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背景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4-01葛胜升
葛胜升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航空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reform,innovation
0 引言
《中国制造2025》指明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了“绿色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五大工程,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十大领域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面对“智能”“绿色”“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传统汽车装调工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汽车制造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专业转型势在必行。[1]目前,国内较多高等职业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往往只向汽车整车制造厂生产一线方向发展,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招生人数不足,学生报到率下降。经过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基于“绿色+汽车”、“智能+制造”[2]、“信息+设计”等维度,明确提出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新能源汽车制造、工业机器人设备、汽车设计等领域从事生产、研发、设计、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将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融入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双创”意识。本研究依据此调研结果对毕业生能力素质与行业需求相吻合、服务区域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1 课程体系重构
1.1 建构联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探索基于学分制的“1”+“X”制度试点
为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高效持续发展,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服务“1”+“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业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相互融通,实现“课证融通”的机制。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优质的专业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授课资源。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课程体系
开展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所反映的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试点开展“X证书”与学分的替换改革,支持学生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构建基于学分制的“学历课程+证书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本专业设置有“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汽车设计”“汽车涂装”等面向就业的专业课程模块。学生毕业生对口率和就业留存率显著提高。
1.2 校企合作,再造模块化课程结构,重构模块化教学流程
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体现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突出职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融。[3]与奇瑞汽车、长安福特、伯特利、巴斯夫、护航汽车设计等企业合作开发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课程包,深入研究制订模块化课程内容的设计方案。
不断创新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探索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老师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1.3 推进多元化双创课程
提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全面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加强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培养。新增与专业技能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强化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培养;结合汽车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典型产品综合实训,开发创新项目,通过实践授课活动进行知识内化。通过广泛校企实地考察和课程体系方案认证,在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训中整理了大量创新创业型项目案例,促成多元化双创课程。
1.4 构建“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在课程体系中需构建“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做到技术技能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结合,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传统课堂提及了课程思政育人的相关内容,但是没有有效的融合和挖掘。因此,在公共基础课[4]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创新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
1.5 建立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为推广本专业建设成果,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吸纳企业优质资源和案例,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满足“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需要,为推动开放、灵活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条件和保障。[6]
2 制造强国背景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改革
2.1 对接产业,分层次教学,实现人才个性化培养
精准对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信息设计等产业,打破传统专业壁垒,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实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学年主要完成基础共享型课程的教学。在第二、第三学年根据继续深造型、技术技能型、研发创新型、综合管理型等不同类型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发现拓展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开放性校中厂、开放性校内实训室等制度,发挥新能源汽车、汽车设计、智能制造等多个专业社团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个性化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以教师的工作室项目为推手,实施第二课堂的有效管理,营造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项目建设等相关活动,通过分层教学、分阶段教学的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保障。[7]
2.2 推动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助推课堂革命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构建理、虚、实一体的多维课堂。深入运用智慧教学数据,实施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运用国家级、省级等各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等课程平台优势,结合手机端教学与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专业精细化管理教学实施过程,合理制定精准的应对措施。教师及时跟进调整教学策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创新,助推课堂革命。
2.3 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重构多维度课堂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升认知效果。教课过程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课前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手机完成课前测试、讨论,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对自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课中导学,进一步加深相关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元化教学;课后学生进入校中厂,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依托于云课堂等平台,采用多维度、智能评价,真正实现过程考核。[8]
2.4 开展立体化、数字化、模块化教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针对教学资源丰富的课程,开展立体化、数字化教材建设。利用信息新技术革新教材的展现方式,使教材越来越动态化、情境化,使数字教学资源与纸质教材相融合。为适应模块化教学改革新教法,重构教材结构,开展教材内容模块化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3 制造强国背景下教学团队塑造
3.1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夯实“智能+绿色+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基础
智能制造、绿色汽车、建模设计等对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推动学校和企业、行业合作、共同分享优秀人才、共同使用优质资源,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校老师的技能建设和资源规划设置,创建学校的骨干教师与企业的优秀导师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专业校企合作基础良好,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与奇瑞汽车、长安福特、伯特利、巴斯夫、凤之星等公司签约,在已获得“工匠之师”等相关企业认证的讲师证书基础上,继续拓展教师的企业讲师认证。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夯实“智能+绿色+设计”技能团队基础。
3.2 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开展围绕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等技能的学习,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以教师能力大赛为引领,教赛相长,以赛促教,在已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一只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3.3 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育建成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
教师进行分工协作,实行模块化教学。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等,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职业培训和过程评价的技能,强化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成能够胜任教学与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准、结构化的教师团队。在已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的基础上,以指导学生技能竞赛为契机,积极探索专业教学的新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全面提高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持。
3.4 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打造名师团队
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经验,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分年度、分批次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学习借鉴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和汽车制造业先进技术,在已有的名师工作室、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基础上,打造名师团队。
4 教学诊断与改进
基于校本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采集、资源共享、专业评价等环节的内部质量保证教学诊断与改进信息平台。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上绘制运行画像,全程采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实施“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在效果诊断、动态激励、学习创新、改进优化的“大循环”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改进优化的“小循环”机制。充分分析平台数据信息,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进行SWOT分析,确定该专业的标准链与目标链,通过分析专业数据信息,按照“8字形”原则进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诊断与改进后,效果良好。教学团队骨干成员共2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80%,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50%,博士1人;联合主持国家级“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获教育部立项,“产教融合汽车实训中心”被立项为国家级产教融合项目;2019年专业对口率全校排名第一,教学诊改综合排名全校第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诊改“8字”螺旋图如图2所示。
同时采取第三方评估,兼顾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评价,形成专业评估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真正形成动态考核,闭环反馈,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安徽省一等奖4项,安徽省二等奖5项,安徽省三等奖1项。
图2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诊改“8字”螺旋图
5 结语
在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我们的国家正在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变,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转型势在必行。实践表明,通过从专业培养目标转型、课程体系重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团队重塑、教学诊改等方面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在专业改革创新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出大批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能力素质与行业需求相吻合,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