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预后研究
2021-04-01杨春雨张德辉吴开帅王海飞孙拓夫刘屹阳
杨春雨 张德辉 吴开帅 王海飞 孙拓夫 刘屹阳
脑动脉瘤未受外界因素造成破裂,患者自身行为性不会受到过多影响且不会有异常表现,但是若其破裂则会导致病情加重,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所有脑血管疾病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1,2],多处于动脉血管旁壁处,会加重患者脑部组织损伤,故而具有高致残性和致死性风险性的特点。据医学报告统计显示当脑动脉瘤发生破裂后,患者在24 h内急性病死率高达50%。传统开放性手术虽然是改善患者病情且提升生命质量的主要措施,但是治疗执行过程中有一定风险,同时时机的选择也有较大争议[3,4]。因此,需降低此病较高的病死率,利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早期介入来控制此病的发展危险性[5]。基于此,本实验重点围绕早期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 年6 月~2020 年3 月至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 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非盲法分组原则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5 例。常规组中男14 例、女11 例,年龄25~72 岁、平均年龄(48.5±7.9)岁,病灶直径2~23 mm、平均病灶直径(7.4±1.7)mm。实验组男13 例、女12 例,年龄25~73 岁、平均年龄(47.7±8.5)岁,病灶直径2~24 mm、平均病灶直径(7.5±5.6)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完成实验室治疗的基本情况调查,同时患者自愿完成临床做出的实验报告统计内容,如实填写相关调查表。加入临床实验统计前,所有受检者均知晓实验目标,同时可提供相关数据统计作为统计比较的基准内容。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参与实验的所有研究对象皆为首次至此看诊患者;②所有对象年龄>18 岁且拥有自主诊疗意愿;③入组后疾病诊断符合脑动脉瘤破裂疾病的机体指征。
1.2.2 排除标准 ①参与实验过程中检查患有慢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者;②基本资料收集不全者与诊疗禁忌证者。
1.3 方法 实验组在患者入院3 d 内开始行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首先对患者展开血管造影检查,若是有诊断需要可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使用静脉泵控制药剂速度,同时为患者注射规定剂量的尼莫地平(湖南百草制药有限公司),通过气管插管做全身麻醉处理,并在其股动脉上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别在患者的椎、颈动脉处使用,调整旋转位、侧体位等作为造影体位,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探寻动脉瘤的具体情况后更换导管开始落实肝素全身化。使用引导管置微导丝进入动脉病灶点,将提前选好的微弹簧圈放在此处后栓塞。检查栓塞保证载瘤动脉通畅然后再次实施造影检查。若并未发现有造影剂外溢,则可以按照患者具体治疗情况拔出引导管和微导管,在治疗后的6 h 拔鞘,同时在肢体穿刺上方1 cm 处压迫共计15 min,确定无出血表现开始包扎。术后24 h 要限制患者做下肢运动,制约其行为并同时为其使用阿司匹林,做临床机体抗凝处理。常规组:与上述治疗一致,在患者入院3 d 后开始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栓塞情况(完全栓塞、次完全栓塞、不完全栓塞),并发症(蛛网膜下出血、二次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情况,术后6 个月的mRS、MBI 评分[6],临床预后效果(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栓塞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栓塞情况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栓塞情况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发生蛛网膜下出血0 例、二次动脉瘤破裂1 例、脑血管痉挛1 例、脑积水0 例,总计2 例;常规组发生蛛网膜下出血4 例、二次动脉瘤破裂3 例、脑血管痉挛1 例、脑积水3 例,总计11 例。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00%(2/25)低于常规组的44.00%(1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mRS、MBI 评分比较 术后6 个月,实验组患者mRS 评分(1.1±0.2)分低于常规组的(2.5±0.4)分,MBI 评分(96.5±2.2)分高于常规组的(81.6±3.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mRS、MBI 评分比较 (,分)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4 两组临床预后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14.1±3.0)min、清醒时间(9.5±1.3)min、定向力恢复时间(12.5±3.5)min 均短于常规组的(21.1±3.3)、(14.5±1.7)、(23.7±3.7)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847、11.681、10.995,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为因后天因素或先天因素干扰,致使颅内动脉管壁发生一定的损伤,最终形成脑动脉的内腔位置出现局限性囊性扩张反应,随着病情走向逐渐加重进而形成了动脉壁出现瘤状突出[7,8]。一般情况下临床所选治疗手段为外科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以往所用开颅方式会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几率,而介入手术治疗能够控制切口出血量,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提升患者治疗效率。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措施并不需患者做颅脑大面积创口,且能选择股动脉部位做小型切口,将其放入导管中逐渐向内部推送最终达到病灶深处。所用导管较为纤细所以并不似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一样会造成血管的严重损伤,只有较为轻微的影响[9-11]。借助导管介入操作,用微导丝作为依托介质将微弹环圈一点点的推送到脑动脉瘤病灶处,开始行血管瘤的栓塞处理,在此操作下能够防止血液进入到动脉瘤腔中,将动脉瘤的出血点切断便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成效,且诸多医学报告研究统计均显示,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手段的落实,基本不会对患者的脑部组织与血管造成严重损伤,故是利于患者恢复的操作[12-15]。
本研究结果所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栓塞情况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常规组的4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实验组患者mRS 评分低于常规组,MBI 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能保证患者拥有高质量的预后结果,可积极落实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