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映千秋
2021-03-31李国庆
李国庆
徐霞客是我倾心仰慕的古代奇人之一。
徐霞客与我居住的云南有着不解之缘,这里是他一生旅行、探险和地理考察的终点。他在云南考察的一年零九个月,足迹遍及今天的曲靖、昆明、玉溪等十个州市的46个县境,行程达3000余公里,在云南完成的《滇游日记》计25万字,占《徐霞客游记》总量的40%。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去探访、瞻仰数千公里之外的徐霞客故里,追踪溯源,循名责实,解开郁结在心中的诸多谜团。
机遇终于来临。己亥年(2019)岁末,我这个(上海)云南人在回乡探亲期间,抽空去了一趟江阴,了却了多年宿愿。
12月20日一早,我和哥哥从无锡坐班车前往江阴。约莫一个小时以后,抵达目的地徐霞客镇。
徐霞客镇由原峭岐、璜塘、马镇三个乡镇合并组建。
原马镇面积35平方千米,为宋元时邮递交接处和往返马匹歇息地,故桥名为马公桥,镇以桥名。2003年11月,撤销璜塘镇、马镇镇、峭岐镇,合并设立霞客镇,2007年1月更名为徐霞客镇。
徐霞客故居座落在南旸岐村的东首,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中央及省市先后两次拔款,对故居进行修复,历时两年之久,于1987年11月竣工,正式向社会开放。
徐霞客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大门正面悬挂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盘陀石,屏风上刻有全国著名学者、北大侯仁之教授撰写的《徐霞客生平简介》。
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简介及溶岩标本。
二进是轿厅,设有陈列展览,展出了徐霞客的传略、旅行线路图和他对岩溶地貌、水道地理等论述、图片及现代专家撰写的论文及和资料,供参观者了解徐霞客的生平和伟业。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7),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马镇南旸岐村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万历三十三年(1605),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徐霞客生来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
关于这一点,侯仁之先生在《徐霞客和< 徐霞客游记〉》一文中曾有详细记述:霞客的母亲是個很不寻常的妇人,他了解到自己儿子的心意,就勉励他说:“身为男子,应该志在四方,至于说‘游必有方的古训,也不过是说要计算好路途的远近、时间的短长,能够如期往返,也就是了,怎么能够为了母亲的缘故羁留家园,好像是圈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一个样子呢?”于是她亲手为儿子治理行装,促儿子成行。霞客得到母亲这番鼓励,也就踏上了一生的征途。
万历三十六年(1608),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游历生活的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28岁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28岁至崇祯六年(1634)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崇祯九年(1636)51岁至崇祯十二年(1639)54岁的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1636),时年已五十一岁。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不管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像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潇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长江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他指出,岩洞是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的,石钟乳则是由于石灰岩溶于水,从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发后,石灰岩凝聚而成钟乳石,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这些见解,大部分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
三进为正厅,四周壁上挂展了现代名人的字画。书房内展出了四十多幅“徐霞客到过的地方”的风光照片。在正厅东南角的院墙内,耸立着一棵杆粗枝壮、绿叶繁茂的罗汉松,现树高6.50米,根部直径2.2米,主干需两人合抱,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原本这松是在盆里,一直长不大,后来霞客把松树移到院中,就长得越来越大,生机勃勃。霞客就想,松树在小花盆里不能成材,人不也是这样吗?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正是他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游历名山大川的起因。
出了故居,对门就是仰圣园,是江阴市政府为了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而建造的。2001年建成开放。
仰圣园是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景点,介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将故居和晴山堂融为一体。仰圣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园内水面开阔,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以及厅、亭等仿明式建筑。格调简洁朴素,布局爽朗雅致,体现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学养深厚的文化氛围。
我们走进长廊就看到《徐霞客游记》镶嵌在曲廊之中。碑廊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作为主体碑文,由总序、游记、附录、后记四部分组成,由作家艾若撰稿,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等书写,启功、沈鹏作诗代序。书写碑廊的书法家阵容强大,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走出碑廊,就是晴山堂了。
晴山堂位于沈塘河畔,是徐霞客在明万历四十八年(1619)为了庆贺母亲大病初愈而盖的堂舍,当时正是“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这样的时日落成的堂舍,就命名为“晴山堂”,并表达了愿母親“寿比南山”的心迹。晴山堂石刻原为纸文,这年,霞客开始请人镌刻于石,以示纪念。明崇祯三年(1630)徐母逝世后,霞客为纪念贤母,又请人镌刻于石,并把它砌嵌在故居晴山堂内壁,故称之为“晴山堂石刻”。晴山堂毁于兵燹,而刻石幸存。连同《晴山堂帖叙略》木刻三方一并嵌砌于南旸岐小学校的专室壁间。1978年,在当年徐霞客数次登船远游,又数次弃船归业的河埠头,建起了徐霞客纪念堂。它是一座淡灰色围墙,黑色屋面的房院,坐西朝东,三面环水,一面碧野,景致幽美。堂院门前,并列的是一对古老石狮,院门内,种着棕榈、桂花、迎春、盘红等江南名枝佳卉。石刻堂前后均是落地长窗,三间相连,十架进深,面积108平方米,堂中屏前陈放着1.8米高的徐母教子像。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是一位深明大义、眼界开阔的家庭妇女。她理解并支持丈夫和儿子放弃科举、外出周游的壮举,在家纺纱织布,主动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纪念馆里竖立着一组“游子探望慈母”的塑像,文字说明这样写道:徐霞客数十年的野外旅行考察,和母亲对他的鼓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每次徐霞客远游归来,来不及卸去行装,就去看望慈母,把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所见所闻讲给母亲听,并把带回的各种特色小吃、奇花异草、嶙峋怪石献给母亲,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及感激之情。母亲非常高兴,对儿子再三进行抚慰。
对此,侯仁之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所描述:后来,母亲年事已高,霞客虽有继续远游的计划,但一时不打算外出。母亲晓得了,却很不以为然,对他说:“我虽然年已老迈,但是饭量还很好,身体也很结实,用不着惦记我。不信,我还可以出外游历一番呢。”这时她已经80岁了,果真叫儿子陪她一同去游了附近的荆溪和勾曲,而且一路都是走在儿子的前面,全不示弱。年老的母亲表示了这样的决心,霞客所受的鼓舞可想而知。这是天启四年(1624)的事。就在下一年,母亲竟然与世长辞。霞客自然十分悲伤。及至服丧期满重上征途的时候,他不禁感慨地说:“当初有老母在堂,我不能不有所分心,现在是我可以许身于大好河山的时候了。”
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母亲王孺人的教育和鼓励。
在晴山堂的北、西、南三面壁上整齐地嵌着76块当年的晴山堂石刻和二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撰写者系元末以至明朝全代三百年间的知名人士,共88人,诗文94篇,集明代书法之菁英,著名的有宋濂、倪瓒、祝允明、顾鼎臣、高攀龙、董其昌、文征明、米万钟、黄道周等大家的手笔。石刻内容可分三大部分:(一)称誉霞客祖上的诗文;(二)赞扬徐母教子的颂词;(三)记述霞客生平活动的史料,《晴山堂石刻》经无锡和江阴的徐霞客研究者整理后于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晴山堂法帖》出版。
晴山堂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书法艺术价值,为后人研究徐霞客的身世和活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2001年已由国务院通过正式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崇祯十二年(1639),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游记》和《鸡足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他在丽江期间,受到丽江土司木增的盛情款待。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几乎天天在一起谈诗论文,探讨学问,两人就此结下深厚友谊。
崇祯十三年(1640),徐霞客病况愈甚,木增派人用滑杆将徐霞客送至湖北黄冈,然后坐船回到江阴。
如今,仰圣园内竖立着徐霞客和木增迎面而立倾心交谈的塑像,仿佛穿越时空,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场景,委实令人感动不已。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54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
徐霞客墓原在江阴市前马桥、南旸岐小学(后改名为徐霞客小学)之北。1978年,将徐霞客墓迁至晴山堂后院。1985年按《徐氏宗谱》 所附墓制图重建。墓地占地面积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封土高0.37米。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高1.20米,宽40厘米,碑顶横书阴刻“十七世”三字,是徐氏家族第十七代的意思,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 ”。碑前有青砖侧砌成的祭台,长6.20米,宽4.90米。祭台下有三级麻石台阶,有三条砖、石铺砌成的甬道,从纪念堂通向墓地。墓地四周种植石楠、环柏、丝兰、广玉兰等江南名枝佳卉,墓前立着一尊高2.70米的徐霞客全身塑像。塑像左右两侧各立卧式纪念碑1块,左为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右为周宁霞撰文、潘琪所书徐霞客塑像碑文。
整个墓地显得幽静质朴,令人肃然起敬。。
出了晴山堂,我们的脚步移向当年徐霞客历次乘舟出发的胜水桥。
胜水桥,位于南旸岐村前号称“三百六十为荡”的水网内河要道上,是徐霞客故居的名胜之一。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十三年(1925)5月重建,又于1985年整修。
石桥题名“胜水”,取对这一带屡遭水患之地能胜水吉祥的意思。胜水桥几经毁坏,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徐霞客几经整修,保存至今。石桥共有石阶二十四级,桥面上保留着四只石栏墩子。我们注意到,在桥的内外两侧的石刻对联,至今仍清晰可见。内侧对联是:“曾有霞仙居北垞,依然虹影卧南旸”;外侧的对联是:“ 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荡映天然”,这就把霞客故居的风光和位置,以及人们对他的爱戴怀念之情,描摹得生趣盎然,形神兼备。
胜水桥是霞客出游启航和归途船只的停泊之处。想当年,新婚不久的娇妻许氏和贤慧的母亲王孺人,就在这胜水桥畔为霞客壮行。霞客的首次出游是在万历丁未年(1607)。是年,正是霞客与江阴许氏的新婚之年,婚后不久,霞客便“始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
霞客就在这胜水桥畔,头戴远游冠,毅然告别了慈母娇妻,乘舟远行,畅游神州,把诸多相思、挂念留在了亲人们的心头,伴着他一路远行。
作为明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从旅游的角度看,其对壮游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游文学经典巨著,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随着徐霞客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旅行家的出现,旅游才正式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之中,并从士大夫济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独立了出来,步入迅速发展的时代新轨道。因此,《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旅游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徐霞客以其《游记》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涉及今天大半个中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等,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旅游学、地学、文学、文化、经济乃至动植物、生态、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无怪乎人称《徐霞客游记》是“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
徐霞客逝世之后,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牧斋)读了游记手稿和了解了徐霞客的事迹后,惊呼“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
徐霞客在地学,特别是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方面,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徐霞客與13世纪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分别被推尊为“东、西方游圣”。徐霞客及其《游记》在世界各国所享有的这些影响和声誉,是中国旅游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毛泽东曾先后两次盛赞徐霞客及其《游记》。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 “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徐霞客的光辉形象和伟大著作所凝聚的精神力量永远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动力。因此,徐霞客的故居在新世纪的开端已被正式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江苏省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让人永远瞻仰。
依依惜别徐霞客故里之际,我久久凝望着徐霞客的铜像,不由思绪起伏,心潮澎湃,有人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徐霞客是三、四百年前的古人,我们如今学习他、纪念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答案斩钉截铁地摆在面前: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他还反复强调:“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我们拜读《徐霞客游记》时,发现作者在考察祖国大地时,对祖国大地上一草一木的爱护,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和追求;即便是“蛮荒”之地也是美不胜收;他确实是热爱祖国大地的伟大爱国者;但仅此认识还是不够的,因为徐霞客的爱国思想还洋溢在其他方方面面,爱国主义精神客说是他一生事业的表现和追求,也是他前进的动力、爱憎的标志、最终的归宿。
徐霞客从小爱读名人传记,当读到《陶水监传》时,就表示不愿当隐遁于山水的隐士,而要做一位“睹青天而攀白日”探索大自然的科学家;当读了严夫子的辞赋后,又表达了“大丈夫(男儿)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神游者。
由于徐霞客自小就怀抱这样的豪情壮志,所以自22岁起便迈出了考察祖国山河山河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步伐;难能可贵的是,崇祯九年(1636),他已年过半百,为了实现探索江源的心愿,毅然踏上万里旅程,前往祖国的西南边陲冒险犯难。途中曾三次遇盗,四次绝粮,历尽艰辛,劫后余生。经过多年的考察和探索,他解开了许多大自然的奥秘,也消解了许多心中的困惑。家乡的浩浩江水到底来自何方?经过艰苦卓绝的考察之后,终于认识到长江之水不出自前人经书上说的来自四川岷山,而是更远的金沙江,并为此写了《江源考》,里面对家乡江阴的地理位置作出了自豪的结论:“余邑不特为大江尽处,亦南龙(昆仑山脉南支)尽处也,龙与江(长江)同发于昆仑,同尽于余邑,屹为江、海锁钥,以奠金陵,拥留都,千载不拔之基以此。”在这里可以充分看出他对家乡地理位置的思考,对江阴江边的座座小山的地脉都从考察中求证到原是昆仑山向东南延伸的龙脉尾端。他从对家乡的热爱到弄清家乡的山川地脉,为家乡人民造福。
徐霞客的爱国精神,还在西南边陲考察中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那些充溢强烈情感色彩的记游文字是最好的例证。
广西、贵州、云南边境的少数民族,在土司制度下,出现土司内讧不断,境外敌人入侵,当地土匪横行所造成的民不聊生的情景,是过去他从未看到过的。通过这次实地考察,他对此切齿痛恨。他由一位自然考察的爱国者的角度,一度成为一位社会考察的爱国者。一些出自肺腑的激烈言辞,常掷地有声地写在游记中。
他对卖国求荣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土司发出了:“中国诸土司,不畏国宪,而取重外夷,渐其可长乎!”(《徐霞客游记》479页)的呼声。他提出应根据土司们违法情况,予以严厉制裁,即“纠彝有辟(罪)”坚决镇压,甚至认为要取消这一带的土司制度。
对境外入侵之敌,他主张组织民众,坚决抵抗;提出“守险出奇,当以并力创御为上着”(482页),决不让其侵占中国的一寸土地。
对敢于抗击叛乱者和外地的人他都大加表彰。
对接受贿赂,谎报边情,苟且偷安的地方官吏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矛头甚至直指昏庸的朝廷,称“举动如此,朝廷可谓有人乎!”
所有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无不表达了徐霞客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他不但在日记中对以上现象作了记载和批判,而且还特地写了《随笔二则》《永昌志略》《近腾诸彝说略》等文章,提出安边保疆方略。
以上可见徐霞客是多么重视国家疆土的完整统一。
由于他在祖国边境考察所看到的这些现象后,在他的思想上爱国情操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直至他抱病归家之后,躺在病榻上仍牵挂着祖国边境的安宁。在给他心爱的长孙徐建极講故事、谈生平时,动情地激励孙儿说:“丈夫(男儿)当奋志勋名,立功万里之外,缨名王之首,镌燕然之石。”其用意是希望徐建极长大后要像张骞、霍去病、班超这些历史上建功边疆的英雄人物,击退外敌,镇压叛乱,绥靖一方,造福民众。
这就是徐霞客从热爱祖国大地,到考察了解祖国大地,直至要求后辈为保卫祖国的疆土而立志,徐霞客不愧是伟大的爱国者。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于希贤认为:徐霞客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他把山形水势、晴空阴云情趣化、拟人化、性格化,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仁爱”。他同时指出,《徐霞客游记》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科学是一种“活的科学”,不仅将“人”纳入景观宇宙之中,而且在生存危机中关注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调节,以更适合自然环境,达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姚伟钧以《徐霞客游记》的“故事”来例证徐霞客是一位理性的生态学者:“他反对人畜共处,较早指出牲畜饲养和采石、烧石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政府的禁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歌颂良好的生态环境。”他认为,徐霞客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徐霞客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徐霞客在国际上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徐霞客游记》被学术界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除中国大陆与台湾外,现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建立了“徐霞客研究会”,徐霞客本人则被铸成铜像列入北京中华世纪坛的40位名人之一。
徐霞客不死!徐霞客精神不死!