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需求的导向护理模式预防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假体脱位的临床效果
2021-04-01高娟茆敏
高娟 茆敏
老年髋关节疾病患者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重建一个较为稳定的髋关节,由此改善髋关节功能[1]。但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素质较差,骨关节功能退化,术后一旦出现假体脱位或是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如何预防术后出现假体脱位,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预防患者假体脱位相关因素的出现。本研究运用以案例需求分析结果为导向的护理模式,探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假体脱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20 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相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65 例与对照组55 例。观察组中男4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6.36±2.15岁。对照组中男36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67.05±1.0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均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施健康教育,发放宣传手册,说明术后恢复注意事项,指导家属如何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定期观察评估患者的恢复效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案例需求的导向模式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成立分析小组:选取经验丰富的护士、护士长组成分析小组,小组成员进行临床文献搜索和整理,关键词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对相关案例进行整理,通过对文献以及案例的分析,确定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现假体脱位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根据分析预防老年患者髋关节脱位的护理需求,根据小组分析出的需求为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2]。
(2)案例分析:根据小组成员的分析、整理结果,判断导致老年髋关节患者术后假体脱位的因素,包括年龄因素、危险时机、手术入路问题[3]。
(3)高龄患者干预:针对记忆力较差的老年患者,需要采取一对一紧迫盯人式护理,随时随地为患者进行专业指导,通过简单易懂的影像、语音等方式,加强对患者疾病的了解,指导患者进行行走训练,患者的肩需要与双下肢同宽,屈膝保证90°[4];针对配合度较差的患者,可使用防外旋皮肤牵引装置,通过牵引装置保证患者的肢体中立姿势,防止患者出现过度活动等情况。
(4)麻醉后搬运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搬运或是床上翻身时,需要先确定患者麻醉效果已逐渐消失,翻身时需要伸直患髋,健侧翻身等原则[5];麻醉后搬运需采取3 人搬运法,即1 人负责患者腿部,1人负责臀部、腰部,最后1人负责患者的头部和胸部,在搬运患者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患者的患肢外展中立,患足穿丁字鞋固定,患肢抬高30°,双腿之间使用梯形枕进行固定[6]。
(5)下床运动:在患者接受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下床方式指导,并协助患者采用助行器进行学习;患者术前需要进行肌肉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运动、床上大小便训练等;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运动,并教导患者进行踝关节伸屈练习,术后24 h 可进行腿部肌肉练习,第2 天对患者髋关节以外的腿部肌肉进行训练以及关节活动练习,术后第4 天进行髋关节运动练习,包括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屈膝屈髋运动等,屈髋角度不得超过90°,避免内收内旋;术后第7 天进行日常生活功能练习,包括穿衣练习、穿鞋等[7]。
1.3 观察指标
(1)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Barthel)[8]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好。
(2)髋关节功能:使用髋关节评估量表(Harris)[9]评估两组患者,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越好。
(3)假体脱位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1.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Barthel 评分、Harri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 评分、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 评分、Harris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Barthel 评分、Harris 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术后假体脱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假体脱位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假体脱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对股骨颈骨折以及股骨头坏死患者治疗的主要方式,流行病学数据中显示,髋关节置换术的比例达到骨外科手术的18%[10]。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较多,手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术后出现假体脱位的几率较高,预后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给予案例需求的导向模式,其实质是建立在临床循证医学基础上,对临床文献以及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寻找患者出现术后假体脱位的影响因素,以此为护理的需求导向,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避免高危因素造成患者术后假体脱位[11]。
此次研究案例分析中,案例需求导向护理干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年龄因素的护理干预:患者年龄过大,软组织张力较低,基础病较多,且术后配合度较差;因此对此类患者需要加强一对一护理,重复多次强调患者术后护理配合的重要性,必要时刻可以通过工具限制患者过度活动,但在使用工具前,一定要取得患者家属的同意[12]。
(2)危险时机的导向护理干预:患者手术结束后处于麻醉期间,在搬运过程中患者对自身机体的控制力较差,肌肉松弛,易出现脱位情况;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时,对体位的控制以及辅助工具的使用较差,下床时力度控制较差。为确保患者术后麻醉期间搬运不出现问题,严格要求对患者下肢3 人搬运法,并时刻注意患者麻醉后清醒情况,在术前、术后引导患者进行肌肉训练,对术后行走工具进行学习,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出现因无法控制肌肉活动出现的假体脱位情况[13]。患者接受手术为后侧入路,此类手术方式因需要对股骨外旋肌群以及部分臀中肌进行切断,使得关节囊被破坏,致使肌无力,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假体脱位[1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假体脱位率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案例需求的导向模式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患者术后出现假体脱位的可能;在对患者进行干预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紧迫盯人的方式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肌肉训练,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 Barthel 评分、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给予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案例需求的导向模式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假体脱位率,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