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探索
2021-04-01张晔
张晔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提升两项政策的实践黏合度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效和“三农”的现代化。因此,如何促使两者有效衔接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精准扶贫政策背景及成效的介绍,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并以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基础,从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等五方面阐述了衔接的具体路径,以此增强两项政策的匹配性和融合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
一、精准扶贫的背景及实施成效
(一)精准扶贫的背景
在1978—2012年的三十多年扶贫开发历程中,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从7.7亿降至1.28亿,被称为世界减贫史上一大奇迹。按照国家最新扶贫标准,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8249万,部分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始终没有得到精准帮扶,集中体现在对“谁来扶贫”“扶贫谁”“如何扶贫”“扶贫效果如何”等重点问题认识不明确、执行不彻底、反馈不到位,致使扶贫工作“大水漫灌”、蜻蜓点水。针对长期“粗放式扶贫”留下的各种后遗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以“精准”作为扶贫工作的关键突破口,提出“精准扶贫”,随后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强调扶贫对象、实施措施要精准。为了促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快速落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责任、精准扶贫、社会合力以及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从扶贫主体及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扶贫措施、脱贫成效等6个方面入手真正找准贫困病症并对症下药,打好扶贫攻坚阻击战。
(二)精准脱贫的基本成效
为了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部署,国家、政府、社会自上而下纷纷响应并迅速加入到脱贫攻坚队伍中,精准扶贫政策在全国各贫困地区深入开展。2013—2019年,中央政府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147亿元,平均每年投入约735亿元。除此之外,省、市、县各级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精准帮扶和精确施策,使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2013—2019年期间,全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00元提升至11567元。2013—2019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7年间我国贫困人口从8249万减少至551万,共减少贫困人口7698万,平均每年约有1335万人脱离贫困群体,全国贫困发生率从8.5%降至0.6%。在2016—2019年期间,我国832个贫困县中780个已经脱贫,脱贫率达到94%,仅有52个贫困县尚未摘帽,其他均已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精准脱贫任务。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剩余52个贫困县集中的新疆、云南、四川、宁夏、广西、甘肃、贵州7省(区)已先后宣布贫困县清零。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全球的减贫工作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义
(一)缩小城乡差距,融合城乡发展
长期以来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快速的城镇化和高速的现代化使乡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城乡在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供给方面严重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日益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影响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的目标,完成决胜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决策,以振兴乡村经济,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三农”现代化
农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土壤,而“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任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屡次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全面落实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出现的产业、资源、传统文化、社会服务、人口等“空心化”问题,只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
(一)以产业为核心,振兴乡村经济
产业兴旺是建设宜居生态、重塑文明乡风、推动有效治理、促进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只有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让贫困群众富起来,才能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促进农民物质和精神的全面繁荣,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在脱贫攻坚时期,各级政府和驻村单位积极根据各区域的资源、地理环境等优势种植各种农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带领地方产业走向市场,帮助贫困农户脱贫。为了加快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方面,各基层组织要以扶贫时期原有产业为基础,不断整合地方特色产业,适度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重组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意识,精准定位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现有农产品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地方农产品想要更快地“走出去”,必须先“引进来”,各级村党组织要积极借鉴并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营销渠道,促进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形成完整、规范、专业化的产业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二)以人才为主体,培养人才队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既是服务的主体又是受益对象,因此只有充分提升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两项政策的目标。精準扶贫和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衔接,而乡村振兴的服务主体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了扶贫对象的内涵和外延,既包括返乡农民、大学生,又包括包村干部、驻村干部等以及有乡土情怀的有志之士。因此,乡村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人才发展的“蓄水池”,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社会合作的方式,凝聚地方优秀人才服务于乡村发展。
首先,将“乡土农民”作为人才衔接的首要主体。一方面,基层政府可以通过技术、资源、政策“下乡”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工能临乡择业,从而扎根农村、服务于地方产业。另一方面,必须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职业农民培养制度,将不同层次、类型、素养的农民进行分类,让具有不同技能、资源、关系优势的农民能在乡村事务中充分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让有资金、资源优势的老板返乡建厂,让有关系优势的乡村能人招商引资等。通过差异化、多样化、技术化的方式鼓励农民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种植能力,激发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以多种渠道发掘、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让有乡土情怀的有志之士愿意来、并且留得住。例如:鼓励优秀大学生回乡创业、组织基层选调生包村挂职锻炼、推荐科研院所优秀人才服务基层等,汇聚各方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技术、资源等支持。
(三)以文化为底色,重塑文明乡风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文化扶贫是去除穷根的关键,更是全面决胜小康和乡村振兴的灵魂。贫困群众和乡村振兴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能够促使贫困群体产生脱贫的内生动力,而且牵引着乡村产业、人才、组织和生态的振兴。因此,将文化作为后扶贫时代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主要载体,对乡村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文化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各基层政府积极指导并带领贫困村庄挖掘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各种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了“电商+农户”“文化活动+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特色产业扶贫模式,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除此之外,部分贫困地区依托电视节目、文化节庆、文艺演出、公共基础设施开展扶贫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促进两项政策有效衔接,第一,各基层政府应以文化扶贫的优秀成果为依托,不断深化和拓展地方特色文化内容,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第二,以当前各贫困村庄文化广场、图书馆、村委会的兴建和修缮为契机,鼓励乡村能人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投资,以满足乡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深入挖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加强其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建设,并寻找村庄内部的典型人物、典型家庭、典型事迹,发挥示范效应,弘扬尊老爱幼、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引导并培育乡村文明风尚的建立和传承。
(四)以组织为基础,引领基层党建
基层党支部是乡村致富的火车头,能够为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提供牢固的组织保障。精准扶贫时期各级驻村扶贫工作队带领村党组织建立了新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新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因此,在乡村振兴初期,各级村党组织将这些先进的制度和工作方法推广并灵活应用于乡村振兴工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汲取和总结不同地区基层党组织管理的有益经验,完善本地区基层党组织管理中人才培养、考核、晋升、评价等制度,为乡村振兴筑牢组织基础。
具体来讲,首先,各级政府可以借鉴扶贫时期“五级书记一起抓”的组织动员经验和“第一书记”以“党建促扶贫”的工作思路,通过基层党建促进乡村振兴,以此提升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其次,各乡镇党组织可以将扶贫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各项管理制度延续下来,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原则,继续履行“一事一议”的基本制度,促进村民自治组织的良性运转。最后,通过内推、外聘等多渠道建设强健的村级干部队伍,并以多种方式培训提升其综合素养,使其具备新时代的管理思路。
(五)以生态为保障,构建美丽乡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文明的生态环境是小康社会的底色,亦是振兴乡村生态的重要支撑。农村生态的文明是构建美丽乡村的基础和前提,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衔接的历史交汇时期,以环境为民生,构建美丽乡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时代所需,更是民心所向。
总体来讲,一方面,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的振兴。各地方政府应以脱贫攻坚时期发展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以及集种植、采摘、销售为一体的乡村农业为基础平台,借助地方独特的山水生态、古村古宅、民俗风情等,积极探索农业、旅游、生态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模式,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资产,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另一方面,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依托精准扶贫时期各贫困村庄对村容村貌整治的良好基础,持续、深入地做好乡村生态振兴的后续整治工作。例如: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减少农村土炕,强化村庄垃圾、污水、家禽粪便的处理,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危房改造等,通过基层政府的正确引导、合理规划美化乡村环境,在脱贫攻坚的良好基础上振兴乡村生态,以生态振兴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肖俊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03):1-2.
[2]遂宁市统计局课题组.遂宁:“农村空心化”——乡村振兴难题何解?[J].四川省情,2019(06):6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8-01-02.
[4]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习近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N].内蒙古日报,2015-11-23.
[5]李博.鄉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其推进路径——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20(04):138.
[6]郭圳南.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J].农业·农村·农民(B版),2020(11):5.
[7]曹淼,谢磊.文化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02/c40531-29623420.html,2017-11-02.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郑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