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影像学表现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2021-04-01尉志红严继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毛刺组织学征象

尉志红,严继萍

(山西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山西 太原 030012)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18年新增癌症病例中,女性患者中乳腺癌发病率居榜首[1]。浸润性导管癌(invasve ductal carcinoma, IDC)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病理类型,组织学上分为Ⅰ、Ⅱ、Ⅲ级[2],组织学分级影响手术方式及预后[3-4]。目前临床常用乳腺癌筛查手段主要有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 FFDM)和超声。FFDM易受腺体组织重叠的影响,尤其对致密型腺体患者存在较高假阳性率。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DBT)可利用不同投射角度实现三维重建成像,提高乳腺疾病检出率[5-6],常与FFDM联合应用。本研究观察FFDM、DBT及超声所见IDC征象与其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0年1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DC的192例患者,年龄27~84岁,平均(51.6±11.0)岁;136例因触及乳腺肿块就诊,56例经常规体检发现;62例伴疼痛;均接受FFDM联合DBT及超声检查,92例病灶位于左乳腺,100例位于右乳腺;其中8例组织学分级Ⅰ级,116例Ⅱ级,68例Ⅲ级。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Hologic Selenia Dimensions数字乳腺摄影机行乳腺头足位(craniocaudol, CC)及内外斜位(medio lateral oblique, MLO)摄影,X线球管旋转-7.5°~+7.5°,每旋转1°低剂量曝光1次,得到一系列高分辨率断层图像。采用Combo模式,在同一乳腺压迫体位下获得FFDM及DBT图像。

采用GE Logic E9、声科Axplorer、Toshiba Aplio 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超声检查,探头频率6~15 MHz。嘱患者仰卧及左前斜卧,双手抱头,充分暴露乳腺,多切面扫查双侧乳腺,并扫查腋窝。

1.3 图像分析 由2名具有5年以上乳腺X线诊断经验的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阅读FFDM及DBT图像,评估病灶大小、边界、形态、毛刺、恶性钙化及可疑淋巴结转移,测量病灶最大径,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决定。由1名具有5年以上乳腺超声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分析超声所见,评估内容同前,并观察病灶纵横比是否>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以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病灶最大径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r|≥0.8为高度相关,0.5≤|r|<0.8为中度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r|<0.3为弱相关。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四格表分析计算超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及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FDM联合DBT及超声所示病灶征象 FFDM联合DBT与超声显示病灶边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病灶最大径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FFDM联合DBT所测病灶最大径与组织学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P=0.43);超声所测量灶最大径与组织学分级呈弱相关(P<0.01,表2)。

表2 不同方法测得IDC病灶最大径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cm,±s)

表2 不同方法测得IDC病灶最大径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cm,±s)

组织学分级病灶最大径线FFDM联合DBT超声Ⅰ级(n=8)2.03±0.601.82±1.02Ⅱ级(n=116)2.22±1.072.03±0.93Ⅲ级(n=68)2.33±1.102.45±1.08r值0.060.25P值0.43<0.01

2.3 不同组织学分级IDC影像学征象比较 FFDM联合DBT所见毛刺征在不同组织学分级ID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两两比较,组织学Ⅰ级(图1)和Ⅱ级(图2)IDC较Ⅲ级IDC(图3)易出现毛刺征(表4)。超声检出可疑淋巴结转移、病灶纵横比>1者占比在不同组织学分级IDC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5);两两比较,组织学Ⅲ级IDC不易见纵横比>1(图3A)而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图3B,表4)。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超声预测ID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35.63%(31/87),特异度为79.05%(83/105),PPV为58.49%(31/53),NPV为59.71%(83/139)。

表1 比较FFDM联合DBT与超声显示IDC征象(例)

表3 FFDM联合DBT显示不同组织学分级IDC征象比较

图1 患者女,56岁,右乳Ⅰ级IDC A.超声声像图示右乳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B.DBT图像(CC位)示肿块边缘不光整,未见明显恶性钙化,周围腺体纠集

图2 患者女,61岁,左乳Ⅱ级IDC A.超声声像图示左乳肿块边界不清,纵横比>1; B.DBT图像(MLO位)示左乳肿块边缘细密毛刺,内可见泥沙样钙化,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

表4 各组织学分级IDC间FFDM联合DBT及超声征象两两比较结果

3 讨论

乳腺癌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与预后密切相关,不仅可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亦可用于预测术后复发及患者生存时间[3-4]。FFDM及乳腺超声是目前筛查乳腺癌的重要工具;FFDM联合DBT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乳腺病变检出率[5-7]。超声具有简便易行、无辐射、无创的优点,可实时、多切面、多角度全面观察病灶,尤其对于致密型腺体患者,较X线检查更具优势[8]。随着弹性成像[9-10]和“萤火虫” 等技术[11]的应用,超声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有所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FFDM联合DBT显示不同组织学分级IDC毛刺征的敏感性高于超声,与王君松等[12]的结果一致。毛刺征为乳腺癌的重要征象之一,是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并发生纤维增生反应,导致病灶边界与周围组织形成密度差而成,故X线较超声更易显示。多项研究结果[12-15]显示,X线对于Ⅲ级IDC边缘毛刺征的检出率低于Ⅰ级、Ⅱ级,原因可能在于高度恶性肿瘤边缘纤维增生反应较低级别肿瘤为轻,且生长速度快,边缘相对局限;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提示毛刺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病灶的组织学分级。

图3 患者女,64岁,左乳Ⅲ级IDC A、B.不同切面超声声像图示左乳肿块边界不清,呈分叶状,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左腋下见肿大淋巴结; C.DBT图像(CC位)示左乳肿块(箭)边界不清,内见细小钙化,未见明显毛刺征

表5 各组织学分级IDC间超声征象比较(例)

微钙化即直径小于0.5 mm的细小、多发簇状分布钙化,亦属乳腺癌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坏死后钙盐沉积形成,部分乳腺癌以微钙化为唯一表现[16]。FFDM联合DBT能更好地显示恶性钙化;对仅表现为表现为微钙化的乳腺癌,FFDM联合DBT更具优势。本研究中不同组织学分级IDC恶性钙化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金全官等[15]的结果一致。

有无腋下淋巴结转移对制定乳腺癌手术方式及评估预后密切相关[4,17]。FFDM联合DBT常无法很好地显示腋下淋巴结。超声可从多方面观察腋下淋巴结的结构、回声特征及血流方式等,判断是否存在可疑淋巴结转移[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发现可疑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高于FFDM联合DBT,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超声检出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为79.05%,与既往研究[16,18]结果类似;且不同组织学分级IDC之间超声对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存在差异,Ⅲ级IDC更易出现腋下淋巴结转移,可能与肿瘤分化程度差相关。

ZHENG等[18]发现直径>2 cm的较大IDC组织学级别可能更高。既往研究[19]表明,相比乳腺X线摄影和MRI,超声测量乳腺癌病灶大小效果更佳。本研究中,IDC最大径FFDM联合DBT测值与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而IDC病灶最大径超声测值与组织学分级虽仅存在弱相关(可能与本组样本量相对较大、易出现显著性高而相关性低的结果有关),仍提示存在IDC组织学分级越高则病灶越大的趋势,可能与肿瘤细胞分化越差、细胞生长速度越快有关。

乳腺恶性肿瘤常脱离正常组织平面生长,导致前后径增大,纵横比>1。本研究中超声发现病灶纵横比>1者在组织学分级Ⅲ级中占比低于Ⅰ、Ⅱ级IDC;而GUPTA等[20]认为病灶纵横比>1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关,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IDC影像学征象与组织学分级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联合应用FFDM、DBT及超声观察IDC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组织学分级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毛刺组织学征象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阀芯去毛刺工艺研究
张帆: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泌尿系统组织学PBL教学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