来开始探索大学美育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希望通过美育活动的引导和渗透,不断丰富美育教育内容。然而网络技术的融入,并未改变二者在融合教育中的理念更新较慢、手段方式单一、融合内容枯燥等问题,课程教育改革进程仍旧十分缓慢。因此,高校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立足美育教育内在价值,充分发掘美育教育新路径,为当前美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网络时代;美育教育;践行路径
一、网络时代下大学美育教育的意义
网络时代下,大学美育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词汇,众多高校每年在开设大量专业类课程的同时,还会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学习平台,为美育教学相关课程的开展提供良好条件。大学美育教育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艺术培养产生引导作用,还能对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产生重要影响。
(一)深化德育教育,应对网络多元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呈现虚拟化和多样化特征。高校学生容易沉迷网络,产生心理问题和思维理念偏差,這不仅对高校开展美育教育、思政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同时还会对学生自身德育品质的养成产生负面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合理运用网络技术,深化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从而使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升综合素质,适应网络时代发展
当前社会不仅要求所需的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而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二者相结合能够从知识层面和实践能力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双重教育和引导,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美育教育面临的困境
为检验当前美育教学现状与美育教育效果,高校开展了美育课程渗透性改革,运用美育内容与德育相融合的方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发现当前美育教育中存在理念重视不足、手段单一、方法缺乏引导等现实问题,极大影响了美育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一)美育理念有待改进和提升
当前高校大学生将学习重心都放到了专业课程以及各种考证方面,对美育教育的关注度不高。而且高校虽然对美育教育进行了改革,但教师教育理念还未能及时转变,只是将网络教育与美育教育进行了片面糅合,虽然一定程度改善了教学现状,受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美育教育的消极影响,线上美育理念与线下美育理念没能深度融合,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关调查显示,高校有49.41%的大学生表示平时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美育课程,而且对于网络美育课程教育也只是被动接受,这种消极态度说明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理念未能深入人心。
(二)授课手段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高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不太注重美育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仍旧采用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与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对待美育教育,即便应信息化教育改革要求,开始借助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也只是对美育教材内容的单纯复制,PPT、教学视频等多为网上版本,使得美育教学形式和授课手段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而且在网络美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多采用集体公开课形式进行教学,听课人数较多,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师生互动性不强,降低了美育教育的效果。
(三)美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高校美育教育一般分为两类内容,即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只有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才能发挥其育人作用。但如今部分高校美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纷纷利用网络向学生传授美育内容,网络视频及图片的丰富性淡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容易造成理论内容与实践教育内容相脱节。而且在美育教学中,学生无法抽象出其中的德育相关理论,不会提炼知识点,导致美育教育存在形式化现象。
三、网络时代下大学美育教育路径分析
当前,部分高校从自身美育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寻求与德育教育的共通性,将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内容进行了有效融合,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学理念,融合美、德思想
由于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因此经常会在网络中寻求解压方式,释放内心压力。但由于网络多元化特征,其中的不良信息会对学生理念产生消极影响。对此高校可将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借助互联网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更新育人理念,缓解学生思想压力。比如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文化的学习,具体在民族舞蹈教学环节,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舞蹈来源和发展历程,其中插播一些舞蹈文化讲堂内容,通过思想熏陶转变学生学习理念。同时教师还可将教室布置成舞蹈文化较为浓厚的场景,再进行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
(二)创新教学手段,满足美、德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美育教育提供了多元化教学手段,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美育学习需求。因此高校在美、德融合教学中,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直播教学或者翻转课堂教学等形式,鼓励学生线上讲解美、德融合内容,还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试讲比赛,将其他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好评率作为最终评判标准,丰富教学手段。另外,高校教师自身也要积极提升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学习通、对分易等学习平台,用其下发美、德融合教学课件及教学作业,要求学生按时浏览完成,确保课堂学习效率。
(三)丰富教学内容,渗透美、德价值
当前高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中,德育教育内容不够深入是制约学生美、德品质养成的重要因素,对此高校需丰富融合内容,并在其中渗透美、德价值。一方面,高校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美、德融合教学。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还需为学生增加校外美、德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美育教育面临改革的现实困境,为充分发挥美育课程的育人引导功能,高校教师需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融合德育教育内容,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中深化美育理念,创新融合育人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美、德品质,使其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知辰.美育融入大学思政课堂的路径探究[J].亚太教育,2016(1):68-69.
[2]花春.浅谈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渗透[J].法制博览,2019(12):270-271.
[3]肖婷.“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03-204.
[4]陈曈.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美育构建[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23-24.
[5]刘汝涛.思政孕育艺术之苗——“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2020(3):154-155.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