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助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2021-04-01高健波苏州轨道交通运营一分公司曹新宇机械工业出版社
文/高健波,苏州轨道交通运营一分公司曹新宇,机械工业出版社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按照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调研信息显示,预计未来几年的人才招聘需求约为4万人/年,这些人员将大部分来自院校学生。为了与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人才需求相匹配,学校和企业培养任务重,因此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岗位适应性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与轨道交通岗位相适应的学生,运营企业也在努力探索,但是目前我国各城轨交通建设的基础设施标准、设备技术制式和线路形态等都不尽相同,且运营企业在运行模式、组织架构、人员组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大部分专业行业内也没有统一的培养、鉴定标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存在时间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及岗位的能力要求标准尚未完全衔接,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要求。
借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同时助力城轨交通发展,帮助职业院校更好地培养符合城轨交通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节约培养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本文根据苏州轨道交通与院校合作订单生培养过程中的做法,结合机械工业出版社多年教材出版实践,谈谈校企深度合作,包括合作的范围、方式、成效、教材编写及改进的方向等,助力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尤其是职前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
一、主要研究内容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务。“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故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合称为“三教”改革,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是涉及教与学各环节的综合改革。“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苏州轨道交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一直致力于校企深层次的合作,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创新合作方式。
(一)企业协助学校专业建设,企校共同培养师资
在十年前,城轨行业对大部分职业院校来说都属于新兴行业,学校的师资结构还不合理,大部分教师更偏理论型,缺少在城轨企业的实习、工作经历。学校在轨道交通专业建设方面也缺乏一定的经验,为了更好地培养城轨专业学生,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苏州轨道交通发挥企业优势,协助相关合作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
为深化校企合作,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建设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7]74号)、《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划》(中城轨[2017]001号),公司与苏州技师学院、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学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三所本地院校联合成立了校企城轨专业建设委员会,与合作学校建立紧密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与学校资源,进一步强化合作学校城轨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度,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公司参与制定城轨专业的学习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实践内容、考核考评等。在学校进行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公司选派技术骨干参与学校实训中心建设及专业开发的论证、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等。在苏州技师学院实施城轨专业二期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与学校对“十三五”期间轨道交通专业发展和新专业开发等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并共同申报了省级《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课题研究项目。
公司为学校师生实训、实习提供帮助。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为学校提供合适的生产、实训设施,要求专业教师寒暑假来公司进行跟岗学习,并安排固定的带教师傅,以增加教师在企业学习、实习的经历。企业在专业现状与发展方向调研、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研究、“双师”队伍建设及课程开发等方面予以积极配合。同时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进入学校讲授专业课程。每年根据各学校专业情况指派相关专业工程师到订单学校授课,参与教学管理,学期末进行考试验收,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提前了解公司、熟悉专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公司也紧紧依托合作学校,不断提升企业内部培训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充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解决企业内部人才培养问题,公司积极建设和培育内部兼职培训师队伍,充分发挥内训师在培训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司每年开展一次内训师的选拔及评审工作,将热爱培训工作、志愿从事员工教育培训事业、能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内部培训工作的优秀人员吸收到内训师队伍中来,同时对已聘用为内训师但没有很好的承担内训师工作的予以淘汰,保持内训师队伍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专业学校在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技能鉴定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公司内训师资建设过程中,每年由公司联合合作学校,共同成立选拔评审工作组,共同开展课件、教案、授课演练评审及内部培训师上岗前培训评估等工作。
同时聘请学校老师帮助规范公司内部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题库、教材等的开发。在推进此项工作过程中,公司与合作学校专门组织成立了专业开发组,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师、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核心作用。2017年4月,38个岗位标准、36个专业教材、题库已全部编写完成,主要用于公司在校订单生和内部员工使用。电客车司机、行车值班员、行车调度员三个关键岗位题库通过市人社局评审后,提升为市级标准。公司和学校通过以上举措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师资团队,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1.新时代背景下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2019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提出,教材是国家事权,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再一次把教材建设提高到一定高度。围绕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机械工业出版社多年教材出版实践,经过总结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新形态教材建设应该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1)编写理念要融入课程思政。教材内容应体现国家意志,体现立德树人。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也不必要所有课程齐步走,而是应该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特点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如糖溶水,如盐入味。课程思政一般包括品德修养、职业素养、科学素养、传统文化、行业特色和核心价值观几个方面。例如机工社出版的《机械设计基础》一书中讲到“渐开线齿廓啮合特性”时,引入“港珠澳大桥”的思政内容,通过了解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过程,难度最大的“沉管接头合龙在水下30多米进行,对接的最大误差只有2.6毫米、最小误差0.8毫米”。沉管接头的安装技术与控制在西方国家沿用一百多年的安放方法要用四个多月才能完成的拼接,我们只用了十六个小时就顺利完成,最大的误差2.6毫米,这是世界上最小的误差。港珠澳大桥沉管需要埋到海床下40多米,第一次做到了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独一无二。这些技术使我们国家综合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也是机械制造行业的骄傲。
(2)编写内容体现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方面,要把教材编写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流程高度对接,教材内容的设计、选取要来自企业真实工作任务。
·对接标准。教材内容符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课程教学目标一致;教材内容篇幅与教学时数匹配。同时,教材内容要对接国家课程标准、岗位技能标准、技能大赛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达到“课、岗、赛、证”深度融通。
·科学规范。教材名词、术语表述准确、正确,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数据、案例来源可靠。理论联系实际恰当合理。不用国家淘汰设备、产品。
·先进适宜。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科技发展新成果,体现学科专业、行业发展新动态;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适应学生学习基础,联系学生社会生活经验;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可持续发展。
· 职教特色。教材内容应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对接职业、贴近岗位,教材内容有机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满足项目式、模块化等教学需要。
(3)编写模式体现产教融合,反映工作逻辑。编写教材的载体选择要适当,内容编排合理,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编写模式要与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方式相配套。常见的教材编写模式有以下四种:
·工作过程系统化编写模式。适用于整个专业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教材内容完全依照企业实际工作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过程完成教学。
·项目式编写模式。适用于专业课类课程。项目就是一件完整的具体的事情,这件事情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以工作任务为内容。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知识、技能学习结合任务完成过程来进行。
·案例、情景式编写模式。案例、情景教学是运用案例(情景)剖析其中的各种理论知识,由教师使用案例(情景),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或情景引入)等多种方式增进学员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者的主动思考,并给予学习者真实情景学习的一种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编写模式。适合专业基础类、专业核心类课程。理实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主线还是学科体系,实践、实训服务于理论教学。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4)呈现形式多样。新形态教材倡导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直观鲜明的工作手册式、实训工单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是目前比较鼓励的呈现形式,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除纸质教材外,还应有与之配套的辅助教学资源包,包括课程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资料、习题解答、网上作业与答疑系统、教学视频、说课、微课、模拟仿真、在线答疑等,方便学生学习,教师授课。
(5)校企合作的编写队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材建设,鼓励“双元”合作开发教材,注重吸收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深度参与教材编写。一般来讲校企双方合作编写教材有以下几种模式:
·企业人员参与教材大纲制定。能够保证教材选取的项目任务为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反映典型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
·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企业人员能保证及时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内容,提高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参与教材内容审核。无法参与教材编写的企业人员,可以在院校主编完成教材初稿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审核,保证教材内容适宜。
·参与资源制作。立体化教材的资源建设是教材必不可少的部分,企业有真实工作场地,拍摄操作视频具有优势。
·参与资料提供。院校教师接触不到生产一线技术规范,无法保证教材内容真正与实际生产过程对接,企业人员如果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材的内容质量。
·参与实训内容编写。部分课程院校教师缺乏实训经验、企业工程师缺乏理论总结归纳能力,双方合作分工完成理论和实训部分的编写也不失一种好方法。
2.深化城轨专业建设,共同创新教学方法
本着互利共赢、不断创新的原则,公司与学校互设了实训和教学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协调小组”等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和解决城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方式: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技能大赛互助、在职培训等模式。2017年5月,公司与苏州技师学院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果受到市人社局肯定,公司被评为苏州市级现代职业教育定点实习企业。
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书本上学习,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即使是学校安排有一定时间的企业实践,毕业生到了企业生产一线,短期内也很难适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通常根据新线建设周期来提前储备人才,往往需要在学生毕业后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在职培训,以达到上岗要求,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
深化城轨专业建设目标的是进一步强化城轨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与实践的融合度,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合格毕业生,将公司员工岗前培训延伸到在校学生,缩短岗前培训周期,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即达到公司上岗要求的目标,最大限度的解决轨道交通发展太快,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企业深度介入学校专业建设,才能高速度、高质量、可持续的培养符合城轨企业需要的人才。
根据每一届毕业生在校学习时间,每轮建设周期为三年,期间由公司参与制定城轨专业的学习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实践内容、考核考评等。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教育部门规定的公共课程学习;第二学年,公司安排专业人员到校进行专业课集中讲授,第二学年未,由学校组织,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综合表现情况进行排名。第三学年,根据公司实际用工需求,按照学校与公司商定的计划,由学校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到公司进行专业实习,公司安排专门人员予以管理,并与公司现有师徒带教制度相结合,实现全程培训指导。实习期间公司与学校联合组织阶段性实习考核,在学生毕业前组织公司上岗取证考试。通过上岗考核的,优先录用为公司员工。
在培养期间,公司设立优秀教师专项奖金,对于在校企城轨专业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教师进行奖励。同时,为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设立专业奖学金制度,对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及综合素质优异的专业学生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
同时在培养期间公司与苏州技师学院共同组织开展工学交替活动,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从单一课堂教学转变到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公司根据学校教学需求及公司对专业人员的岗位要求,制订了详尽的理论授课和跟岗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了相关专业培训师进行授课,带领学生到一线跟岗学习,熟悉相关专业工作现场和工作流程。每个学生都严格进行了公司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合格后到现场学习。通过工学结合,使同学们真正了解了公司相关专业的工作内容,认识了相关专业设施设备,切身体验了服务乘客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自身目前所面临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此外,在举办全国城轨行业技能大赛前,企业和学校也是资源共享、通力合作,互为训练场地,通过这些举措,订单生在学生组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入职后上手很快,各项考核考证一次通过率有所提高,缩短了培养周期。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自2017年开始,机工社开始尝试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先后与宁波地铁、郑州地铁、北京地铁、成都地铁合作开发上百种新形态教材。到2019年《职教20条》颁布后,这些新形态教材一下受到市场追捧,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机工社新形态教材已在市场上赢得了口碑,几年来销量连续攀升,从原来传统教材的年均销量2000册,上升的年均销量3000册,并在2019年的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评选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目前苏州轨道交通与订单院校合作已有11年,深度校企合作已也有四年,根据这些年合作的尝试,基本上订单生毕业即可达到我司上岗要求,尤其是现在采用了工学交替后,让学生更能直接了解将来要就业的岗位是如何工作的,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为了院校能够更好地培养轨道交通人才,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校企要深度合作,教师与教材相适应,教师与教法相契合,教材与教法相匹配,助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城轨企业要大力扶持当地合作学校的城轨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储备。学校是未来人才培养基地,企业要立足当地,主动与专业学校加强全方位的合作,立足自身,做好人才储备建设,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也要符合企业真正需求。本地学校的学生可以更好适应当地文化,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这也是提高人才队伍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校企要强化合作力度,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与学校资源,在专业建设、实训设施、教材编写等方面错位发展,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比如学校与企业都有建有实训中心,有些设备都是相同的,实现的功能也是相同的。学校专业建设也要错位发展,专业互补,适当有些竞争,但要避免恶性竞争。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必须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是什么,应知应会内容和整个的培养过程要贴合企业的需要。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共同开展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课程开发,共同培养能够胜任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考虑到未来全自动驾驶的普及、智能运维、多职能队伍的出现,学校和企业需具备前瞻性,在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时就要考虑一岗多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资源,积极开展三教改革,创新教材开发。
三、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
目前学校的教材有些滞后,与城轨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时间差。各家学校发展水平不等,有些学校师资欠缺,教师教案、课件不能经常更新,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建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能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校骨干教师时刻掌握城轨企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相关配套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教法等。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等,统筹规划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材体系,加大师资培训的质量和频次;以“互联网+”为平台,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用好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资源,根据新技术新设备实时更新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化资源重组、资源在线、资源拓展和资源创新等,服务院校师生及行业、企业。
岗位标准尚未完全融入教学、教材中。按照职业要求对课程内容创新整合,将国家职业标准、相关行业标准、企业要求的基本知识和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程标准中,培养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教学标准动态调整;可以考虑新形态教材的使用,企业需要对教材建设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