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省份“十四五”规划陆续出炉,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2021-04-01

城市轨道交通 2021年3期
关键词:市域城际十四五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后,许多省区市的“十四五”规划也陆续出炉。未来5年乃至15年,各省区市如何谋篇布局?截至3月中旬,已有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十八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省级层面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本刊对各地《“十四五”规划》中披露的轨道交通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其中,仅青海省和海南省对轨道交通未有提及,其余均明确提出“发展轨道交通”“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等规划。

○北京市

(1)聚焦人口密集地区优化提升。超前谋划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功能配套,优先布局便民服务、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

(2)建设绿色智慧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建设,高效衔接内外交通,实施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设轨道交通 M101 线工程。

(3)共建高效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坚持公交优先,完善公交网络,打通道路堵点,提高运行效率。完成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探索跨区域共同运营模式。

(4)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实现职住平衡节点城市一小时通达,形成更加便捷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落实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提升同城化效应。依托区域快线和市郊铁路,健全“轨道+住宅”模式,通过大站快车便利通勤人员出行。加强区域公路网络与轨道交通站点衔接。

(5)着力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大型工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装备特色园区和前沿创新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6)积极扩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保持轨道交通、市郊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较高强度的投资。

(7)统筹轨道交通建设与居住用地供应,增加大站快线、市郊通勤铁路沿线居住用地供给。

(8)增强新城综合承载能力。系统构建平原新城城市框架。建设中心城和平原新城“半小时轨道交通圈”,建设站城融合的城市支点,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延伸覆盖生态涵养区新城。

(9)建设新型城镇体系。以轨道交通带动城镇建设,围绕望京、顺义、昌平等站点布局71个轨道微中心,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接驳,推动规划指标向轨道站点周边集聚,统筹布局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和公共设施。

(10)切实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的引导作用,深化交通综合治理,加快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到202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高至76.5%。

(11)打造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构建圈层式、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扎实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四网融合”,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融合发展,让市民乐享“轨道上的都市生活”。到2025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预计达到 1600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 56%。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充分发挥各类轨道交通比较优势,推动网络整合、枢纽衔接、运营一体、站城融合。建成丰台站、霍营(黄土店)等大型交通枢纽,充分发挥朝阳站、清河站等外围站点客流转换作用,推动铁路与城市交通信息共享、安检互认,实现便利换乘。依托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城际铁路联络线等,在城市航站楼实现值机和行李托运服务。推广民航、铁路与城市交通联程联运服务,提升全链条出行效率。科学分配铁路运行时刻资源,推进部分线路承担城市内通勤服务功能。建立轨道站点一体化开发的用地和建筑规模指标优先保障制度,促进城市沿轨道交通廊道轴向发展。实施城市副中心站、朝阳站、丰台站等一批站城一体化、高强度综合开发,打造新活力中心。健全土地综合开发收益反哺轨道建设机制,提高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

(12)高水平发展市郊铁路。统筹铁路既有资源盘活利用与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实施市郊铁路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市郊铁路主骨架,整体提升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通密线,推进S2线南段通勤化改造,新增京门-门大线、京九线等线路,提供“大站快线”轨道交通服务,实现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快速交通联系。加快建设平谷线,推进城市副中心线、京九线等向环京地区延伸,拓展快速通勤服务范围。盘活利用良陈线等小铁路资源,开发文旅新产品。到2025年,市郊铁路运营里程力争达到600公里,站点覆盖率显著提升。做好市郊铁路站点交通接驳,方便乘客快进快出、安全乘坐。在新城等地区有序发展中低运量系统,有机衔接市郊铁路和地铁网。加快形成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市郊铁路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等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灵活多样的票制票价体系,鼓励市郊铁路建设运营主体多元化。

(13)增强地铁线网服务能力。织补、加密、优化中心城线网,建设丽金线、CBD线、11号线西段、19号线北延等线路,提高重点地区线网密度,增强就业中心与居住组团间快速联系。具备条件的线路实现快慢线交叉运行和同台换乘,实施 1号线与八通线贯通运营等改造工程。治理轨道振动噪声。开展既有地铁车站综合性改造提升,增设换乘通道和出入口。建设智慧地铁,建立基于乘客信用体系的智慧安检新模式,集成安检票务体系,推广无感通行。加快五环路以外驻车换乘(P+R)停车场建设,建成苹果园等综合交通枢纽,为小客车换乘轨道交通提供便利。

(14)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实施公交系统节能计划,提升轨道交通牵引能效。

(15)优化进出口结构和质量。支持电力、轨道交通、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等优势领域大型成套设备开拓国际市场。

○天津市

(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雏形,京滨、京唐、津兴铁路加快建设,城际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2)建设区域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实施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实现“三航站楼、两跑道”运行,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能力。接入京津冀城际铁路网,实现与京冀及东北、环渤海等地区便捷联系。引入Z2线、M2东延线,规划研究机场线(Z1支线)等城市轨道交通,强化机场与双城及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直接联系。

(3)推动智能机器人、高性能智能传感器、核心工业软件、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攻关。

(4)打造国家铁路客运枢纽。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畅通京津发展轴,建成京滨、京唐、津兴铁路,推动津潍铁路建设,到2025年,高速(城际)铁路总里程达到470公里,基本形成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推动高铁站与周边地区“站城一体”开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大力提升运营水平,推动高铁枢纽与城市交通无缝衔接。

(5)构筑城乡快速交通网络。强化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系统的骨架作用,推进中心城区地铁M4、M7、M8、M10、M11号线及滨海新区 B1、Z2、Z4号线建设,启动一批延伸线建设。

(6)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成立产教融合研究院,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前沿,建设相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实体性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1)加快融入呼包鄂榆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加强城市群内部轨道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便利人员往来和要素流动,增强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

(2)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3)规划建设中心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构建铁路、公路、航空、城市轨道及公交、旅游集散一体化换乘体系。

○黑龙江省

(1)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包括瑞兴轨道交通列控系统两业融合示范基地、博实自动化集成设计及一体化运营服务等项目。

(2)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质量增长。其中,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排水防涝、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投资来源为政府投资引导、鼓励民间投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展目标为2000亿元。

(3)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203公里,建成运营哈尔滨地铁2号线一期、3号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4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启动大庆、恒大文旅城轻轨前期工作。

○上海市

(1)加快发展高附加值贸易业态,推动一批全球保税维修项目先行先试,增加船舶、航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维修品类。

(2)支持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提升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核心技术水平。

(3)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多网融合、高效便捷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铁路货运能力。

(4)提升区域内交通互联密度,以中环和轨道交通逐步实现各副中心间的快速联系,促进中外环区域轨道交通便捷化。提升区域居住品质,适当提高住宅用地比例,依托轨道交通站点等区域增加各类住宅的供应量,补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

(5)加强主城片区各类配套设施建设,适度提升片区内轨道交通站点密度,发挥13号线西延伸、机场联络线、21号线等对虹桥、川沙主城片区的支撑作用。

(6)强化TOD模式,充分发挥区域重要交通廊道对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通过立体式高密度开发,提升站点周边功能和环境,释放土地价值,形成轨交建设与地区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7)以城际、市域(郊)铁路为重点完善轨道网络。围绕虹桥枢纽、浦东枢纽等主要节点,形成多层次、通勤式、快速化和经济舒适的轨道交通网络,到2025年实现中心城60分钟可达毗邻城市、主要枢纽120分钟可达长三角主要城市。基本形成沪苏、沪浙多向对外铁路通道格局,明显提升沿线城镇、重点功能区与长三角城市直联直通水平。推进既有铁路站线资源及周边区域改造利用,增强铁路服务市域公交及城市物流功能。全面启动市域(郊)铁路建设,加快形成市域(郊)铁路基本骨架,带动重点地区、郊区和近沪地区发展。建成机场联络线,推进嘉闵线及北延伸、两港快线建设,加强临港、张江等重点地区之间及与两大枢纽的快速交通联系。推进崇明线、17号线西延伸建设。规划建设南枫线、沪平线,发挥连接长三角功能,形成对杭州湾北岸城镇的带动作用。推动市域(郊)铁路网络与长三角城际铁路网衔接,提升中心城、郊区与长三角城镇之间通勤化客运水平。强化市域(郊)铁路线网规划顶层设计,探索车站衔接、列车开行等运营管理机制。建成轨道14号线、18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3号线西延伸、19号线、20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线路,加快规划建设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等,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网络覆盖密度,并加大川沙、宝山、虹桥、闵行四个主城片区轨道通达性,推动轨道交通覆盖所有区,到2025年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全力打造集航空、国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市区线等功能于一体的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虹桥枢纽交通服务能级。

(8)强化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骨干地位,将公交优先战略进一步从中心城向主城片区、新城等拓展,到2025年中心城公交出行比重达45%以上。完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网络,推进市域、局域、常规公交线网融合发展。优化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持续推进高峰大客流线路增能提效。

(9)着力清除城市运行重点隐患。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超大客流下风险预警、客流疏导、应急抢修能力,提高重点车站风险防范标准,同步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

(10)优化巡游出租汽车运价、轨道交通票价政策,建立市域(郊)铁路票价定价机制。

○江苏省

(1)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着力培育50条重点产业链(包括轨道交通装备),做强30条优势产业链(包括轨道交通装备),推动 10条卓越产业链(包括轨道交通装备)快速提升。

(2)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率先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协同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建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点。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优化沪宁、宁杭、宁合和沿海运输通道,完善环太湖快速交通圈。

(3)积极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加强城际铁路、航空运输、过江通道建设,完善省域一体化、多层次、快速化交通圈,基本实现1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江苏。强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进一步完善高铁主骨架,推动城际铁路加快发展、网络衔接和自主运营,因地制宜发展市域(郊)铁路,积极建设货运铁路,有序推进城市轨道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实现设区市高铁全覆盖,打造轨道上的江苏。

○浙江省

(1)深入实施大都市区建设行动。持续实施一批大都市区标志性工程,加快“高铁+城际铁路+地铁”轨道上都市区建设。

(2)谋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深化洋山区域合作开发,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

(3)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积极推动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4)建设现代运输服务体系。推动都市区轨道交通运营一体化,发展旅客联程联运,推进城乡运输一体融合发展。

(5)加快建设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城市轨道交通和温州、台州、金义市域铁路等在建项目,有序推进杭德城际、上海金山至平湖市域铁路、江南水乡旅游线、温州市域铁路S3线一期、台州市域铁路S2线等新开工项目,谋划推进嘉兴至枫南、嘉善至西塘等项目。到2025年,总里程达1300公里。

○福建省

(1)强化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引擎带动作用。加快在都市圈内一体化构建公路和轨道交通网,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2)建设高效轨道网。推进福厦高铁、漳汕高铁、温福高铁、昌福厦高铁建设,加快形成沿海、京台两大铁路主通道,畅通出闽大通道。统筹规划和建设龙龙铁路武平至梅州段、温武吉铁路,开展福州至龙岩等省会通设区市高铁项目、南平至衢州高铁项目前期研究,填补区域路网空白,增强路网机动灵活性。完善福州、厦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泉州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加快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升轨道交通公交化水平。打造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都市圈1小时通勤、设区市至所辖县1小时基本覆盖的交通圈,促进多层次轨道交通网融合发展。

(3)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建设工程:建设沿海高铁大通道(福厦高铁、漳汕高铁、温福高铁)、昌福厦高铁,省际铁路(龙岩至龙川铁路龙岩至梅州段、温州至武夷山至吉安铁路);推进高铁进机场,加快建设福莆宁城际铁路F1、F2、F3线、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武夷山旅游观光轨道二期工程;续建福州、厦门第二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及其规划修编项目,启动建设福州、厦门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推动泉州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研究。

○江西省

(1)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协同开放创新等领域探索示范。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平台作用,努力创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

(2)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新一代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国装备制造产业重要基地。

(3)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等研发制造,推进南昌轨道交通、南昌经开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园建设。

(4)加快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建设南昌市轨道 5 号线,推进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延伸,研究利用既有铁路,或新增部分市域铁路,增开南昌至抚州、赣江新区、樟树等城际列车。开通大南昌都市圈城际公交班线。完善都市圈信息网络一体化,推进5G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重庆市

(1)高标准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结合轨道站点布局青年社区和人才公寓,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规划建设“五快五普”城市轨道,加快建设科学大道等城市路网,实现30分钟通达科学城南北、快速连接中心城区各片区。

(2)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城市群机场协同运营,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科学规划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成渝中线等高铁建设,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实现成渝间1小时通达、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

(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基本建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紧密联系周边的“1小时通勤圈”,力争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建设江津、铜梁、合川等至中心城区的轨道快线和市域(郊)铁路,优先利用国铁干线开行周边地区与中心城区间的公交化列车,规划研究永川(荣昌)、涪陵(长寿)、南川、潼南、大足、綦江—万盛、合川等至中心城区城轨快线。推进璧山、江津、长寿、南川等至中心城区同城化通道建设,开展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以及永川—大足、永川—荣昌、合川—铜梁—潼南、綦江—万盛—南川、涪陵—武隆—丰都、长寿—垫江—梁平等区域快速连接道规划研究,及时开工建设。

(4)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6大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一批产值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和基地,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其中,高端装备包括跨座式单轨、As型地铁、双流制车等轨道交通车辆。

(5)持续实施“85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推进第二、三、四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动东中西槽谷内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构建“环射+纵横”融合的多层次城市轨道网络,高质量开展轨道站点TOD开发。

(6)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四川省

(1)促进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究规划成都外环等连接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和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探索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市延伸,促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升铁路公交化运营水平,构建1小时通勤圈。

(2)强化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互动,推进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协同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汽车及轨道交通研发生产基地。

(3)启动建设新型空间光学研究装置、超高速轨道交通试验平台等前沿引领创新平台。

(4)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工业软件、航空与燃机、钒钛资源、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领域,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战略性创新产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科技支撑能力。

(5)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进“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壮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规模。

(6)提升交通、水利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推动区域一体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川南经济区一体化等轨道交通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7)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织密高快速公路网络,全面提升城际、城乡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汉巴南铁路南巴段、成巴等城际铁路。

(8)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成都城市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8号线三期、19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开展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编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工作;争取将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成都至德阳线纳入国家规划;建设山地轨道交通都江堰至四姑娘山线,适时开展山地轨道交通九寨沟世界遗产旅游线、竹海石海休闲度假旅游线、龙门山山地度假旅游线等前期工作。

○贵州省

(1)特种装备制造。推进惠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项目和产业园建设。

(2)加快贵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遵义等符合条件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全省轨道交通线路达到200公里左右。建成贵阳市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一期、S1线一期工程,力争开工建设贵阳S2线一期北段。

○云南省

(1)贯通沿边高速、大滇西旅游环线,巩固和拓展国内、国际航线,推动航空与铁路、高速公路、轨道等交通运输方式实现立体互联、有机衔接,提高出省出境通道的立体互联水平。

(2)建设以滇中为核心的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打造“轨道上的滇中城市群”,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网络。

(3)轨道上的滇中城市群。提高滇中区域高铁、轨道交通覆盖面,按照两个“500”(500公里城际铁路、500公里城市轨道)的目标。以昆明市为重点,有序发展市域(郊)铁路,充分利用国铁富余能力,开行市域(郊)列车。规划研究环滇池有轨电车,加快实施昆明地铁1号线西北延、2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三期,积极推进7号线、8号线、9号线、嵩明线、安宁线5个项目;鼓励支持滇中区域及有条件州、市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发展有轨电车等低运量轨道交通,结合实际开展中低速磁浮等中运量轨道交通研究论证工作,在论证充分的基础上适时启动相关建设项目。

(4)以昆明城区为中心形成1小时都市圈,推动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一体化发展,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快推进昆明中心城区连接周边县、市、区的城际铁路、城际轨道等交通设施建设,形成快速、便捷、智能的通勤圈。

○陕西省

(1)打造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组团。统筹产业布局,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发展动能强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组团。其中,西安经开区组团,重点发展节能、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等产业。

(2)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完善西安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布局,推进“多轨有效衔接”“多网有机融合”,提升轨道交通网络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序推动西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项目建设,适度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向中心城区外围延伸,支持有需求的市(区)优先推动地面公共交通发展,提升地面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到2025年,西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22公里。

(3)加强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步伐。健全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强化一体化发展和衔接协同,有序推动西安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产业园区适度延伸,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4)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序推进电力、电信、轨道交通等领域市场化改革,降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市场准入门槛,破除民营经济进入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

○甘肃省

(1)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市域(郊)铁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

(1)加快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十大工程项目,其中包括银川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委托国内权威专业机构,2023年前完成工程地质勘测、线路布局、投资估算等规划论证工作。

(2)建设一体便捷内部交通网。以城际铁路、国省干线、城际公交为重点,提高区内城际交通通达水平。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开通地级城市城际列车,实现五市城际铁路全部联通,开展银川城市地下轨道交通项目规划论证。改造提升国省道超期服役路段、城镇过境瓶颈路段和低等级路段,有序开行符合条件的城际公交快线,推进城市公交向近郊重点乡镇、新兴组团、产业园区延伸。到2025年,全区普通国道、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分别达到96%和50%,形成以银川为中心的沿黄2小时通勤圈和全域3小时出行圈。

猜你喜欢

市域城际十四五
城际列车
城际铁路CTC中自动折返功能设计与实现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万科城际之光售楼部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种城际车载列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