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2021-04-01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海城1142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5期
关键词:准确度敏感度例数

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 海城 114200)

内容提要: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CT诊断,观察组予以核磁共振诊断,观察两组诊断效果。结果:CT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是57.9%(11/19)、50.0%(7/14)、54.5%(18/33),MR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是94.7%(18/19)、78.6%(11/14)、87.9%(29/33);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比对照组长,梗死大小比对照组小,检查费用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为腔隙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诊断效果优于CT诊断。但这种方法花费的检查时间长,经济上的花费较高。因此,具体的诊断方法应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一类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代表,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从而引发梗死问题[1]。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与囊性病灶结合具备多样特点,主要部位集中在患者的丘脑以及内囊位置。有临床指出:腔隙性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代表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一旦患病会出现知觉障碍问题[2]。目前,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有较多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核磁共振、CT。本研究对选取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分析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2月,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8:15,年龄50~77岁,平均(62.3±3.6)岁;病程1~24h,平均(8.9±1.3)h;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9:14,年龄50~76岁,平均(62.8±2.9)岁;病程1~25h,平均(8.8±1.6)h;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对比。选取的全部患者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医学伦理研究会许可认证。

1.2 方法

对照组行CT诊断。为患者取仰卧位,借助64排CT扫描患者的颅顶至枕骨大孔,扫描基线为OM,间距与层厚为5mm,扫描条件为120kV、380mAs。

观察组予以MRI检查,为患者取仰卧位,运用核磁共振仪(磁体:永磁体;2D下最小层厚2.0mm;3D下最小层厚0.5mm)检查患者的头部病灶,患者的扫描基线、体位与对照组相同,扫描条件是T1+权像TR/TE=420/10ms,T2+权像TR/TE=3500/96ms,层厚5mm、间距2mm,检查全部由年资较高的影像科医生独立完成,调查读片满意度。

CT:①图像被平扫后显示出的病灶密度较低;②宽径、病灶长、宽径均处于20mm以下。

MRI:①相同部位平扫FSET1WI显示有低信号灶的出现,FSET2WI显示有高信号灶的出现;②病灶层厚、长、宽均处于20mm以下,诊断标准以T1加权图像为主。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统计CT与MR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②统计两组患者检查时间,比较其长短。统计梗死大小,比较其大小;统计检查费用,比较其高低。

1.4 统计学分析

在SPSS20.0软件中录入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行t、χ2检验比较,±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当P<0.05时说明组间差异显著。

2.结果

2.1 CT与MR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析

CT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是57.9%(11/19)、50.0%(7/14)、54.5%(18/33),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是94.7%(18/19)、78.6%(11/14)、87.9%(29/33),见表1。

表1.CT与MR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析(n)

2.2 对比两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

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比对照组长,梗死大小比对照组小,检查费用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两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比较(n=33,±s)

表2.两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比较(n=33,±s)

组别 检查时间(min) 梗死大小(mm) 检查费用(元)观察组 20.4±5.4 8.1±3.0 1000.2±9.8images/BZ_65_1252_867_2269_1024.png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指大脑半球或者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当有血栓形成或微铨子脱落阻塞血管时而导致供血动脉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梗死灶直径小于1.5~2.0cm,从而出现相应的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障碍。选取一类有效的诊断方式,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使患者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就诊意义重大。

螺旋CT和MRI均是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诊断中的重要内容,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中发挥重要作用[3]。螺旋CT诊断原理是经过不同组织的X射线穿透性存在一定的不同,在计算机的处理下会获取断层图像,在重建技术以及窗技术的作用下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的病灶特征。螺旋CT在设计上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性,运用滑环技术,将固定机架内不同金属环与部分信号线以及电源电缆连接在一起,并将相连运动的X射线管、探测器滑动电刷、金属环导联[4]。球管和探测器不受电缆长度限制,沿人体长轴连续匀速旋转,扫描床同步匀速递进(传统CT扫描床在扫描时静止不动),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前进,可快速、不间断地完成容积扫描。

上述两种诊断方式均具备良好的特异性,可对患者体内微小的病灶准确定位。MRI相较于螺旋CT来说可更好地检查脑干、颅凹部位的病灶。但因为该诊断方式容易受骨性伪影的干扰,CT检查也会出现假阳性病灶的诊断情况。另外,因为MRI(T2WI)对水聚积方面敏感度较高,患者出现梗死缺血后短时间之内可显示出细胞性水肿,但CT在缺血时间较长的状况下才能显示病灶。本研究诊断结果显示:MR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明显比CT高,阳性检出率明显优于CT,存在差异较大;观察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比对照组长,梗死大小比对照组小,检查费用比对照组高。这一结果反映出: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I诊断,可多方位全面的反映出患者的病症状况,给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但花费的诊断时间较长,诊断花费的费用较高。

综上所述,与CT诊断比较,MRI诊断可清晰反映出患者脑内病灶情况,治疗更为精准和全面。但MRI诊断花费的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因此,具体选择诊断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猜你喜欢

准确度敏感度例数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更正
幕墙用挂件安装准确度控制技术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一款基于18位ADC的高准确度三相标准表的设计
Diodes高性能汽车霍尔效应闭锁提供多种敏感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