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海:构建“智引擎”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2021-04-01
编者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以实施“千万工程”为契机,实现“二分到四分”,探索形成“智分类、云回收、源处理、再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地方标准,健全标识术语,实现“按图收集、按序流转”。构建便捷高效云平台,实现“即刻清运、即时监督”,降低环卫成本。构建多元化处理体系,实现“就地减量、就近转化”,实现最小成本的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通过建立积分反馈和项目奖励机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可持续运转。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是民生关键小事和社会发展大事。近年来,浙江省宁海县以全省“千万工程”为契机,实践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二分到四分”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探索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形成了“智分类、云回收、源处理、循环用”新模式。目前,宁海县363个行政村全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县30%村开展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综合减量率由15%提升至58%,转运总量下降49%,实现了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双提升。
一、构建规范系统的智分类标准,使农村生活垃圾“按图收集、按序流转”
宁海县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境南部沿海,全县土地面积1843平方公里,2019年末户籍总人口63.4万,辖4个街道、11个镇、3个乡,30个社区、363个行政村。从2014年在下畈村等地率先试点以来,宁海县垃圾分类推广不断提速,并于2017年实现全县垃圾分类全覆盖。
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处理是“标准化”理念的具体应用,也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载体。通过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地方标准,宁海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标准化定性和信息化定量,有效破解了传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常见的标准不统一、执行易走样问题。
一是健全术语标识。宁海在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中,致力于使行业术语精简实用,既对照上级要求,又对应群众需求,推动分类概念、运行程序、管理规范等8大类50条标识定义通俗化、简便化,确保群众一听即懂、一学即会,降低标准普及门槛。
二是厘清流程节点。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际,梳理环卫系统、农口系统和处理企业各自职能,明确分类、回收、处理、利用4层面工作内容、单位职责,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重组再造,方便各职能主体照章办事、联动协作。
三是明确评价细则。为加强标准落地,对账式设定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处理评价目录,依托县对乡镇(街道)和乡镇(街道)对村二级评价体系开展定量化标准落实评价,评价结果挂钩绩效认定和工作纠偏。
二、构建便捷高效的智操作平台,让农村生活垃圾“即刻清运、即时监督”
宁海县将开展垃圾智分类村实现统一监管,组建垃圾分类监管“云平台”,实现垃圾分类信息化、设备智能化、分类效果可视化、保洁管理精细化的“大数据”模式。据统计,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处理村平均压缩环卫成本近6成。
一是以“云端”督察保证分类成效。在前端分类环节,为村民发放智能化芯片垃圾桶或二维码,由群众开展即时户内分类,随后由村保洁人员定时驾驶智能上门收集车,对智能垃圾桶开展当场识别、称重、评分、拍照留档,收集过程全程上传云端平台,方便查阅监督。
二是以“云端”监控实现全程跟踪。对智能上门收集车安装GPS定位,由云端平台实时监控车辆清运路径及后续运行流程,对出现清运遗漏和流程偏差的,由云端平台向保洁人员及时发送信息提醒,确保垃圾清运流转顺畅。
三是以“云端”分析强化分级管控。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大数据服务中心,根据各分类处理区域运行实际,定期生成周反馈、月总结、年报告,为各相关职能部门后续决策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破解了传统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常见的数据不实、资料不清的问题。目前,已开展运行分析78次、问题整改186个。
三、构建循环多元的智处理体系,促使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减量、就近转化”
宁海县通过投用智能化处理设施和配套软件,对农村生活垃圾开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有效破解了传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因“前端分类、中端混运”而导致的群众意愿低、运行难持续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运行效果。
一是优化循环减量体系。依托智分类数据管理云端平台,建立集农村生活垃圾回收信息交换、价格发布、网上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信息服务体系,推动资源回收全域数字化。目前,已累计完成网上订单4600余单,废纸、有色金属等农村主要废品回收率由72%提高到85%。
二是升级资源利用体系。硬件方面,宁海采用一村一建或多村联建方式,打造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开展有机肥生产;软件方面,数字化“物联”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由智分类数据管理云端平台开展生产监督,产出数据及时对接农户、农业生产基地,使有机肥能第一时间根据实际需求送达田间地头。目前,宁海县共建立乡镇(街道)一級厨余垃圾处理中心57处、设备76台。
三是完善无害处理体系。由智分类数据管理云端平台对有害垃圾收运开展信息化管理,动态监督有害垃圾收容器、清运车运行轨迹,方便环卫部门第一时间掌握具体清运情况,规避二次污染。同时,通过透明化的云端平台运行体系,使每一笔处理业务可追踪、可溯源,最大限度规避了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业务主体行为失范问题。2018年以来当地共纠正有害垃圾错投乱放422起。
四、构建对账闭环的智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常抓不懈、常态长效”
宁海县积极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立积分反馈和项目奖励机制,激发村民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使按规分类的群众可持续享有红利反哺,提升了群众参与积极性和工作推进的延续性,消除了农村环境治理“政府贴钱赚吆喝、检查过后易回潮”现象。同时,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一体化的长效保洁机制,纵深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一是激发村民参与动力。通过村保洁员定时上门收运并开展分类评分,评分结果当场生成可用于消费兑换的网络绿色积分,优劳者优得,激励群众主动提升垃圾分类质量。2020年仅大佳何镇就产生积分486万分,按100∶1比例折合人民币4.86万元,可用于洗衣粉、香皂等生活用品兑换。发挥网格制度,通过网站长加大对农户垃圾分类的指导和督促,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率和垃圾分类准确率。
二是提升村级干事热情。出台《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各乡镇(街道)统筹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布点,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每村最高补助15万元,截至目前,宁海县已经累计投入项目资金5641余万元。同时,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先进村优先安排涉农项目,提升村级干部工作热情。
三是健全乡镇考核制度。为确保农村垃圾分类工作长效运行,宁海县财政每年安排2480万元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经费,按村民人口数计算平均每人可补助保洁经费50元,并委托第三方单位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依据,考核优秀全额补助,良好补助80%,合格补助60%。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