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与发展逻辑内涵探析
2021-04-01李自刚焦阳李君玲杨刚刘建铭
李自刚,焦阳,李君玲,杨刚,刘建铭
(1.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高教研究所,河南 郑州,450046;2.信阳农林学院 发展规划处,河南 信阳,464006)
1 研究背景
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我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1]。在校总规模人数4002万,高校在校人数占中国大陆总人口数14亿的2.89 %[2],占劳动年龄人口89640万人[3]的4.46 %。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874万人[4],约占2020年新增就业人口的1100万人[5]的79.45 %。
1998年中国大陆共有高校1022所,其中本科院校只有590所[6]。因此,在2020年的中国大陆1258所本科院校中,其大多数是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扩建以来的新升本院校。也就是说,自1998年高校扩招扩建以来的22年间,大陆高校总数由1022所升至2020年的3005所,增幅为194.03 %,其中本科院校增幅113.22 %。新增的668所本科院校业界又通常称之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升本科院校”或是“新建本科院校”,而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又大都是由之前的大专或是高职高专院校单独或合并升格而来[7]。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全新类型的高等教育,作为“新大学”,其出现与发展仅有20余年的历史。
随着近二十年此类新大学的涌现,特别是在最近十年内(2011~2020)中国大陆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如图1所示,其中本科毕业生占比高达50%以上,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在2020年,大陆普通高校仅本科毕业生人数在437万以上。由此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不仅人数众多,其又涉及到就业等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既关系到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国际竞争力提升,又涉及到社会稳定。因此,近几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一致把“稳就业”作为头等大事。
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大都热衷把建设成学术型院校作为追求目标[8]。同时,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方面,一些本科高校的大多数专业往往从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招生的难易程度等方面考虑过多,而忽视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自身必须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基本职能有所忽视。中国产业信息大数据对我国本科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的统计数据分析显示[9](图3),20个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人数高达65.5万人,占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总数的58 %;其余317个专业共培养学生47.4万人,仅占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总数的42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热门应用学科类专业开设重复率较高,由此造成高校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应用型能力欠缺以及就业相对困难等社会性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新时代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以及高等教育如何传承和发展试点改革的中国经验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0-11]。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未来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以及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振兴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走适合自己特色的建设发展道路,尤其是在专业群建设方面,否则就很难实现超越,也很难为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培养与提升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缓解新增就业人口就业压力等目的,这是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与发展逻辑内涵命题的直接缘起。
2 逻辑内涵探析
2.1 顶层设计的政策逻辑内涵探析
潘懋元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12],以此判断,在顶层设计的政策方面,我国高等教育领域1953年开展实施的工科院校五年制试点[11]可以被认为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肇始。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11月,原国家教委组织四个工业部委、四个省市、三十五所高等工业学校进行了教育评估的试点工作,对此类工科院校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五门课程进行了重点评估[13]。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即培养市场大量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4]。自此,无论是政府,还是高等学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的顶层政策设计与实施层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15-17]。
2000年,国内部分高校提出要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大学[17],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家、厦门大学教师潘懋元先生对什么是应用型本科进行了系统阐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构建系统性的职业发展体系,同时也提出了部分地方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战略部署[18]。有关应用型本科转型,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19]。
随后,在2015年,又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高校转型的步伐[20-21];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的文件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应用技术类型的高校,加大对本科层次的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22]。2019年1月,在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3]。
基于以上分析,自2014年以来,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已被列入国家教育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产教融合的改革深化、区域创新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系列国家教育改革重要战略。基于顶层设计的政策逻辑,以及顶层的政策信息明确传达了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进军的信息,今后应用型本科教育将是我国重点打造的教育类型。
2.2 人才培养的类型逻辑内涵探析
在去年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其首句即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先的高等教育本科方阵和高职高专方阵的表述中出现了第三种方阵类型,即应用型本科方阵,它属于职业教育,却是本科层次,可以发学位证,在不久的将来,甚至也可能有硕博点。那么未来的高等教育院校格局将从原来泾渭分明的二元体系变成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或者学术型本科,以下统称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的三元系统,这对美欧的高等院校布局都有借鉴之处,有点类似于包含综合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三种类型的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但却又截然不同,完全具有中国特色,属于中国模式,是职业教育现代化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做出贡献的新范式,是向世界人民提供的中国高等教育新方案。
其实,中国原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基本上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及60年代初期形成的。经过建国初期的调整以及改革后的优化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机制。在类型教育上,基本上形成了以本科为主体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以高职高专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两种类型。两者的院所数字也基本相当,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我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院校数量上高职院校略有胜出,但在培养的学生人数上本科院校略有优势。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逻辑打破了既有的以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由于其培养的人才上升渠道较窄,高职成为了职业人才培养的“天花板”、“断头路”[24]。而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有利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纵向到顶、横向到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往上可以按照现有人才培养途径上升至应用型硕士、应用型博士;横向可以涵括所用的应用型专业[25-26]。
2.3 学科专业建设的专业群逻辑内涵探析
“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专业的“血液”,而学科与学科体系的演化与发展具有自身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科发展规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是建立在一大批具有“学科”教育背景师资队伍之上的,即使一些教师毕业于早期的高等专科学校,由于当时受“精英教育”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学科背景教育色彩浓厚。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前,“高等专科教育”曾被称之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应用型本科高校或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发展或直接服务于某个行业领域,实践性专业性是其主要特色与优势。因此,“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骨架”。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本科高校都是由以前具有行业特色鲜明或是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就是明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高等教育扩招以来20余年的发展,一些本科高校围绕地方经济特色或是所服务的行业优势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之路。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这些本科高校大都是由其专科办学时期的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发展而来,在其办学历史的发展与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的强势特色专业群。《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23],这一要求就是基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20余年的办学历史发展及其积淀而来。
综上分析,专业群建设绝不是既往的不同专业之间的机械组合,而应是在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如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实际及其服务面向,从优化专业结构入手,立足专业群建设的共建共享资源,重构专业群建设的内部治理体系,凝聚自身的办学特色,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或行业发展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实现从单一专业到复合专业的跨越。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适合自己实际的特色专业群,必须搭建专业发展“骨架”。在建设方面,立足“群建”,从注重专业外延走向注重专业内涵,实现高校建设由规模型扩张转向提高质量型与特色型发展,在专业群结构上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快速优化;在学校的资源建设与配置上达到共建共享,以凸显效益;在专业群治理体系上强化改革,以优化体制机制;在办学特色上凝聚自身建设优势,以形成品牌;在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上,立足“双师型”(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或教师队伍),注重高校引进高学历人才与从产业一线发现高技能人才“双足并行”,充实学科“血液”,强健师资队伍“肌肉”,塑造教师的教改“灵魂”,培植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专业群建设的“造血基因”。“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专业的“肌肉”。教师要想更好地适应于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或行业发展,必须走产教融合以强健自身肌肉[27]。“教改”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灵魂”[28-29],随着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的蓬勃兴起,社会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正在悄然迅速变化。同时,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的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交叉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接下来跨领域、复合型工作种类与工作岗位将会越来越多,大部分技术技能人员需要进行动态的技术能力调整。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群建设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果,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深入产业一线,适应新发展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改革力度。
3 结论
举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规律要求,其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服务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对理想未来的共同心愿。2020年既是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因此,从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内涵层面上深入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与发展,对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观念、功能、学校类型与规模、质量标准、选拔方式、教学内容、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制订应用型本科高校“十四五”规划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