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丝·格丽克——你可以这样阅读她
2021-03-31沈杰群余冰玥
沈杰群 余冰玥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Glück)获得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露易丝·格丽克,美国当代女诗人,美国桂冠诗人(2003-2004)。格丽克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10余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曾获普利策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各种诗歌奖项。现居麻省剑桥,任教于耶鲁大学。2012年11月出版诗合集《诗1962-2012》。
目前国内出版的格丽克作品,是由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推出的《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以及宜昌新诗学会于2015年出版的《露易丝·格丽克诗选》。
当年较早翻译格丽克诗歌的译者柳向阳,以及将其诗作引入到国内出版的策划编辑管鲲鹏,日前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分享他们当初决定翻译、出版格丽克诗歌的缘由和经历,并深入诠释这位美国桂冠诗人的作品打动人心、给人启发之处。
中文译者柳向阳:格丽克如“毛毛虫变蝴蝶”般一直超越自己
“格丽克诗歌的中文译者,除了我和范静哗老师之外,还有金舟、周瓒、周琰、舒丹丹、李晖,近年还有几位。”翻译格丽克作品数量最多的中文译者柳向阳,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很谦逊地说,国内其他译者也作出了努力,一定要提到他们的名字。
柳向阳笑言,他这10年基本只译了两个人的诗,一个是露易丝·格丽克,一个是杰克·吉尔伯特。“杰克·吉尔伯特的中文版是2019年出版的,比格丽克火多了。2019年2月出版的,到现在已经三印了”。
从开始翻译格丽克的诗,到中文版本正式出版,柳向阳前后花了10余年时间。
柳向阳最早在一个诗歌翻译论坛里读到格丽克早期的诗作《爱之诗》。“那首诗讲单亲妈妈带着小孩子,特别关心小孩,老给他织各种色调的红毛衣,长大之后小孩子就有点怕红色,总觉得女人像他的墙一样。这首诗也是很偏重心理描写的”。
之后读到格丽克的《幻想》,“仅仅两行,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
被格丽克的诗作吸引后,柳向阳开始到处寻觅她的作品。网上很难搜到,柳向阳就去一家美国网站购买原版书。这些原版书从下单到寄到手,往往需要折腾大半年的时间。
“格丽克在美国读者相当多。她已经是桂冠诗人,得过普利策奖,是耶鲁青年诗人奖的评委,所以地位是非常高的。美国有蛮多关于她的研究著作,我翻译时也引用了蛮多。”
翻译格丽克前,柳向阳刚做完罗伯特·佩恩·沃伦的诗歌研究论文,“算半个美国诗歌研究者”。在翻译了一些作品后,柳向阳和格丽克本人取得联系。
柳向阳表示,那会儿他希望出版格丽克的中文诗选,但对方不愿意出版“诗选”,而是希望《阿弗尔诺》《七个时期》等诗集一本一本完整地翻译出版——那时她的第11本诗集还没有出版。“即使在美国国内,格丽克几十年来也从未出版过一本诗选!2012年面世的《诗1962-2012》没有用‘诗全集这个名称,也是已出版的11本诗集的合订本。她终于避免了被‘诗选的命运!”
10多年间,柳向阳和格丽克本人的直接联系,“只打过一次电话,别的都是通过邮件”“我们会交流对于一首诗我怎么理解,或者我问她我的理解对不对?我们交流过几百个关于诗歌的问题”。
格丽克曾说:“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使用怀疑去检查我自己的话,发现躲避和删除。它给我一项智力任务,能够将瘫痪——这是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转化为洞察力。”
而这种能力,在格丽克看来,对于诗歌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我相信,我同样是在学习怎样写诗:不是要在写作中有一个自我被投射到意象中去,不是简单地允许意象的生产——不受心灵妨碍的生产,而是要用心灵探索这些意象的共鸣,将浅层的东西与深层分隔开来,选择深层的东西。”
柳向阳指出,格丽克早期被称为“后自白派”,但是又超越了自白派。“哪怕从人生层面来讲,格丽克都非常伟大。自白派几个大诗人都结束自己生命了,普拉斯、安妮·塞克斯顿,包括约翰·贝里曼都是这样子,很可惜。格丽克超越和克服了这些,成功把这些东西转化为艺术了,这真的非常伟大,对我们的人生也非常有启示”。
“毛毛虫变蝴蝶。”柳向阳如是形容格丽克持续超越和克服自我的人生。
柳向阳觉得,《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这一本诗集,很能体现格丽克在诗歌创作上的成长。“这一本是把她最早的诗跟最晚的诗放在一起,对比非常强烈,早期的诗感觉是‘疼痛的,后面会弱化一些;她慢慢找到了古希腊神话这个面罩,前面只是零散地用,后来就用得很老到、熟练了,前后的语言变化也非常明显”。
回归古希腊传统,在柳向阳看来是格丽克诗歌创作很珍贵的一大特质。“诗歌本身是跟现实比较遥远的,它表达的是我们理想方面、精神方面的追求,如果我们再去想这个东西有什么时代意义和好处,这就完全偏离了整个诗歌的本源意义。理想层面,我们肯定希望回归到非常伟大的传统和起点——希腊这个起点非常伟大,我们应该回归”。
格丽克获诺奖,名字为很多中国读者所知。柳向阳觉得,大家若能因此去翻一翻她的诗歌,这也是好事情。同时,他提到,还有一些“冷门”诗人,比如他翻译的杰克·吉尔伯特,在美国算边缘冷门诗人,但翻译后国内读者会惊呼:“美国还有这么好的诗人?我都没听说过。”
就和10余年前默默翻译不被市场看好的格丽克诗作一样,柳向阳的心态一如既往——“没关系,我自己喜欢,自己天天做这个事情。”
策划编辑管鲲鹏:格丽克是一个“成长型诗人”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当晚,很多网友都用了“冷门”“爆冷”的形容词。得知她获奖消息时,管鲲鹏也感到很意外和吃惊,虽然几年前也萌生过“她该得诺奖”的念头。
2016年5月,世纪文景“沉默的经典”系列第二辑推出露易丝·格丽克《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中译本,这是其作品的首度引进。作为丛书策划编辑,管鲲鹏形容当时的出版过程是“周折但不麻烦”。
确定引进格丽克的作品,是管鲲鹏“偶遇一个好诗人的诗集”后的直观决定。当时的管鲲鹏正在为“沉默的经典”系列丛书组稿,打算寻找一些作品优秀但引进并不充分的诗人,在译者范静哗的推荐下,管鲲鹏“遇见”了露易丝·格丽克。看过作品后,管鲲鹏很受触动,后续的事情似乎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联系正在翻译格丽克作品的译者柳向阳,向出版社提选题,就出版事项来回沟通打磨。
出版“冷门作者”的诗集并不容易。尽管早已获得普利策奖、美国“桂冠诗人”等闪耀荣誉,露易丝·格丽克在中国的认知度很低。“像这种读者没有产生期待的诗人,你把她弄过来,就是给出版社找事。”管鲲鹏觉得,最大的困难是要过自己这一关。
管鲲鹏笃信,格丽克的诗是好东西,要出版,但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同样需要考量。“明白的人会知道这个东西好,但是别说挣钱,能保本就不错,甚至可能直接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尽管担心销量,但管鲲鹏不忍心放过。“这种明知亏本的事得干,也得让大家觉得好歹有个指望,尽量降低成本。”好在大家十分配合,《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收录了格丽克當时的几乎全部诗集。
在管鲲鹏看来,格丽克是一个“成长型诗人”。早期作品中充满了尖锐、激烈和情绪的张力,后期则加入了明亮和温暖的事物,层次也随之丰富起来。在2009年出版的诗集《村居生活》之后,过去诗歌中“个体情绪抓住不放的劲”突然被放下,视野变得开阔。“写得很开阔很明亮,就好像我跟这个世界和解了,我跟自己也和解了。句子忽然间变得很长,比较平淡,但你读了之后会觉得这也非常好”。
管鲲鹏认为,格丽克不停地在成长,很自觉地在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状态进行改变。相较于“一条道走到黑”式的原地打转,格丽克每个阶段的写作都不相同,但完成度都很高。“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这点我觉得是一个成熟诗人很重要的素质,而她是做得特别明显的”。
管鲲鹏特别喜欢格丽克的《十月》,“我觉得那首诗代表了一个很本质的对世间秩序的理解”。“夜不是结束了吗,大地/当它被种植,不是安全了吗”,设问与反问之间,几个元素不停回环,力量一层一层推进。管鲲鹏觉得,这种对秩序既是疑虑又是迎接的态度非常妙,而这种妙不是技术上的妙,是内心有力量的、动人的东西。“读完之后有苦涩的东西,但是她会告诉你这是一个本质,你能感受到这个本质作用在你身上的力量”。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Glück)获得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露易丝·格丽克,美国当代女诗人,美国桂冠诗人(2003-2004)。格丽克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10余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曾获普利策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各种诗歌奖项。现居麻省剑桥,任教于耶鲁大学。2012年11月出版诗合集《诗1962-2012》。
目前国内出版的格丽克作品,是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推出的《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以及宜昌新诗学会于2015年出版的《露易丝·格丽克诗选》。
当年较早翻译格丽克诗歌的译者柳向阳,以及将其诗作引入到国内出版的策划编辑管鲲鹏,日前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分享他们当初决定翻译、出版格丽克诗歌的缘由和经历,并深入诠释这位美国桂冠诗人的作品打动人心、给人启发之处。
中文译者柳向阳:格丽克如“毛毛虫变蝴蝶”般一直超越自己
“格丽克诗歌的中文译者,除了我和范静哗老师之外,还有金舟、周瓒、周琰、舒丹丹、李晖,近年还有几位。”翻译格丽克作品数量最多的中文译者柳向阳,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很谦逊地说,国内其他译者也作出了努力,一定要提到他们的名字。
柳向阳笑言,他这10年基本只译了两个人的诗,一个是露易丝·格丽克,一个是杰克·吉尔伯特。“杰克·吉尔伯特的中文版是2019年出版的,比格丽克火多了。2019年2月出版的,到现在已经三印了”。
从开始翻译格丽克的诗,到中文版本正式出版,柳向阳前后花了10余年时间。
柳向阳最早在一个诗歌翻译论坛里读到格丽克早期的诗作《爱之诗》。“那首诗讲单亲妈妈带着小孩子,特别关心小孩,老给他织各种色调的红毛衣,长大之后小孩子就有点怕红色,总觉得女人像他的墙一样。这首诗也是很偏重心理描写的”。
之后读到格丽克的《幻想》,“仅仅两行,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
被格丽克的诗作吸引后,柳向阳开始到处寻觅她的作品。网上很难搜到,柳向阳就去一家美国网站购买原版书。这些原版书从下单到寄到手,往往需要折腾大半年的时间。
“格丽克在美国读者相当多。她已经是桂冠诗人,得过普利策奖,是耶鲁青年诗人奖的评委,所以地位是非常高的。美国有蛮多关于她的研究著作,我翻译时也引用了蛮多。”
翻译格丽克前,柳向阳刚做完罗伯特·佩恩·沃伦的诗歌研究论文,“算半个美国诗歌研究者”。在翻译了一些作品后,柳向阳和格丽克本人取得联系。
柳向阳表示,那会儿他希望出版格丽克的中文诗选,但对方不愿意出版“诗选”,而是希望《阿弗尔诺》《七个时期》等诗集一本一本完整地翻译出版——那时她的第11本诗集还没有出版。“即使在美国国内,格丽克几十年来也从未出版过一本诗选!2012年面世的《诗1962-2012》没有用‘诗全集这个名称,也是已出版的11本诗集的合订本。她终于避免了被‘诗选的命运!”
10多年间,柳向阳和格丽克本人的直接联系,“只打过一次电话,别的都是通过邮件”“我们会交流对于一首诗我怎么理解,或者我问她我的理解对不对?我们交流过几百个关于诗歌的问题”。
格丽克曾说:“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使用怀疑去检查我自己的话,发现躲避和删除。它给我一项智力任务,能够将瘫痪——这是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转化为洞察力。”
而这种能力,在格丽克看来,对于诗歌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我相信,我同样是在学习怎样写诗:不是要在写作中有一个自我被投射到意象中去,不是简单地允许意象的生产——不受心灵妨碍的生产,而是要用心灵探索这些意象的共鸣,将浅层的东西与深层分隔开来,选择深层的东西。”
柳向阳指出,格丽克早期被称为“后自白派”,但是又超越了自白派。“哪怕从人生层面来讲,格丽克都非常伟大。自白派几个大诗人都结束自己生命了,普拉斯、安妮·塞克斯顿,包括约翰·贝里曼都是这样子,很可惜。格丽克超越和克服了这些,成功把这些东西转化为艺术了,这真的非常伟大,对我们的人生也非常有启示”。
“毛毛蟲变蝴蝶。”柳向阳如是形容格丽克持续超越和克服自我的人生。
柳向阳觉得,《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这一本诗集,很能体现格丽克在诗歌创作上的成长。“这一本是把她最早的诗跟最晚的诗放在一起,对比非常强烈,早期的诗感觉是‘疼痛的,后面会弱化一些;她慢慢找到了古希腊神话这个面罩,前面只是零散地用,后来就用得很老到、熟练了,前后的语言变化也非常明显”。
回归古希腊传统,在柳向阳看来是格丽克诗歌创作很珍贵的一大特质。“诗歌本身是跟现实比较遥远的,它表达的是我们理想方面、精神方面的追求,如果我们再去想这个东西有什么时代意义和好处,这就完全偏离了整个诗歌的本源意义。理想层面,我们肯定希望回归到非常伟大的传统和起点——希腊这个起点非常伟大,我们应该回归”。
格丽克获诺奖,名字为很多中国读者所知。柳向阳觉得,大家若能因此去翻一翻她的诗歌,这也是好事情。同时,他提到,还有一些“冷门”诗人,比如他翻译的杰克·吉尔伯特,在美国算边缘冷门诗人,但翻译后国内读者会惊呼:“美国还有这么好的诗人?我都没听说过。”
就和10余年前默默翻译不被市场看好的格丽克诗作一样,柳向阳的心态一如既往——“没关系,我自己喜欢,自己天天做这个事情。”
策划编辑管鲲鹏:格丽克是一个“成长型诗人”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当晚,很多网友都用了“冷门”“爆冷”的形容词。得知她获奖消息时,管鲲鹏也感到很意外和吃惊,虽然几年前也萌生过“她该得诺奖”的念头。
2016年5月,世纪文景“沉默的经典”系列第二辑推出露易丝·格丽克《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中译本,这是其作品的首度引进。作为丛书策划编辑,管鲲鹏形容当时的出版过程是“周折但不麻烦”。
确定引进格丽克的作品,是管鲲鹏“偶遇一个好诗人的诗集”后的直观决定。当时的管鲲鹏正在为“沉默的经典”系列丛书组稿,打算寻找一些作品优秀但引进并不充分的诗人,在译者范静哗的推荐下,管鲲鹏“遇见”了露易丝·格丽克。看过作品后,管鲲鹏很受触动,后续的事情似乎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联系正在翻译格丽克作品的译者柳向阳,向出版社提选题,就出版事项来回沟通打磨。
出版“冷门作者”的诗集并不容易。尽管早已获得普利策奖、美国“桂冠诗人”等闪耀荣誉,露易丝·格丽克在中国的认知度很低。“像这种读者没有产生期待的诗人,你把她弄过来,就是给出版社找事。”管鲲鹏觉得,最大的困难是要过自己这一关。
管鲲鹏笃信,格丽克的诗是好东西,要出版,但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同样需要考量。“明白的人会知道这个东西好,但是别说挣钱,能保本就不错,甚至可能直接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尽管担心销量,但管鲲鹏不忍心放过。“这种明知亏本的事得干,也得让大家觉得好歹有个指望,尽量降低成本。”好在大家十分配合,《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收录了格丽克当时的几乎全部诗集。
在管鲲鹏看来,格丽克是一个“成长型诗人”。早期作品中充满了尖锐、激烈和情绪的张力,后期则加入了明亮和温暖的事物,层次也随之丰富起来。在2009年出版的诗集《村居生活》之后,过去诗歌中“个体情绪抓住不放的劲”突然被放下,视野变得开阔。“写得很开阔很明亮,就好像我跟这个世界和解了,我跟自己也和解了。句子忽然间变得很长,比较平淡,但你读了之后会觉得这也非常好”。
管鲲鹏认为,格丽克不停地在成长,很自觉地在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状态进行改变。相较于“一条道走到黑”式的原地打转,格丽克每个阶段的写作都不相同,但完成度都很高。“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这点我觉得是一个成熟诗人很重要的素质,而她是做得特别明显的”。
管鲲鹏特别喜欢格丽克的《十月》,“我觉得那首诗代表了一个很本质的对世间秩序的理解”。“夜不是结束了吗,大地/当它被种植,不是安全了吗”,设问与反问之间,几个元素不停回环,力量一层一层推进。管鲲鹏觉得,这种对秩序既是疑虑又是迎接的态度非常妙,而这种妙不是技术上的妙,是内心有力量的、动人的东西。“读完之后有苦涩的东西,但是她会告诉你这是一个本质,你能感受到这个本质作用在你身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